許地山先生的《道教史》是中國道教史研究的先驅性著作,也是中國第一部道教專史。作者充分吸取前人及時人研究成果,系統地介紹了道教產生、發展和流傳的歷史。本書原是為大學生編寫的講義,分為上下兩編,上編“述道教及預備道教底種種法術”,下編“述道教發展中教相與教理”。現僅見上編,講述道教產生前的秦漢社會狀況和思想淵源、道底意義、道家思想底建立者老子、老子以後底道家、道家最初底派別、秦漢底道家、神仙底信仰與追求、巫覡道與雜術。是道教史愛好者與研究者必備的經典之作。
基本介紹
作者簡介,編輯推薦,內容推薦,目錄,部分章節,
作者簡介
許地山,字地山,筆名落華生(古時“華”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貫廣東揭陽,生於台灣一個愛國志士家庭。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文學院,1926年畢業並留校任教。期間與瞿秋白、鄭振鐸等人聯合主辦《新社會》旬刊,積極宣傳革命。“五·四”前後從事文學活動,後轉入英國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學院研究宗教學、印度哲學、梵文等。1935年應聘為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任教授,遂舉家遷往香港。在港期間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協會主席。一生著作頗多,有《花》《落花生》等。
編輯推薦
許地山編著的《道教史》是一部道教通史,以時間為經,以教派分化為緯,全面系統地介紹了道教產生、發展和流傳的歷史。全書所記時限始於道教產生前的秦漢社會狀況和思想淵源,止於當代道教在世界各地的傳播。所記內容涉及道教及各支派的經籍、教義、人物、教制、教職等等,同時兼及道教的節日、禮俗、聖地、遺蹟、建築、文學、藝術等等。在對道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時,書中還對道教與中國古代政治、社會、經濟、文化、思想的關係,作了深刻的分析,對一些重要史事和學術問題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見解。
內容推薦
道教是中國唯一土生土長的本土宗教,也是中國 人靈魂信仰的中心,直接反映出國民的宗教意識和社 會精神文明發展的水平。《道教史》是現代著名學者 許地山傳世之作,也是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道教 史著作,它系統地介紹了道教的起源、發展和演變的 全過程,深度闡釋了道教的派別與佛道的關係,為後 世的道學研究留下了極其珍貴的研究資料。
《道教史》除了系統介紹道教發展演變的過程之 外,還對道教與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以及國民意 識形態的影響作了深刻的分析,並且從道教的角度對 中國歷史上的一些重大史實和爭議問題進行了研究和 探討。許地山先生也因此成為系統梳理道教歷史的先 驅者。
《道教史》除了系統介紹道教發展演變的過程之 外,還對道教與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以及國民意 識形態的影響作了深刻的分析,並且從道教的角度對 中國歷史上的一些重大史實和爭議問題進行了研究和 探討。許地山先生也因此成為系統梳理道教歷史的先 驅者。
目錄
弁言緒說
一 上品道、中品道與下品道
二 方內道與方外道
三 清靜說、煉養說、服食說及經典科教說
四 正真教、反俗教、訓世教 道教前史第一章 道底意義
第二章 道家思想底建立者老子
甲 老子是誰
乙 《道德經》
丙 老子底思想
丁 道論
戊 人生論
已 老子底論敵
第三章 老子以後底道家
甲 關尹子
乙 楊子
丙 列子
第四章 道家最初底派別
甲 彭蒙、田駢、慎到底靜虛派
乙 假託管子所立底法治派
丙 假託太公底陰謀派 丁 莊子一流底全性派 子 莊子 醜 莊子底著作 寅 莊子底思想 卯 莊子門人底思想 辰 承傳稷下法治派底莊子學 巳 承傳稷下陰謀派底莊子學 午 秦漢儒家化底莊子學 未 承傳楊朱派底莊子學第五章 秦漢底道家 甲 《呂氏春秋》及養生說 乙 《淮南子》及陰陽五行說 子 陰陽思想 醜 五行說第六章 神仙底信仰與追求第七章 巫覡道與雜術 甲 屍與巫底關係 乙 巫底職能 丙 秦漢底巫祠 丁 雜術附錄:道家思想與道教
部分章節
第一章 道底意義 道士們用“道”字來稱他們底宗教,所以在講道 教以前,當先把道底意義略為述說一下。固然,一切 名辭都有它底原本意義和以後發展底解釋意義。道底 原本意義只是道路,是人所行底道路。到春秋以後, “道”字才附上玄學底意味,因而產出許多解釋。最 初底解釋是宇宙依以運行底軌則便是道,凡宇宙間一 切底現象都是道底示現。現象底道是從創造以至化滅 底歷程,用現在通用底術語便是時間與空間,但在古 道家底名辭里便叫做“造化”。造化也就是道底異名 。道底威力非常地大,萬物若果順應它便是有造化, 就是說,萬物生滅底程式不亂,各依著應歷底途程, 該生底時候生,該滅底時候滅,彼此該發生關係底時 候發生關係,該互相拒絕底時候互相拒絕。天災人患 便是沒造化。不當病而病,不應老而老,不該死而死 ,便是沒造化,便是無道。順應是很要緊的,所以說 ,“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聖人以順 動,則刑罰清而民服”。無論道儒,都把這道看為得 之則生失之則死底至寶,自然與人間一切底活動都離 不了它。
《易經·繫辭》(上)里載著“一陰一陽之謂道 ”,若依這意思把道分析起來,便成天道與地道。《 易經·說卦》說:“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 ,曰柔與剛。”陰陽是屬於性的,柔剛是屬於質的。
合性與質便是整個底道。至於說,“立人之道,曰仁 與義”,乃是屬於事的、為的,或可以說是道示現於 人間底活動狀態。人道比起天地之道實在算不了什麼 ,不過是對於大道為很渺小的模仿而已。
道家與儒家所講底道底不同處,在前者所注重底 是陰陽柔剛之道,後者是仁義之道。儒家也承認人是 “共天地之德;”是“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 ,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所以在《莊子 ·漁父》里假託孔子底話說:“道者,萬物之所由也 。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為事,逆之則敗,順之 則成。故道之所在,聖人尊之。”仁與不仁,義與不 義,是對於道底順或逆底行為,儒家所注重底只在這 一點上,所以只講人道。子貢說,“夫子之言性與天 道不可得而聞”,這或者是因為孔子看天道近乎神, 所以不說罷。《論語》里所講底道多半是屬於人的。
我們也可以說儒底所謂道多從軌則方面看,道家就多 從理性方面看。雖然如此,道儒二家都承認順應天道 為善,好像天道是有意志或能感應底存在,簡單地說 ,也可以稱它為天或天地。《老子》(七九)說:“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與《書經·湯誥》“天道福 善禍淫”底口氣一致。《老子》這句雖不能認為與道 家思想相合,但也可以看為後來道家底意見。可知感 應底思想是儒家與以後底道家共同底見解。關於道底 意義,以後還要說到,且略於此。
在道教建立以前,古代思想家已經立了多門底道 說,其中最重要而與道教有關係底是倡唯道論底道家 。
道家在思想發達底順序上應當是比儒家晚。上面 所說儒道二家對於道底見解和注重點不同便是因為道 家要超出人道來建立道說。儒家見周室衰微,禮樂崩 廢,極望著把它們復興起來。道家以為禮樂崩廢不是 大事,最要底當是順應自然之道。儒家稱堯舜,道家 便假託二君以前底黃帝。司馬遷在《史記·自序》里 引司馬談述道家底話,說:“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 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這都可以看為道家 後於儒家底徵驗。
《易經·繫辭》(上)里載著“一陰一陽之謂道 ”,若依這意思把道分析起來,便成天道與地道。《 易經·說卦》說:“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 ,曰柔與剛。”陰陽是屬於性的,柔剛是屬於質的。
合性與質便是整個底道。至於說,“立人之道,曰仁 與義”,乃是屬於事的、為的,或可以說是道示現於 人間底活動狀態。人道比起天地之道實在算不了什麼 ,不過是對於大道為很渺小的模仿而已。
道家與儒家所講底道底不同處,在前者所注重底 是陰陽柔剛之道,後者是仁義之道。儒家也承認人是 “共天地之德;”是“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 ,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所以在《莊子 ·漁父》里假託孔子底話說:“道者,萬物之所由也 。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為事,逆之則敗,順之 則成。故道之所在,聖人尊之。”仁與不仁,義與不 義,是對於道底順或逆底行為,儒家所注重底只在這 一點上,所以只講人道。子貢說,“夫子之言性與天 道不可得而聞”,這或者是因為孔子看天道近乎神, 所以不說罷。《論語》里所講底道多半是屬於人的。
我們也可以說儒底所謂道多從軌則方面看,道家就多 從理性方面看。雖然如此,道儒二家都承認順應天道 為善,好像天道是有意志或能感應底存在,簡單地說 ,也可以稱它為天或天地。《老子》(七九)說:“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與《書經·湯誥》“天道福 善禍淫”底口氣一致。《老子》這句雖不能認為與道 家思想相合,但也可以看為後來道家底意見。可知感 應底思想是儒家與以後底道家共同底見解。關於道底 意義,以後還要說到,且略於此。
在道教建立以前,古代思想家已經立了多門底道 說,其中最重要而與道教有關係底是倡唯道論底道家 。
道家在思想發達底順序上應當是比儒家晚。上面 所說儒道二家對於道底見解和注重點不同便是因為道 家要超出人道來建立道說。儒家見周室衰微,禮樂崩 廢,極望著把它們復興起來。道家以為禮樂崩廢不是 大事,最要底當是順應自然之道。儒家稱堯舜,道家 便假託二君以前底黃帝。司馬遷在《史記·自序》里 引司馬談述道家底話,說:“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 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這都可以看為道家 後於儒家底徵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