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共四章。第一章“道德選擇的不可避免”主要探討了道德選擇之於生活與道德教育的價值和意義。第二章“非道德化選擇:現代性道德教育的困境”主要探討了處於困境中的現代人的道德選擇、現代性道德教育及兩者的關係。第三章“道德選擇的教育視閾”主要探討了道德選擇具有教化的價值,必須置於一定的教育視閾中。第四章“德性教育:學會道德選擇的合理路徑”指出德性教育是道德教育引導人學會道德選擇的合理途徑。
作品目錄
導論 一 研究的緣起 二 研究現狀及其不足 三 基本結構 四 本書的研究方法及預期創新之處 | 第一章 道德選擇的不可避免 第一節 選擇:人存在的基本處境 第二節 道德選擇:人存在的根本方式 第三節 學會道德選擇:道德教育的使命 |
第二章 非道德化選擇:現代性道德教育的困境 第一節 何謂現代性 第二節 道德相對主義視野中的道德教育與道德選擇 第三節 欲望主義視野中的道德教育與道德選擇 第四節 工具理性主義視野中的道德教育與道德選擇 第五節 困境中的憂思 | 第三章 道德選擇的教育視閾 第一節 道德選擇與自由 第二節 道德選擇與善的視野 第三節 自由選擇與價值引導:道德教育的實踐 |
第四章 德性教育:學會道德選擇的合理路徑 第一節 德性的歷史 第二節 德性與道德選擇的價值勾連 第三節 走向德性教育 | |
創作背景
價值多元是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徵。價值多元凸顯了個體自由選擇的必要性。但現代人在強調自由選擇的同時,常常忽視了道德選擇的道德向度。現代道德教育對此不僅未能以批判的態度積極回應,反倒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個體的道德選擇困境。道德教育亟需深刻的自我啟蒙與拯救。正是基於此,張夫偉所著《道德選擇與道德教育的現代性危機》,從教育哲學的視角,以道德選擇為切入點來探討思道德教育現代性危機的表現、癥結及出路。
作品思想
在理論體系建構上,作者立足教育哲學的視角,秉持批判的立場,遵循歷史與邏輯相結合的原則,構建了科學合理的理論體系。全書在詮釋道德選擇本質及其與道德教育內在關聯的前提下,分析了現代道德教育生存危機的表現和癥結。進而探討道德教育引導個體學會道德選擇的理論建構,重釋與重構道德教育的基本範疇,如自由與強制、道德理想與底線倫理、教師權威與價值引導等,強調自由僅為道德選擇提供了前提,善的價值構成了道德選擇的教育視閾,道德教育是自由選擇與價值引導的實踐。最後論證了德性教育而非規範教育是學會道德選擇的合理路徑。
該書將道德選擇置於道德教育領域的本體論地位,強調道德選擇是人存在的根本方式,是人追尋和建構本真自我的根本方式,突破了已有研究就自由論道德選擇的簡單化思路,恢復了道德選擇的原本面目。置身價值多元的現代社會,道德觀念、道德行為變得愈加分歧和多元,但道德是人性提升與完善無法且不應迴避的重要維度。一旦缺少了道德的向度,道德選擇就名存實亡了。
現代性以特有的思維和方式形塑著現代道德教育。該書基於對現代性基本特徵的學理性分析和現代道德教育實踐的批判性考察,深入詮釋了現代道德教育不僅未能積極應對現代性的挑戰,反而持守價值中立、娛樂化和工具化的立場,這是現代道德教育的沉淪,是其存在的深層危機。現代人存在的非精神化,價值追求的平面化和人性的庸俗化,現代道德教育難辭其咎,此種觀點發人深省。
就自由、善和道德選擇的關係,該書提出自由僅為道德選擇提供了前提和可能,無法保證道德選擇的合乎道德性。生活中構成性善的價值不僅為人提供了道德選擇的背景,還從根本上決定著道德選擇的方向,構成了道德選擇的教育視閾。當然,對善的問詢既不是要樹立道德高標,也不是要退守道德底線。道德教育不應也不能把每一個人都塑造成聖人或者英雄。與此同時,道德既包括對人的消極的道德要求,又包括對人的積極道德要求。因此,作者強調道德教育退守底線同樣是錯誤的,偏離了道德教育的本義。
作品影響
獲獎記錄
2016年,該書獲山東省第30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張夫偉(1979—),男,現為魯東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教授,教育學博士。兼任魯東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委員、魯東大學教育碩士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003年畢業於曲阜師範大學,獲教育學碩士;2006年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獲教育學博士。2006年6月在魯東大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