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全集:洞見真諦的為人之道

道德經全集:洞見真諦的為人之道

《道德經全集:洞見真諦的為人之道》實為洞見真諦的為人之道。《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基本介紹

  • 書名:道德經全集:洞見真諦的為人之道
  • 出版社古吳軒出版社
  • 頁數:292頁
  • 開本:16
  • 品牌:北京文通天下
  • 作者:老子
  • 出版日期:2013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460090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本書為“家藏御書房”系列圖書,堪稱最透徹、最實用、最好讀的國學典藏,是首部融匯古今名家批註、傳承千年文化精華的國學經典。 老子的《道德經》是中國道學思想的經典。以自然無為之說,解釋了天地萬物產生,發展,滅亡的自然規律。並相應的告訴人們如何認識自然,對待自然。後來成為許多思想流派的基石。
“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後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後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林語堂
“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學家。”——胡適

作者簡介

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陽,諡號聃,又稱李耳,春秋時期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圖書目錄

上篇 道經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下篇 德經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序言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鎮或今安徽渦陽)人,生卒年不詳,與孔子同時。
傳說老子出生時就長有白色的眉毛及鬍子,所以後來被稱為老子。老子著有《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始祖。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而在道教中,老子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
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吏,就是在周朝首都洛陽管理周朝的國家藏書、國家檔案。孔子曾向他學習禮法,在現在洛陽仍然有“孔子入周問禮碑”。
據《史記》記載,孔子到洛陽去,想就禮的學問向老子請教。老子說:“你所說的禮,倡導這個東西的人和骨頭都已經腐爛了,只有他的言論還在。況且人格高尚的人時運來了就駕著車去做官,如果時運不濟就像蓬草一樣隨風飄轉。我聽說,善於經商的人總是把貨物隱藏起來,好像什麼東西也沒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格,他的容貌謙虛得像愚鈍的人。拋棄你的驕氣與過多的欲望,拋棄你做作的情態神色和過大的志向,這些對於你自身都是沒有好處的。我能告訴你的,就這些罷了。”孔子回去以後,對弟子們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游;獸,我知道它能跑……至於龍,我就不知道怎么辦了,它是駕著風而飛騰升天的。我今天見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龍吧!”
此後老子的行蹤越加撲朔迷離。比較流行的說法是,老子西出函谷關,被關令尹喜求留,留下五千言《道德經》倒騎青牛而去。此外還有說老子末年於狄道府(今甘肅臨洮)飛升。又有傳說老子遊歷到了今天的小亞細亞,同現在的基督教有一定的淵源。不過這是一種傳說,缺乏歷史考據。《莊子》書中載有“老子死,秦佚哭之,三號而出”,有人認為這是老子老死於秦國的證據。
還有一種影響很大的傳說,說老子並沒有去世,而是到了西域,並對西域人實行教化,這就是所謂的“老子化胡”。漢桓帝延熹九年(166年)襄楷所上奏章中有“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的說法。《三國志·魏書》:“浮屠所載,與中國老子經相出入,蓋以老子西出關,過西域,至天竺教胡,及浮屠弟子合二十有九。”西晉道士王浮偽造《老子化胡經》,稱老子攜尹喜西入天竺,化為佛陀,立浮屠教。書成之後,在道教引起強烈反響,同時被佛教徒指為偽經,雙方爭論持續近千年。直至元代,由於全真教失勢,被徹底焚毀,禁止流傳。
不過,老子的事跡始終是模糊不清的,甚至於連老子是誰都確定不了。
《史記·老子列傳》對老子的事跡已不能確定,將李耳、老萊子與太史儋並列,稱老子一百六十餘歲或二百餘歲。
有人說老子、李耳、老聃不是同一個人;也有人說先秦典籍中沒有提及“李耳”,此二字或由“老聃”二字轉出,“耳”與“聃”字義相應,“老”和“李”古音同,“李”姓或由“老”姓轉出。
司馬遷在《史記》中總共記載了三個疑似是老子的人,分別是:李耳、老萊子、太史儋。至於哪一位是撰寫《道德經》一書的“老子”,並未說明。史學界對於《道德經》一書的作者究竟是誰,至今未有定論,有人認為孔子向其問禮的那個“老聃”,應該不是撰寫《道德經》的作者。
東漢中後期,道教逐漸形成。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還說老子重視房中術。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聖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成為了道教創世說的雛形。而在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其道教尊稱名為“太上老君”,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
老子在函谷關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德經》是後來的稱謂,最初老子書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八十一章。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現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道德經》。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甲乙兩種帛書《道德經》,是西漢初年的版本,把《德經》放在《道經》之前,也受到學者的重視。
《道德經》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
《道德經》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深刻影響。
《道德經》常會被歸屬為道教學說。其實,哲學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但《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時,前面所說的哲學,並不能涵括《道德經》(修身立命、治國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成為中國歷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漢初的治國方略,在經濟上可以緩解人民的壓力,對早期中國的穩定起到過一定作用。歷史上《道德經》注者如雲,甚至有幾位皇帝都為其作注。這部流傳兩千多年的《道德經》是跨時代的作品,在不同的時代,這部作品會被解釋出不同的含義。
唐貞觀二十一年(647年),譯(《道德經》為梵文,傳入東天竺;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唐玄宗親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請《老子經》及老子“天尊像”歸國,對日本社會發展產生過影響。此後,《道德經》被翻譯為多國文字。有人曾統計,《道德經》是僅次於基督教《聖經》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一部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