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自愛不貴

《自愛不貴》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七十二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道德經·自愛不貴
  • 作者李耳
  • 朝代西周
  • 出自:《道德經》
作者,原文,譯文,出處,

作者

李耳(約前580年—前500年之後)(誕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字伯陽,又稱老聃後人稱其為“老子”。漢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縣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像老子像

原文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譯文

人民不懼怕統治者的權威,統治者的大難就要臨頭了。不要逼迫人民使人民不得安居,不要壓榨人民使人民無以生計。只有不迫害人民的生計,人民才不憎惡統治者。因此,聖人要有自知之明而不要自以為是,懂得自愛真愛,而不顯耀權勢。所以捨棄後者而採取前者。

出處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