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減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道德經·知足不辱
- 作者:李耳
- 作品出處:《道德經》第四十四章
- 類別:道家學說
譯文,出處,作者簡介,
譯文
名譽和身體哪個更值得珍惜?身體和財物哪個更重要?得到名利和喪失生命哪一個更有害?過分珍惜必定會造成大量的耗費。豐厚的貨藏必定會造成慘重的損失。所以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恥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有危害,因此能長久生存。
出處
《知足不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四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