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欲歙固張

《欲歙固張》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三十六章。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道德經·欲歙固張
  • 創作年代西周
  • 作品出處:《道德經》
  • 作者:李耳
作者,原文,譯文,出處,

作者

李耳(約前580年—前500年之後)(誕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字伯陽,又稱老聃後人稱其為“老子”。漢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縣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像老子像

原文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姑與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譯文

要想收合它,必先擴散它;要想削弱它,必先增強它;要想廢除它,必先推舉它;要想奪取它,必先給予它。這是一般人不易察覺的幽妙的明通的道理。柔弱能戰勝剛強。魚的生存不可以離開水,國家的銳利武器不可以向人展示。

出處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