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功成事遂

《道德經·功成事遂》,是道家學派創始人老聃的著作《老子》第十七章。主要闡發道家學派做事並取得成功的方法。道家的做法是一種很平和而智慧的做法,值得後人深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道德經·功成事遂
  • 作者:【春秋】李耳(老聃)
  • 創作年代:公元前六世紀(春秋時期)
  • 出處:《老子》(又名《道德經》)
作者,原文,譯文,導讀,詞句釋義,近義詞,

作者

李耳(約前580年—前500年之後)(誕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字伯陽,又稱老聃後人稱其為“老子”。漢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縣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像老子像

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通行版本)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帛書版本。)
太上下智,又(佑)之其即,親譽之其即,畏之其即。侮之。信不足安又(有)不信。猶乎其貴言也,成事述功,而百姓曰我自然。……(楚簡版本,是將《老子》第十七章和第十八章合為一章。這裡略去第十八章)

譯文

最好的統治者,人民並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人民親近他並且稱讚他;再次的統治者,人民畏懼他;更次的統治者,人民輕蔑他。統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統治者是多么悠閒。他很少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通行版本的翻譯)
最好是降低智者的聲望;福佑他們,他們就會接近你、就食於你;親近和讚譽他們,他們更會迎合、就食於你;他們畏懼你,也會設法接近你。要是看不起他們,誠信不足,於是才有不信任。猶猶豫豫呵,使他們慎貴其言。功成事遂,百姓才說我遵順自然。(楚簡版本的翻譯)

導讀

老子在本章指出了心法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知有”。“有”指的是宇宙萬物的自然狀態,“知”指的是宇宙萬物與人的關係。而心法的要求是把“有”和“知”統統去掉,從而達到“無”的境界。對於心法,有信與不信的問題。老子認為,對心法若取“信”的態度,就能夠達到“無”的境界並找到“信”;反之,對心法若取“不信”或“不足信”(將信將疑)的態度,就不能達到“無”的境界並且也找不到“信”。老子把“信”作為宇宙的最小信息單位元,也就是宇宙的最小動態單位“動點”,並用第二十一章整章來作了說明。

詞句釋義

太上(譯解說)“太上”:至上,最好;也有解為“太上謂大人也”“太上,謂太古無名之君也”。我認為“太上”是“道”的意思(別名)。所以有必要說說道家三清殿供俸的“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位尊神。 元始天尊”:《歷代神仙通鑑》稱他為“主持天界之祖”。他的地位雖然高,但出現卻比太上老君要晚。為什麼呢,因為“元始天尊”就是“道”的“混元一炁”的化身,實際是對“太極”的“道”的人性化。根據道書的記載:最早出現“元始”之名的是晉葛洪的《枕中書》中的記載:混沌未開之前,有天地之精,號“元始天王”,游於其中。
上清靈寶天尊”:是“元始天尊”的弟子,聚陰陽二氣所生。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的人性化,是太極圖裡的陰陽魚。其實這兩位尊神都是“道”的化身,沒有先後;但說話總要有個先後,先說整體後說細微,這就有了二位尊神的次序。再說“太清道德天尊”也叫“太上老君”實指“老子”。把兩個名號的後兩字都去掉——“天尊”“老君”,就是“太清道德”和“太上”兩者意思是等同的。“太清”就是“清靜至極”,“太上”就是“清靜至極”的“道”。這是後人尊敬老子的供俸之號。當然老子是不會自喻為“太上”的,這樣就不符合老子的“不敢為天下先”了。所以“太上”者“道”也。從三清殿供俸的三位尊神的座次我們可以看出,道家是不搞個人崇拜的,首先尊“道”(前二位尊神),然後敬人(老子)。
下知有之;(譯解說)我認為“下”是老子的謙虛之詞,意思是:我知道“道”(太上)是客觀存在的。現在的版本都根據吳澄本改“下”為“不”。把“太上”當作“最好”解,這兩句就成了:“最好的時代,人民根本不感到統治者的存在”或“最好的領導者,下面的人們感覺不到他們的存在”,以迎合道家的“無為而治”的思想。卻不知道這種譯解的意思已違了“道”。老道黃石公說:輕上生罪,侮下無親”(素書·安禮章第六),“不輕上不侮下”這才是“道”;“當兵”的都“感覺不到”領導的存在,各行其是目無領導有不“生罪”的嗎?和協社會還怎么和協?就是把 “下” 改為“不”,也應譯成:“讓下屬無時無刻不感到領導的存在”才對,才符合“無繩約而不可解”的道家思想,這才是用“思想”去管人的最高境界,就象用毛澤東思想去武裝人一樣。
其次(譯解說)本章連用三個“其次”,是說話的先後次序。本章老子以說話的形式,說明當時的老百姓對“道”的不同看法,所有的“其次…”沒有遞進關係,是同時存在的不同看法的平行關係。
親而譽之(譯)有的人親近並讚美“道”。
畏之(譯)有的人畏懼(違背)“道”(而遭到懲罰)。
侮之(譯)有的人(不相信“道”而)輕侮“道”。是第四十一章“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的印證。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譯)有的人對“道”的誠信不足,有的人根本就不相信“道”的存在。
猶兮其貴言。(譯)猶豫啊談經說“道”要慎重。(說)有讚美“道”的,有畏懼“道”的,有輕侮“道”的(還有笑話“道”的),談“道”能不謹慎嗎?人言可畏啊。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譯)修道成功了得道了,老百姓都說“我自然”。

近義詞

功成名立、功成業就、功成名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