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論》英國思想家?>亞當·斯密創作的倫理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759年。
在該書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來闡釋正義、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產生的根源,說明道德評價的性質、原則以及各種美德的特徵,並對各種道德哲學學說進行了介紹和評價,進而揭示出人類社會賴以維繫、和諧發展的基礎以及人的行為應遵循的一般道德準則。
該書是情感倫理學的早期代表作,對現代西方情感主義倫理學有重要影響。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道德情操論
- 外文名稱: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 作者:【英】亞當·斯密
- 類別:倫理學
- 首版時間:1759年
- 字數:380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道德情操論》全書總計7篇,對人類豐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簡明扼要的理論說明。第一篇指出同情、同情心是人類天賦的本性之一,情感互動構成社會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第二篇中談到對優點和缺點的感覺。第三篇闡述了人們評判自己的情感和行為的基礎,兼論責任感。第四篇闡述了效用對贊同情感的作用。第五篇描述了習慣和風氣對有關道德贊同和不贊同情感的影響。第六篇闡述有關美德的品質:第一,它對那個人自己幸福所能產生的影響。第二,它對其他人的幸福所能產生的影響。第七篇則論道德哲學體系。
作品目錄
第一篇 論行為的合宜性 | |
---|---|
譯者序 | 第一章 論合宜感 |
告讀者 | 第一節 同情感 |
第二節 論彼此同情的快感 | |
第三節 論通過他人的情感與我們的是否相合來評論他人的情感合宜與否的方式 | |
第四節 續前節 | |
第五節 論可親與可敬的美德 | |
第二章 論各種感情合宜的程度 | |
引言 | |
第一節 論源自身體的感情 | |
第二節 論源自特殊的想像偏向或習性的感情 | |
第三節 論不和樂的感情 | |
第四節 論和樂的感情 | |
第五節 論自愛的感情 | |
第三章 論處境的順逆對人類評論行為合宜與否的影響 | |
第一節 雖然我們對悲傷的同情感通常比對快樂的同情感更為強烈,但悲傷的同情感通常遠遠不如主要當事人自然感覺到的悲傷那般強烈 | |
第二節 論雄心壯志的根源以及地位差別 | |
第三節 論欽佩富貴與藐視貧賤的心理傾向腐化我們的道德判斷 |
第二篇 論功勞與過失,即論獎賞與懲罰的對象 | 第三篇 論我們品評自己情感與行為的基礎,並論義務感 |
---|---|
第一章 論功過感 | 第一節 論自許與自責的原理 |
引言 | 第二節 論喜歡受到讚美及喜歡值得讚美;並論害怕受到譴責及害怕應受譴責 |
第一節 凡是看起來當受感激的對象,似乎都該受獎賞;同樣的,凡是看起來當受怨恨的對象,似乎都該受懲罰 | 第三節 論良心的影響與權威 |
第二節 論當受感激與怨恨的對象 | 第四節 論自欺的性質,並論概括性規則的起源與套用 |
第三節 如果施惠者的行為未獲讚許,則受惠者的感激便很少會有人同情;相反,如果加害者的動機未受譴責,則受害者的怨恨便不會有人同情 | 第五節 論概括性道德規則的影響與權威,以及這些規則應當被視為神的法律 |
第四節 前幾節的要點重述 | 第六節 在哪些情況下,義務感應當是我們唯一的行為原則,以及在哪些情況下,它應當獲得其他動機的讚許 |
第五節 功過感的分析 | |
第二章 論正義與仁慈 | |
第一節 這兩種美德的比較 | |
第二節 論正義感、自責感,並論功勞感 | |
第三節 論自然女神賦予心靈這種構造的效用 | |
第三章 論運氣如何影響人類對於行為功過的感覺 | |
引言 | |
第一節 論運氣所以有這種影響的原因 | |
第二節 論運氣的這種影響的程度 | |
第三節 論這種感覺出軌的終極原因 |
第四篇 論效用對讚許感的影響 | 第五篇 論社會習慣與時尚對道德讚許與譴責等情感的影響 |
---|---|
第一節 論合用的外表賦予所有工藝品的美,並論這種美的廣泛影響 | 第一節 論社會習慣與時尚對美醜概念的影響 |
第二節 論合用的外表賦予人的性格與行為的美,並論這種美在何等程度內可以被視為讚許該性格或行為的一個根本要素 | 第二節 論社會習慣與時尚對道德情感的影響 |
第六篇 論好品格 | 第七篇 論道德哲學體系 |
---|---|
引言 | 第一章 論道德情感的理論應該探討的問題 |
第一章 論個人的性格中影響其自身幸福的那一面,或論審慎 | 第二章 論各種說明美德之性質的學說 |
第二章 論個人的性格中影響他人幸福的那一面 | 引言 |
引言 | 第一節 論主張美德以合宜為本的學說 |
第一節 論自然女神按何種順序把哪些個人託付給我們照顧 | 第二節 論主張美德以審慎為本的學說 |
第二節 論自然女神按何種順序把哪些社會團體託付給我們幫助 | 第三節 論主張美德以慈善為本的學說 |
第三節 論博愛 | 第四節 論善惡不分的學說 |
第三章 論克己 | 第三章 論各種關於讚許之原理的學說 |
結論 | 引言 |
第一節 論主張讚許之原理本於自愛的學說 | |
第二節 論主張讚許之原理本於理性的學說 | |
第三節 論主張讚許之原理本於感覺的學說 | |
第四章 論不同的作者處理道德實務規則的方式 |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道德情操論》是應運英國社會的急切需要而寫的。進入18世紀中期的英國社會,市場經濟在國內興起並逐漸走向成熟,這也是卡爾·馬克思要在英國成熟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研究商品,不在市場經濟相對不成熟的德國而跑去英國研究的主因。當時的英國,漸趨成熟的市場經濟使英國工場手工業極為發達,中世紀被禁錮的人身自由和致富動力得以釋放,個人追求自身權益的衝動和願望十分迫切。市場經濟的逐漸成熟既潛放,個人追求自身權益的衝動和願望十分迫切。市場經濟的逐漸成熟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平等意識的升華,又帶來一些誤區,如金錢至上的重商主義,甚至像當時的盂德維爾推行一種極端利已主義,提倡“私人惡行即是公眾利益”。在這個時候,亞當·斯密拍案而起,在感情論的基礎上,把合宜性作為他的倫理學主體的重要原因,激烈地批判了孟德維爾的極端利己哲學,抨擊孟德維爾這種極端利己哲學是“放蕩不羈的體系”和十分有害的學說。
創作過程
《道德情操論》是亞當·斯密作為道德哲學教授的講義,是斯密於1759年出版的第一部著作,也是他辭世前的1790年最後定版的一部著作。在這31年間,斯密五次修補,構成了《道德情操論》的六個版本。第一次是對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論》的修訂,其最為重要的修改是他延伸了有關公正的旁觀者的理論,鮮明指出良心是一種社會關係的產物。1767年在斯密著手撰寫《國富論》之時,他又修訂出版了《道德情操論》第三版,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將他的《論語言的起源》作為附錄附在該版書後。1774年,當斯密即將完成一套有關國民經濟完整理論的《國富論》時,再一次修訂出版了《道德情操論》的第四版,其中包括一些實質性和非實質性的修改,包括若干用詞現代化方面的修改。1781年,斯密又修改了《道德情操論》中一些不盡如人意的細節,以使其文字和闡述更加完美,由此形成了《道德情操論》的第五版。1789年,這是斯密在其一生的最後一年修訂《道德情操論》的,由於年事已高,重病壓身,斯密預感來日無多,意識到這是最後的定型版,因而非常仔細,直至1789年12月完成修訂,在1790年斯密逝世前幾個月才出版,這就是後來人們稱為最完美的《道德情操論》1890年版,也就是第六版。《道德情操論》的最後版本的重要修訂是增加了現在所看到的第一篇第三章第三節《論欽佩富貴與藐視貧賤的心理傾向腐化我們的道德判斷》。此外,在1890年版本中還包括對良心、公正的旁觀者理論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對“自我控制”這一主題的論述,對道德理論的實際運用和對謹慎、正義、仁慈等美德的論述等等。
作品思想
《道德情操論》是亞當·斯密對哈奇森、休謨等人的情感主義細想的繼承和發展。他以哈奇森的“道德感”學說和休謨的“同情”學說為基礎,建立了一個以“同情”為基礎的倫理學體系。
亞當·斯密指出,他提出的“同情”概念與休謨的“同情”是有所區別的。休謨的“同情”主要是指對社會道德所起到的作用,而並非憐憫;但亞當·斯密所闡述的“同情”包括憐憫,還包括對他人幸福的同感。從這一層意義上說,亞當·斯密的“同情”學說是廣義的,也是一種更為客觀的論述。
在亞當·斯密看來,同情是人類最原始的一種情感特質,而且每一個人都具備,無論是高潔的聖人或是卑劣的頑徒,它不僅是人與人之間建立聯繫的紐帶,同時也制約著人們對個人財富和名聲的過度追求。
亞當·斯密認為,同情具有目的性,它旨在讓雙方獲得情感上的滿足,並在此基礎上,提高人與人之間對彼此的好感,從而引導和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然而,亞當·斯密指出,這樣的一種同情也必須建立在一致情感的基礎上,只有彼此雙方的情感一致,才能發揮同情的作用。比如一個人在悲傷、喜悅時,作為旁觀者,能理解他的情感,並表現出與其一致的情感基調,那么他便能從中獲得撫慰,從而獲得滿足。與此同時,自己的目的也達到了,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認可。從這一點上說,自己也得到了滿足。這便是同情在人類交往中所發揮的一個重要作用。
亞當·斯密還認為,儘管每個人都是存有私心的,對自己的愛護必定會多過他人,但他們卻都不會將這種自私的態度表露出來,也不會公開以這種態度行事。否則的話,他將得不到他人的支持,甚至招來敵對的態度。人生存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之下,必定依賴於他人的支持才能生存和發展。一旦失去他人的支持,必定無法生存下去。所以,為了獲得他人的支持,人們必然會壓抑自己的私心,使其下降到他人能夠接受的程度。而在本質上來講,即是為了獲得他人的同情。
以“同情”為基礎原理,亞當·斯密還對正義、仁慈、良心等倫理範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從而全面的構架了自己的倫理體系。
作品評價
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不讀《國富論》不知道應該怎樣才叫“利己”,讀了《道德情操論》才知道“利他”才是問心無愧的。
英國經濟史專家埃里克·羅爾:“我們不能忘記《國富論》的作者就是《道德情操論》的作者。如果我們不了解後者的一些哲學知識,就不可能理解前者的經濟思想。”
中國經濟學家梁小民:“我們目睹了金錢欲爆發之後的種種罪惡,會感到斯密稱《道德情操論》比《國富論》更基本的含義。市場經濟應該是一個講道德的經濟。沒有誠信、同情心這些最基本的道德觀念,市場經濟就會引發災難。”
出版信息
中文譯本
翻譯者 | 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
蔣自強、欽北愚、朱鐘棣、沈凱璋 | 商務印書館 | 1997-12 |
韓巍 | 中國城市出版社 | 2008-5 |
謝宗林 | 中央編譯出版社 | 2008-8 |
宋德利 | 譯林出版社 | 2015-8 |
作者簡介
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英國近代經濟學家和倫理學家,總結了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的重要發展經驗,建構了近代最主要的經濟學體系,並就經濟與倫理關係提出
了創見。亞當·斯密終身未娶,以教學為生,畢生僅完成兩部著作:《國富論》(1776)與《道德情操論》(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