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岩案

道士岩案是指清宣統元年(1909年),福建僧人月空和尚為反抗清政府,率眾誓師起義,率眾占領樂清白石道士岩(中雁盪山玉虹洞),與清軍進行戰鬥,後失敗潰散。武昌起義爆發後,義軍再次集結對清軍發動進攻,因寡不敵眾而再次失敗。這次武裝起義史稱“道士岩案”。

基本介紹

  • 名稱:道士岩案
  • 地點:浙江省溫州樂清市
  • 時間:清宣統元年(1909年)
  • 參戰方:起義軍,清軍
  • 結果:起義失敗
  • 參戰方兵力:不詳
  • 傷亡情況:不詳
  • 主要指揮官:福建僧人月空和尚
概述,僧民學校,鼓吹革命,抵抗清兵,起義失敗,

概述

道士岩位於樂清白石,中雁盪山風景區,山青水秀,因山峰酷似道士的發纂,故名。道士岩又叫“玉甑峰”,玉甑景區是中雁首景,600米高的主峰岩白如玉,形似飯甑,故稱玉甑峰。
清末月空和尚領導的義軍在此地與清軍進行了多場戰鬥。這場戰事史稱“道士岩案”。此案起因於《新山歌》案,配合了武昌起義,清宣統元年正式進行武裝起義,前後進行了七八年,震驚浙江一省,涉及海外南洋。
月空後來投入國民軍,曾率敢死隊攻克南京城立功,1912年3月被委任統帶溫州漁團。怎奈時局風雲變幻,後遭袁世凱政府通緝,流亡普陀山,落腳點唯徐華堂知曉。1914年,徐被浙江當局用重金賄買,到普陀山把月空騙到杭州殺害。
道士岩道士岩

僧民學校

月空,俗姓黃,名飛龍,字悟西,樂清柳市湖頭人。其父原是窮書生,因對腐敗的清政府統治不滿,脫離紅塵,在湖橫狹門建造興隆禪寺出家,法名了怨,索性讓兒子也當了和尚,賜名月空。父親亡故後,月空轉到樂清縣城西門外西岩禪寺,結識了陳耐辛。
陳耐辛(1882-1910),名粹,又名夢熊,亦叫乃新,樂清虹橋陳宅人,痛恨統治者的腐敗和侵略者的殘暴,立志革命興邦強國,廣結張雲雷等樂清名流,奔走於滬杭諸地,在社會上有相當知名度。陳耐辛早在1903年就與樂清白石人馮豹等開始反清活動,常去一些宗教場所宣傳民主思想。認識月空後,二人結為摯友,密謀推翻滿清政府。為了便於議事和發展、聯絡革命同志,陳耐辛叫月空單獨遷居鄰近的紅崖洞生活,從此他與一批青年志士,常來紅崖洞與月空商討局勢,策划起義。
此時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浪潮席捲城鄉,月空與陳耐辛等人在大好革命形勢鼓舞下,加緊活動。為解決經費,他們想到縣城外的白鶴寺有田產九十畝,寺院又大,若在寺里辦一所學校鼓吹革命,那就大有希望。白鶴寺住持華山,俗姓陳,思想開明,曾擁護維新變法,更支持孫中山領導的反清運動。月空向華山求助,言明辦學宗旨,華山一口答應將產田半數充作辦學費用。
中雁盪中雁盪

鼓吹革命

光緒三十二年(1906)三月,一所僧民學校牌子掛出來了,以白鶴寺為校舍,招收僧徒和貧寒子弟兩百多人,一律免費入學。月空任校長,陳耐辛和一班知識青年當教員,以宣傳民主革命的《新山歌》為主課,向學生灌輸先進思想。與此同時,在陳妻林世英所辦的女子學校里,亦向學生宣傳《新山歌》。《新山歌》號召民眾起來救亡圖存,為民歌體,可唱可念,通俗易懂,宣傳效果非常好,在社會上廣泛流傳。據記還請當時的愛國學社總理(校長)蔡元培先生審閱過!
是年七月,清政府籌備立憲,樂清縣城開大會慶祝,當局邀請各校參加捧場。僧民學校校長月空也帶來上百名師生亮相,半數人頭上光溜溜,極受矚目。他們在會場上高唱《新山歌》,由於歌詞直刺時政,引起了樂清知縣何士循的警覺,下令嚴查。
《新山歌》案發,當時樂清虹橋杏莊一胡姓老學究因與陳耐辛有過節(也說是同他上輩結怨),乘機報復,遂從陳妻的女子學校里偷得《新山歌》一冊,向縣方告密。陳耐辛與月空得知訊息,速將僧民學校和女校的《新山歌》課本悉數焚毀。清兵到兩校搜查《新山歌》無著,不甘罷休,先勒令女校停辦,次年也把僧民學校封了,同時緝拿陳耐辛,驅逐月空。

抵抗清兵

1908年,陳耐辛決心離開樂清遠赴南洋避難籌款,叮囑月空在永嘉、樂清兩縣交界地聯絡民眾,徵求同志,以待共同起事。陳耐辛承蒙溫處學務分處總理孫詒讓救護,孫用自己的綠呢官轎送他到碼頭,平安抵滬。他先到日本,輾轉至南洋,後在爪哇華僑學校工作,籌資支援家鄉革命,曾寄款一筆。
但由於勞累過度,身心交瘁,他不幸於次年(1909)八月病故,壯志未酬,英年早逝,僅29歲。樂清名士劉之屏時作輓聯慨嘆云:“千里埋骸爪哇島,一生遺恨新山歌。”光復後,浙江第一屆省議會決議,為陳與《新山歌》作者敖嘉熊等五人建祠西湖,稱“五烈士祠”,表彰他們對國民革命的不朽功績。
月空聽聞陳耐辛噩耗,悲痛欲絕,這期間他在永樂山區苦心活動,籌資購械,已發展義兵四百餘人,其中有許多是僧民學校學生。宣統元年(1909)農曆十一月,月空同朱劍則、滕華欽、方聖浩、薛永南以及僧徒永明、永定、默西、正和等諸義士誓師起義,率眾占領白石道士岩(中雁玉虹洞),伺機出擊。這是歷史上罕見的佛教徒與老百姓聯手革命造反。
玉虹洞在中雁盪山主峰——玉甑峰半腰處,高曠豁達,深邃寬敞。洞高41米,前寬40米,後寬34-40米,占地1500平方米,可容納千餘人。內有清泉長年不涸。洞口單條路,十分險要,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洞下有徑,西北可通永嘉楠溪方向,東北可達樂清縣城、虹橋等地,南面便是白石、柳川平原,乘小船可到琯頭渡江至溫州府城。站立洞前遠眺,千里可矚,甌江、東海盡在視線中,是一處天然的戰略要地。
戰鬥發生地戰鬥發生地
義軍行動的訊息不脛而走,樂清知縣宗彭年聞訊,飛報溫州。駐溫州的浙江陸師巡防統領梅占魁率兩營兵力把道士岩西南包圍起來。月空指令滕華欽、朱劍則等把守西面要隘,自帶一班僧徒和王炳南、徐華堂等南面迎敵。遺憾的是這支僧民聯軍武器落後且缺少,四百多人只有兩百多條槍,有部分還是土製的“前膛”。而官兵的武器全為較先進的“湖北造小口徑”,雙方實力懸殊。所幸義軍熟識地形,憑險防禦,官軍白日不敢上山,夜間偷襲也屢遭義軍打退。
雙方對峙二十多天,義軍彈盡糧絕,月空面對嚴峻形勢,決定化整為零避到山區。1910年1月,月空叫滕華欽、朱劍則等帶領隊伍向東北轉移,自率十餘骨幹從南面下嶺,向永嘉方面退走。

起義失敗

義軍解散後,月空與王炳法、徐華堂扮作遊方和尚外出籌款,購買先進武器,以待東山再起。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杭州光復後,當時蟄伏山底的滕華欽由於對局勢估計不足,貿然把陸續集結在玉虹洞的兩三百義士,拉下山來攻打樂清縣城。他們出師還倒順利,率先消滅了梅占魁駐白石一個哨(相當於當代軍事建制的排),一時軍威大震,加盟者紛至沓來,人馬很快擴增到千餘。義軍總部設在白石茶亭,前哨分駐湖頭前窯祠堂、鯉岙山和萬家孤嶼山,形成掎角之勢。
當年11月,滕華欽急想立功,不聽朱劍則、方聖浩等勸阻,率義軍大部直撲縣城西門,渾然不知駐樂清的巡防營管帶謝德勝早設伏於西門外的德湖上岙。義軍進入官兵的埋伏圈後,官兵蜂擁追殺過來,義軍無力抵抗,且戰且退,向原路白石逃跑。不料梅占魁早已在退路上的勝禪寺攔截。義軍首尾受敵,逃的逃,散的散,死的死,受傷的當了俘虜,少數敗回道士岩。接著清軍以大炮轟擊玉虹洞,義軍死守三晝夜潰散,滕華欽等下落不明。
據鄉老相傳,當年一役,血染野草,屍疊荒灘,有不少身首異處,官兵得勝回去不管,白石人民於是把這些無人認領的可憐亡靈,埋葬在“稻稈坦”,此外,白石鳳凰村十八灣處的“九墩墳”亦是埋葬地,因村民挖九個坑掩埋他們而得名。
而在外奔波募捐的月空,後來投入國民軍,使得這位志士看不到孫中山反袁的勝利曙光。
從陳耐辛為起義籌資累死他鄉,滕華欽急功輕敵而慘敗,到月空被叛徒出賣殺害,“道士岩案”就此悲壯落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