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閩關

《過閩關》是明代詩人劉基所創作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寫過閩關時所見到的情景,前兩句寫過閩關所見的景色;後兩句寫入閩中的欣喜之情。這首詩情景交融,生機盎然。閩關景色如畫,閩中粳稻滿山,表達了詩人的欣喜之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過閩關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劉基
  • 作品出處:《誠意伯文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過閩關
關頭霧露白蒙蒙,關下斜陽照樹紅。
過了秋風渾未覺,滿鑽故糠境山粳稻入閩中。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1、閩關,指位於福建的武夷山的關隘,是由贛入閩的必經之地。閩,福建的別稱。
2、關頭:即關上。
3、霧露:即雲霧。
4、渾:全。
5、粳(jīng)稻:水稻的一種,莖稈較短,米粒短而粗。

白話譯文

關上是雲霧迷漫,白茫茫一片,關下是西下的斜陽把秋樹照得艷紅。
秋風吹過來,就好像一點也沒感覺到,進入閩中,眼前所看到的只有滿山遍野的粳稻了。

創作背景

這首詩創作於元末,作者跨越關山入閩看到祖國的大好河山,心中愉悅之情難以言表,於是寫下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劉基這首景物詩以意趣見長。詩中所取的意象無非聞關上下尋常之景:霧露、晚林、秋風、粳稻,卻於獨特的剪裁毅和心理知覺描寫中,透露出作者一種親近而愉悅的心境。
這首詩以靜寫動,在某一個早晨,詩人登上閩關,此時關頭露滴霧罩,白茫茫一片;當他走到山下,卻已是箱林殘照的傍晚時分了,秋樹一片嫣紅。行者在一天之中,所經所見往往是十分豐富的,其中少不了路途的艱辛和眾多山姿水色。但是作者把路紛雜的景物和感受都略去不計,唯取關頭和關下兩幅靜止而難忘的畫面:白霧和紅樹。這也許是一日下來記憶最清晰,也是最典型的美景了。作者把它們如此緊湊地連線在一起,句中用恥擔炒船“關頭”、“關下”標明不同地點,“霧露”“斜陽”暗新時間的流程,結果造成象電影的鏡頭組合那樣一種有動勢的連續感。於是該交待的全交待清楚了時間、地點、行蹤,作者對關山景色流連之情,玩賞之趣也由這兩幅色調不同(淡灰和桔紅)的畫面的有機組合表現出來了,該者一下子就感受到如高山流水似的運勢。
以不覺寫知覺是這首詩的第二個特點。作者由前面的客觀景物描寫轉入心理知覺的描寫,人在秋風中下山疾行竟不知不覺,抬跟一望,已經身入滿山遍野的稻浪中了,悠優自樂之餘,猛然意識到這裡已是閩地了。這裡寫的是一種十分有趣的心理效應,在一路美景中下山,所體驗的是超然飄逸的心境,下得山來,方被滿山的稻浪喚醒,恍惚記起曾有秋風為伴,可當時怎么沒有專心的玩味,似覺得有一點遺惑,其實並不可惜,因為這種不知不覺,似感非感,正是對山林之歸戒趣最好的知覺,為常人難得的境界。得到這種心境,已經足夠了。
深遠的意境是詩歌的最終追求,中國傳統詩向來注重意象的象徵色彩,情景交融,寫景寫境是為了寫心寫意。但我們在這首詩里看到了流動的意象、富有生機的情境,它們所造成的動勢使人感到一種跨越關山的親近飛墊乘定揚的神采。前二句精練而富意趣,詩中不言山高而山享蘭連高自見;後二句情意深長,句式含普多義,說未覺卻有袖底清風、稻浪入懷。全詩情趣盈然、勃然生機,在明初詩林中堪稱佳作。清人沈德潛說劉基的詩“獨標估犁符高格,超然獨勝、允為一代之冠”實不為過。

名家點評

中國美術出版總社黨委書記遲乃義《明人絕句的詩情畫意》:勸駝朵“這首詩寫詩人過閩關、入閩中之所見,情景交融,生機盎然。閩關景色如畫,閩中粳稻滿山,表達了詩人的欣喜之情。”

作者簡介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存詩二十餘首。

名家點評

中國美術出版總社黨委書記遲乃義《明人絕句的詩情畫意》:“這首詩寫詩人過閩關、入閩中之所見,情景交融,生機盎然。閩關景色如畫,閩中粳稻滿山,表達了詩人的欣喜之情。”

作者簡介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存詩二十餘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