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程感知的會計信息系統構建

過程感知的會計信息系統構建

針對目前會計信息系統面臨的困境,文章論述了在會計信息系統構建過程中引入“過程感知”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認為憑藉其在過程協同、過程控制、過程智慧型化執行方面的優勢和在豐富的建模方法和工具的支持下,更有助於構建適應企業流程變革、支持企業內部控制和支持共享化會計信息平台的會計信息系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過程感知的會計信息系統構建
  • 外文名:The perception of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 to construct
  • 類別:專業名詞
  • 屬性:建模
摘要,起源及發展,構建過程,

摘要

關鍵字 過程感知 會計信息系統 建模
伴隨著業務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概念的深入和以信息技術套用的日趨成熟,“過程思想”和“過程再設計”逐漸成為21世紀企業管理的主流思想。與此相適應,傳統的以職能為核心構建信息系統的思想也逐漸向“過程管理”和“過程控制”轉移,過程感知的信息系統思想由此產生。在Marlon Dumas的信息系統經典教材《過程感知的信息系統》中,給出了過程感知信息系統(Process-Aware Information Systems,PAIS)的定義:“一個基於過程模型的,用來管理和執行過程的軟體系統,其中的過程涉及人、應用程式和信息資源等”。從套用層面看,過程感知的信息系統支持業務過程再造的理念;從實現層面看,它遵循了模型驅動架構技術;而從用戶角度看,它採用了類似辦公自動化系統的運行方式,以業務流程主線貫穿系統運行的全過程。而本文研究的目的也在於希望藉助於過程感知的思想,對會計信息系統的再造進行探討。

起源及發展

過程感知的信息系統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早期的辦公自動化系統,通過辦公過程的建模,構建面向過程的辦公自動化系統,但限於當時的信息技術環境和管理理念上的滯後,過程感知的信息系統並未引起業內的廣泛關注。20世紀90年代,BPR概念的興起對過程感知信息系統的復興起到了積極的作用。BPR認為應該把不同組織單元中使用的專業任務統一起來,成為一致的全局可見的過程。而IT技術提供的不僅是單個業務過程的自動化,也應該被當作協調、連線任務和資源的手段。
近年來,過程感知信息系統的研究成果不斷湧現,大量的工作流管理系統以及業務過程建模工具得以套用,在一些特定領域如銀行業、保險業,過程感知的信息系統得到成功套用,典型的ERP廠商如SAP等,也開始著手引入過程感知的思想構建套用系統。工作流管理聯盟(WorkflowManagement Coalition,WfMC)、對象管理組織(Object Management Group,OMG)、業務過程管理倡議者(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Initiative,BPMI)等國際業界組織也紛紛制定相關的業界標準支持過程感知的信息系統的開發和套用。
與傳統的信息系統相比,過程感知的信息系統的優勢突出表現在:
一是顯式的過程模型可以幫助信息系統的參與者包括企業管理層、系統分析師、使用者和軟體開發人員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而不需要專業化的系統開發訓練。過程模型更接近於人們通常工作的基本流程。
二是過程感知的信息系統採用模型架構驅動(Model Driven Architecture,MDA),當業務過程發生變更時不需要重新編碼,只需要更改過程模型就可以快速回響企業管理流程的變化。
三是過程感知的信息系統使業務的自動執行成為可能。過程感知的信息系統可以為套用或參與者自動提供合適的信息,根據給定的策略最佳化任務執行,對資源進行最佳化配置,並可以將獨立的事件採用類似於工作流管理系統的方法互聯起來。
四是過程感知的信息系統可以有效地支持“過程管理”。傳統的信息系統往往通過結果的績效評價對執行過程進行評價並予以調整,從時間上看,有一定的滯後性。過程感知的信息系統可以通過過程監控工具監控過程中的有用信息,並用於過程控制的改進。比如:針對過程中的“瓶頸”事件分配更多的資源。
五是過程感知的信息系統可以有效地支持企業的“過程最佳化”。與數據挖掘的思想類似,可以採用“過程挖掘”和“過程執行控制分析”等手段,對業務過程進行持續性最佳化,從而為業務流程再造提供必要的支撐手段。
正是因為過程感知的信息系統在過程管理和過程控制方面的優越性,以及在信息開發和實施過程的靈活性和高性價比,過程感知的信息系統已成為企業管理信息系統領域的新興熱點。 引入“過程感知”構建會計信息系統 會計信息系統作為企業管理信息系統中的核心組成部分,正面臨著來自企業內部管理和外部相關利益者的雙重壓力,如何構建適應現代企業管理需求,符合會計目標的會計信息系統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過程感知信息系統的出現為實現會計信息系統的重構提供了一條可供選擇的路徑。在會計信息系統構建過程中引入過程感知的構建方法將帶來諸多優勢,主要體現在:
(一)對企業業務流程的持續支持
早期的會計信息系統是一個封閉的信息系統,它只是為滿足會計報表編制而開發的面向會計數據採集、加工和呈報的信息系統,按照會計職能部門的信息需求進行系統地開發和設計。隨著企業競爭的核心從“成本”向“市場”的轉變,需要企業能夠根據客戶的多樣化需求作出靈敏、及時的反應,而作為企業重要資源的會計信息也應該隨之進行調整。儘管有人提出了“財務業務一體化”的思想,但仍然沒有處理好業務與財務之間的集成關係。財務信息是企業業務過程產生的,應該隨著業務過程的變化而變化,孤立抽取的會計信息系統即使與業務系統設計了再好的接口,也無法實現和業務過程的協同。對會計信息的處理應該回歸其本質,即:會計信息的採集、加工、處理和傳輸都是業務活動的組成部分,隨著業務流程的改變而改變。
過程感知的會計信息系統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模型驅動架構可以將若干個相互聯繫的事件組裝在一起,形成支持企業最佳實踐的業務處理過程,並通過過程的最佳化和自動化執行提高業務處理的效率和智慧型化水平。在過程感知的會計信息系統中,會計信息只是信息處理過程中的一個子集或視圖,它和其他的信息流、控制流一同成為流程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對內部控制過程的有效支持
目前的會計信息系統並不支持企業的內部控制過程,雖然在信息系統中有所謂的鑑證和控制功能,但其鑑證和控制的對象僅僅是信息本身,而不是過程。例如:可以對憑證輸入的完整性和簡單的邏輯關係進行驗證,而無法對其是否與業務過程一致進行判斷。雖然在理論界對在會計信息系統中嵌入內部控制過程進行了諸多有益的探討,但對於實現方法的研究成果卻很少。過程感知的信息系統所特有的過程監控、過程審計和過程分析功能,可以有效地支持企業內部控制策略的實現。同時,藉助於工作流管理系統對資源、組織單元、任務、數據、時間、業務規則、異常處理、組織間合作等概念的支持可以幫助內部控制真正實現“過程控制”。
(三)對企業間業務協同的支持
現代企業的競爭更多地體現為圍繞核心利益形成的多條價值鏈之間的競爭,在價值鏈條上的企業業務協同能力成為價值鏈競爭的關鍵。企業間的業務協同主要體現在業務、流程、服務和數據四個層面。目前的會計信息系統並不支持企業間業務協同過程,企業間的協同更多地表現在數據交換層面。被動的數據交換降低了企業間的協同能力,同時也造成了數據上的不一致。
基於模型驅動的過程感知信息系統則可以有效實現企業間在業務、流程、服務和數據層面上的協同操作。通過企業間的協同建模,為分散式環境下企業在資源、過程、知識、信息上的高度共享和互操作提供支持。
(四)對構建公共會計信息平台的支持
按照詹森和梅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1976、1979)的觀點,企業是“一系列契約的連線”。契約的參與人包括投資者、債權人、經營者、員工、政府有關機構、消費者、供應商、社會公眾、民眾團體、所在社區等利益相關者。會計信息的目標在於為企業這一契約集合體的各種契約的簽訂與執行提供基礎性數據,並因而成為企業契約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降低契約成本。這一論述表明會計信息的產生雖然來自於企業內部,而生成的會計信息卻具有公共屬性,特別是對於現代企業而言更是這樣。這也是近年來,業界要求建立公共會計信息平台的原因之一。目前國內開展的基於XBRL的會計信息標準化研究的目標之一也是要解決“數出一門”的問題。但是,顯然XBRL解決的是數據交換和共享過程中的格式和語義一致性問題,並沒有很好地解決公共會計信息平台的運行機制問題,即:會計信息由誰發布、怎樣發布、發布給誰、由誰鑑證問題。過程感知的信息系統的出現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方法學上的參考,可以通過企業與相關利益者的協同建模過程構建公共會計信息平台的運行機制。
綜上所述,過程感知的信息系統的引入並不能對會計及其本質帶來革命性的影響,但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彌合會計目標與目前會計信息系統目標之間的差距,在滿足企業會計與業務過程協同、企業間過程協同、企業與相關利益者過程協同方面提供方法學上的支持,同時可以有效地支持企業內部控制過程由事後評價向過程控制的轉變。引入“過程感知”構建會計信息系統 信息系統構建的直接動力來自於“需求”,同時對“需求”的滿足還要考慮到相關因素的制約。從目前的研究和套用情況看,構建“過程感知”的會計信息系統已經具備了管理層面和技術層面的條件。
管理層面的可行性
從企業的管理層面而言,業務流程重組、業務流程管理、扁平化組織等相關理論和成功案例的出現為構建過程感知的會計信息系統提供了管理層面的支持。美國著名信息系統專家Landon認為,信息系統的本質是“基於信息技術的組織和管理解答” , 即:信息系統是企業管理模式在IT技術描述和求解空間的映射。目前會計信息系統的主要矛盾恰恰在於會計信息系統與企業管理模式的脫節,或者說會計信息系統已經滯後於企業管理現實。過程感知的信息系統比起傳統的信息系統而言,更符合企業管理模式的直觀映像,更容易獲得企業管理層、使用者的認知和理解。
技術層面的可行性
過程感知的信息系統並不是全新的概念,它來自於工作流管理系統,並和目前流行的模型驅動、面向服務架構(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SOA)等概念一脈相承,並在其基礎上引入了過程控制、過程監控、過程協同、過程自動化執行、過程挖掘等具有“感知”能力的功能,從而可以更為高效地支持企業業務流程的最佳化,並以此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方法學、技術和工具體系。同時,國內外一些主流的ERP軟體廠商已經在模型驅動、面向服務架構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發展,如SAP R3系統、金蝶EAS、用友UAP等,雖然他們還不是過程感知的系統,但已經為過程感知系統的構建奠定了基礎。

構建過程

過程感知的會計信息系統的構建過程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
一是業務過程建模:根據需求分析進行過程設計或過程再設計,形成過程模型。常用的建模方法有企業動態建模、集成信息系統體系結構(Architecture of integrated Information System,ARIS)等。通過服務視圖、流程視圖、功能視圖、信息視圖、組織視圖等多個維度抽象企業業務過程的特徵。
二是過程實施(配置):在這階段,業務過程建模形成的過程模型被進一步最佳化為由軟體系統所支持的可操作過程。通常是通過對過程感知信息系統,如工作流管理系統、跟蹤系統、案例處理系統或企業集成化平台的通用構架進行配置來實現的。這一過程借鑑了模型驅動架構的實現策略,通過計算無關模型、平台無關模型和平台相關模型的轉換實現系統的實施或配置。
三是過程發布:在過程發布階段,即可通過已配置的系統執行業務過程。
四是過程診斷:對已執行過程進行分析,發現存在的問題並尋找可改進之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