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感化寺曇興上人山院》是唐代詩人王維的詩作。此詩寫出了山寺的幽邃之景和詩人的閒寂之情。前部分描寫爬山的行跡,後部分描寫幽靜的山景。全詩落墨別致,筆法巧妙,善以音響描寫來刻畫靜景。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過感化寺曇興上人山院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頭。
催客聞山響,歸房逐水流。
野花叢發好,谷鳥一聲幽。
夜坐空林寂,松風直似秋。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過(guō):過訪。感化寺:在陝西西安市轄縣藍田。王維《山中與裴秀才迪書》曰:“輒便獨往山中,憩感配寺。”按,嚴挺之《大智禪師碑銘》云:“邀至京師,游於終南化感寺。”《舊唐書·方伎傳》:“義福……初止藍田化感寺。”《宋高僧傳》卷九《義福傳》同。疑此詩原作化感寺,誤倒而為感化寺,化、配草書形近,因又誤而為感配寺。
⑵筇(qióng)竹杖:用筇竹所制的手杖。因筇竹竹節美觀,被視為做手杖的優良材料。上人:和尚之別稱。
⑶虎溪頭:相傳東晉慧遠法師居廬山東林寺,送客不過溪,過此,虎輒號鳴,故名虎溪。
⑷山響:山谷的回聲。
⑸林:一作“村”。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傍晚拿著筇竹手杖,在虎溪頭等人。
催促遊客快點走,聽到了山的迴響,借住的山房傍著水流。
野花一叢叢地開得燦爛,谷鳥偶爾在一片幽寂中鳴叫一聲。
夜晚在空曠寂寥的林子裡坐著,吹著那寒涼似秋風的松風。
創作背景
此詩是王維隱居藍田輞川時與裴迪同游之作。詩題中“感化寺”之名尚存爭議,宋蜀本作“感配寺”,清趙殿成《王右丞詩集箋注》作“感化寺”,寧蜀本、明十卷本、《文苑英華》作“化感寺”。在唐代其他人的著作中記載,終南山有感化寺:“邀至京師,游於終南化感寺”(嚴挺之),《舊唐書》也記載有“藍田化感寺”之名。王維與裴迪一起到感化寺遊玩並且拜訪曇興上人,作此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前四句描寫爬山的行跡:拿什麼登山裝備,在哪裡會合,山中行進、住宿地點。詩歌前四句大體內容如此,但若如此翻譯,則恰恰把詩句的精妙處完全錯過了。前四句平平敷寫中傳達出一種遊興。詩人興致濃厚,“相待”表現出詩人遊興大發,遠遠將同伴甩在後面。“催客聞山響”一句,仿佛讓讀者看到一個興奮的遊人,對著山峰玩著回聲遊戲,順帶嘲弄一下朋友。住宿的山房伴著清幽的小溪,雖然第四句仍然描寫動態的流水,但已經為下文對幽靜山景的描寫作了鋪墊。詩歌第六句“谷鳥一聲幽”,以一聲鳥鳴突出山谷幽靜,筆法巧妙。南北朝時期的詩人已經巧用“一聲”,以此為詩歌增加詩趣。“望枝疑數處,尋空定一聲”(沈君攸《同陸廷尉驚早蟬詩》)、“雷嘆一聲響,雨淚忽成行”(蕭統《有所思》)都寫得頗有趣味。王維長於以動襯靜,“谷鳥一聲幽”“月出驚山鳥,時鳴深澗中”的手法頗為相近,而各自貼合各自詩境。中晚唐的詩人常常學習前人這種寫法,如盧仝《掩關銘》“不如掩關坐,幽鳥時一聲”。可見王維作詩既善於學習前人,又啟發了後人的詩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