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開發,有害無益

過度開發,有害無益是一種中國的教育方式。特指家長對子女過度培養,使子女沒有自由空間自由發展。

簡介
長期以來,中國的父母不太重視兒童的早期智力開發。進入80年代以後,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中國的年輕父母們大開眼界,聽到許多聞所未聞的新鮮說法。比如,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一個孩子到4歲時,其智力發展了50%,另外30%到8歲時發育完成,其餘的20%到17歲時完成。義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說:“兒童出生後頭3年的發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過兒童的任何階段……”前蘇聯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的話更使人後悔不迭:“嬰兒生下的第三天開始教育,就晚了兩天了。”
年輕的父母聽到這些說法後,大為震驚,迫切希望儘早開發孩子的智力。就在這個時候,我們中國有人提出進行早期智力開發的具體指標:“0歲認字,3歲掃盲”,並且武斷地說:“嬰兒個個都是神童”!這種說法,使一些年輕父母非常振奮。他們不相信,“神童”都出在別人的家裡。“情人眼裡出西施”,父母眼裡出“神童”。左看右看,做父母的怎么看自己的孩子也是“神童”的“胚子”。於是,在一部分年輕父母中就掀起了開發兒童智力的熱潮。
應當說,中國的父母從不重視兒童的早期智力開發到開始重視,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變化,是從愚昧到文明的重要轉變,是開化的表現,按理說應該使人高興。然而,從當前的情況看,卻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傾向,那就是“過度”開發,有的甚至實施“掠奪性”的開發,大有“殺雞取卵”之勢。有的在孩子一兩歲時,就買來了鋼琴、文房四寶、畫筆畫板,延請老師教鋼琴、書法、繪畫;也有的以國小課本為教材,提前教孩子學小學生才學的知識。還不到上國小的年齡,就迫使孩子以學習為主,每天排得滿滿的,提前實現從以遊戲為主到以學習為主的過渡。家長下這么大的功夫,孩子要是學不好,不願意學,就拳腳相加。也有的對“不打不成才”的說法深信不移,效法古人“頭懸樑”“錐刺股”的做法,殘酷地進行強制開發。在有些父母看來,兒童的智力資源是無窮無盡的,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要狠狠地開發,絕不能手軟!
應當承認,兒童從0歲到6歲之前,是身心發展相當迅速的時期,他們的大腦接近發展成熟。學齡前兒童具有潛在的智慧型,有待於開發。但是,家長必須明白,兒童畢竟不同於成年人,他們智慧型的潛力是有限的,並不是無限的。要開發,必須從兒童的實際出發,不能操之過急。超過了兒童可以承受的範圍,實施“掠奪性”的開發,會傷害兒童身心的正常發育。不及時開發,會影響兒童智力正常的發展;同樣,“過度”開發,也會對兒童的智力發展造成不良的影響。這就是“過猶不及”“物極必反”的道理。
社會上是有天賦很高、在很小的時候就顯露出特殊才華和智慧型的孩子,那是人們常說的“神童”。不過,“神童”畢竟是極少極少,有人說:“嬰兒個個是神童”,那不是事實;說什麼“能讓神童進入千家萬戶”,那是吹牛。有的父母聽說有的孩子兩三歲就能認一兩千字,就以為自己的孩子也能做到,也照“方”抓藥,不惜花重金實施什麼“工程”“方案”,“照葫蘆畫瓢”,企圖也把自己的孩子造成什麼“神童”,也想過一把當“神童”爸爸媽媽的“癮”。其實,嬰兒並不個個都是神童。如果家家戶戶都對孩子進行“神童教育”的話,不知道會有多少孩子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呢。
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在前些年,當時國際上的所謂“兩霸”對峙,它們進行的競爭實際上就是教育的競爭。雙方在教育上進行的改革措施,不約而同地是加大早期智力開發的力度。其理論界的代表人物,在前蘇聯是贊可夫,在美國就是布魯納。競爭的結果,雙方都在實踐上認識到,任意提前並加大早期智力開發的力度,近期效果是好的,但長期效果是不利的。因為那樣做,實際上是打亂了兒童身心發展的程式。所以,都總結了教訓。現在,國際教育理論界達成的共識是:人從出生到65歲之間,都是智力開發的有效時機。人們推崇的不再是“早期教育決定論”,而是終身教育。
近幾年來,在國外已經總結了教訓的時候,我們國家又有人迎合我們獨生子女“望子成龍”心切的情緒,重新推出“早期教育決定論”,推行什麼“神童教育”,這是不妥當的。在我國的理論界,特別是教育、心理界真正的理論權威,幾乎沒有人贊同。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1994年11月28日召開的全國學前班試點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要端正辦園思想,解決學前班“國小化”的問題。他說:“我們的幼教工作者頭腦要清醒清醒,要自覺抵制所謂‘神童教育’‘超常教育’的影響,那是違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事實證明,‘神童’是不存在的。幼稚園應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環境,以遊戲為主,讓幼兒在玩中學,而不是教他們識字。”
我不反對對孩子進行早期智力開發。我主張開發要適度,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不可盲目攀比。要開發,必須講究科學,不可強行開發,魯莽行事。要激發興趣,在玩中教,在玩中學,不能幼兒教育“國小化”,把早期智力開發僅僅理解為識字讀書。要指導孩子儘量多地學習自然和社會生活常識,開闊眼界,增長見識,豐富他們的感情知識,為他們以後學習掌握理性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學齡前親職教育應當是非正規的教育,不能過早的正規化。每天讓二三歲的孩子像上學那樣,把“課程”安排得滿滿的,那是有害的,會使孩子產生厭學情緒。一定要給孩子自由玩耍的時間,讓他們無憂無慮地生活,不要讓他們過早地背上生活的“十字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