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平原作

過平原作

《過平原作》是南宋詩人文天祥的作品,詩作於1279年(祥興二年)作者被元軍押解到元大都燕京(今北京)的途中經過平原之時。詩人通過歌頌顏真卿兄弟在反抗安史之亂的鬥爭中所表現出的忠貞壯節,表達了自己愛憎分明的感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過平原作》
  • 創作年代:宋
  •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 作者:文天祥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平原太守顏真卿,長安天子不知名。
一朝漁陽動鼙鼓,大江以北無堅城。
公家兄弟奮戈起,一十七郡連夏盟。
賊聞失色分兵還,不敢長驅入鹹京。
明皇父子將西狩,由是靈武起義兵。
唐家再造李郭力,若論牽制公威靈。
哀哉常山慘鉤舌,心歸朝廷氣不懾。
崎嶇坎坷不得志,出入四朝老忠節。
當年幸脫安祿山,白首竟陷李希烈。
希烈安能遽殺公,宰相盧杞欺日月。
亂臣賊子歸何處,茫茫菸草中原土。
公死於今六百年,忠精赫赫雷當天。

作品注釋

平原:唐代郡名,治所在今山東德州。
顏真卿:字清臣,唐玄宗時期曾任平原太守。
漁陽:古薊州,今河北、平谷等地。
鼙鼓:戰鼓。
公家兄弟:指顏真卿及其從兄顏杲卿。
鹹京:代指長安。
西狩:皇帝逃奔在外,諱稱為狩。唐玄宗西奔,所以稱西狩。
再造:重建,也作復興解。
李郭:指李光弼和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的主要將領。
崎嶇坎坷:形容道路不平,此處指艱難辛苦。

作品賞析

這首詩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前十二句,詩人以史學家的直筆來抒寫,唐代平定安史之亂,顏真卿兄弟所起的巨大作用是牽制了安祿山的兵力,使之不敢長驅西侵長安,然後郭李大軍才得以發揮威力,平定叛亂。開頭四句,寫安祿山發動叛亂。當時承平日久,在“一朝漁陽動鼙鼓”的情勢下,“大江以北無堅城”,叛軍所過郡縣,望風瓦解。前四句極寫安祿山之反,情勢嚴重。接著“公家兄弟奮戈起”四句,寫出了平原、常山兩郡起義兵的巨大影響。這四句和前四句形成對比,使當時緊張的局勢為之一緩。接著寫到唐玄宗父子由長安西奔,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以郭子儀、李光弼為主力的朔方兵東征,經歷了為時八年的奮戰,終於平定叛亂。作者總介說,唐朝重建之功,雖然是李、郭諸將血戰沙場的結果,但牽制之力,則是由於平原、常山倡義所致。“唐家再造李郭力,若論牽制公威靈”兩句,實為千古不移之論。
第二部分後八句,分寫顏真卿兄弟先後秉忠殉難,威武不屈,正氣凜然,千秋景仰。但仍以顏真卿的事跡為主。前四句寫常山兵敗,顏杲卿被俘,在洛陽就義之前,痛罵逆賊,慘遭鉤舌的酷刑,忍受肢解而死。顏真卿在其兄一家三十餘口被慘殺後,心向國家,並不因此感到震懾,經歷長期的艱難辛苦,始終鎮守河北一帶。次四句寫顏真卿的殉節,指出顏真卿當年曆經艱難,幸而未遭安祿山之害,但在大局已定之時,卻因宰相盧杞讒言,在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反叛之後,被派遣前往宣諭,在顏真卿以年近八十的高齡之時,雖痛斥叛逆李希烈,最後卻被李希烈縊死。詩中表明李希烈的罪行,固然不容饒恕,而盧杞用心險惡,尤為令人髮指。“希烈安能遽殺公,宰相盧杞欺日月”兩句,既嚴正地揭示盧杞的奸險狠毒,也指出當時君主的昏庸,易於為讒佞的巧言所蒙蔽。
詩的第三部分是結尾四句,前兩句對亂臣賊子的下場作了總結,安祿山、李希烈、盧杞之流,如今已和荒煙蔓草,同歸湮沒,遺臭萬年,受到歷史的無情鞭笞。而莽莽中原,依然如故。顏真卿的忠精壯節,卻聲名赫赫,如雷霆當空,威嚴凜厲,給後世留下了光輝的典範。“公死於今六百年,忠精赫赫雷當天”,既和上兩句作鮮明的對比,又是全詩的結論。
這首詩對顏真卿兄弟崇高的節操、剛貞義烈的精神熱烈讚頌,論斷嚴正,層次井然,寫得悲壯奮昂,可見寫詩的目的,除了表彰歷史人物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以外,更在於借這首詩激勵自己,堅定詩人自己寧死不屈的信念。

作者簡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廬陵(江西吉安)人。1256年(宋寶祐四年)進士。1275年(德祐元年),元軍南下,文天祥在贛州組織義軍萬餘人入衛臨安(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兼樞密使,赴元營談判時被扣留,押解途中逃脫。由海路南下尋二王(益王、廣王),歷盡艱險途經溫州,在江心嶼停留一月,聯絡左丞相陳宜中,並召集溫、台、處三州志士共商恢復大計。1278年(祥興元年),封為少保、信國公。同年在潮陽五坡嶺被俘。囚燕京土室達4年之久,堅貞不屈,以身殉國。文天祥詩傳世詩作百餘首。他的古體詩,氣勢磅礴,筆力遒勁;他的律詩,言簡意賅,主題顯豁,對仗工整;他的絕句,悽厲高亢,明白如話。有《文天祥全集》行世。
文天祥像文天祥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