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東段(通航段)開鑿於公元前495年,作為常州通航運河的一部分,仍然承擔主幹通航道的功能,兩岸分布有許多工業遺存以及如萬安橋為代表的一批古橋樑。具體範圍為西起東方大橋即新運河(丁堰),東至常州市界限。河道寬度60m,為4級航道,水質標準為五類,屬於重點保護類運河河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運河東段(通航段)
- 所屬年代:春秋至現代
文物歷史
據史料記載,元祐六年(1091年)治芙蓉湖,開堰置閘,後有戚姓人氏建房於大運河旁耕植定居,發家繁衍,“實世族戚氏卜居始,因居墅顯”,“戚墅”兩字由此而來。早稱戚墅港,“堰”者.堤岸也,屬地武進。明末清初主要商市在芳渚。太平天國以後,轉向橋潭裡、萬安橋一帶。以後向西延伸,形成沿京杭運河的一條街市。由於水運方便,糧食業最為興旺。民國期間客地糧商多來自湖北、安徽、蘇北和附近各縣四鄉八鎮。上海等地麵粉廠委託當地糧商收購小麥,最多每日收購逾萬擔。運河上帆桅如林,停泊船隻雁排齒列,稻麥收穫時節尤甚,素有“小無錫”之稱。戚墅堰老街遠近聞名,整條街全長約莫有600米,記得西街有銀行、成余麵粉廠、劍湖供銷社、養生藥店、燎原照相館、生麵店,中街依次為寶大祥布店、新聯商店、王杏生傷科、三元飯店、得興菜館,東街有潤記南貨店、水果行、胡義興飯店、羅春閣書場,再往東邊就是老街盡頭的萬安橋。在大運河北岸,始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建年代失考,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同知吳桓修建,取名戚墅堰橋,又名萬安橋,取萬民安樂之意。明弘治八年(1495年)及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戚機廠舊址市常州近現代工業的傑出代表,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