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認知同化說

遊戲認知同化說(cognve assimilation theory play)亦稱“遊戲認知動力說”。是指遊戲理論的一種。源於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他認為,遊戲是思維的一種表現形式,其實質是同化超過順應。兒童早期,認知結構發展不成熟,往往不能保持同化和順應之間的平衡。這種不平衡有兩種情況:一是順應作用大於同化,表現為主體忠實地重複范型的動作,即模仿;二是同化作用大於順應,表現為主體完全不考慮事物的客觀性,只為滿足自我的願望與需要去改造現實。遊戲的類型因智力發展階段不同而不同。

練習遊戲主要出現在感知運動階段,特點是為取得機能性快樂而重複已習得的活動。象徵性遊戲主要出現在自我中心的表象活動時期,特點是運用表象把當前事物當作另一個不在眼前的事物來使用。象徵性遊戲在前概念思維階段(2歲~4歲)大量出現,並達到高峰;在直覺思維階段(4歲~7歲)逐漸下降;在具體運算階段(7歲~12歲)逐漸消失,為規則遊戲和結構遊戲所代替。遊戲的主要功能在於通過同化作用在想像當中改造現實,幫助兒童獲得情感方面的滿足,解決與外部世界的衝突。認知活動發動了遊戲,遊戲是一種認知發展的機能練習。兒童在遊戲時並不發展新的認知結構.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經驗適合先前存在的結構,即同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