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林亭窯址,是目前全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古窯址之一。位於武夷山市武夷山西北部,星村鎮北約5公里,緊鄰武夷山北面風景秀麗的蓮花峰,分布面積近6萬平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遇林亭窯址
- 地理位置:武夷山市星村鎮北約5公里的遇林亭
- 占地面積:6萬平方米·
- 年代:宋代
窯址簡介,窯址經歷,地圖信息,
窯址簡介
這裡有一條小溪自南往北流過,沿溪有6座小山崗,堆積著數以萬計的匣缽和碗墊,有的深達3-5米。四周層巒疊嶂,中有小溪注入崇陽溪,有古道通往武夷山市區。廢窯堆積自南而北分布於8座山丘上,範圍約6萬平方米,堆積層厚1至5米。該窯發現於1959年,以後多次複查。局部受破壞,大部分保存良好。
窯址經歷
1998~1999年,為配合武夷山申報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在1998年10月經省文化廳批准,對該處進行搶救性考古挖掘,取得田野考古重大收穫,9個大捋方剝離表土30-50米,出土的作坊石基平台用條磚砌成。宋代古窯所制的,正是"建窯"系列的以黑釉瓷茶具為主的產品,據出土的文物顯示,當時的茶碗、茶盞產品即有不少是"兔毫"類的"上品",甚至還發現了被譽為"舉世奇珍"的金銀彩瓷碗的殘片,這是我國陶瓷考古領域的一大收穫。其中有兩個窯爐:1號窯爐是一座沿著山坡斜上而建的"龍窯",全長73.2米,每窯約可燒制 5萬件瓷器。2號窯爐的結構與1號窯爐為同一類型,也是沿坡而建,只是比1號窯爐更長,更宏偉、容量更大,全長約113.1米,此窯一次可裝燒8萬件瓷器,其產量驚人。產品以黑釉器為大宗,兼燒青、青白釉,產品胎骨淺灰、灰白、灰褐色,器形有碗、碟、洗、杯等,採用匣缽裝燒工藝,燒制年代為宋代。其中黑釉碗數量居多。
1961年,福建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12月武夷山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遇林亭窯址”就是其重要內容之一。
地圖信息
位置:清涼峽路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