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進賢文港毛筆製作技藝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技藝
- 國家:中國
- 認證時間:2006年
- 認證批次:第一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瀕危狀況,保護措施,
簡介
在江西省進賢縣文港鎮,毛筆製作已有1600多年歷史。明代萬曆年間,文港毛筆成宮廷御筆,其製作過程共有120餘道工序,集尖、圓、齊、健“四德”於一體,融剛、柔、肥、瘦於一身,被譽為天下三大名筆之一,文港也獲“華夏筆都”之稱。文港毛筆製作器具有30多種,製作原料主要為優質山羊毛、山兔毛、黃狼尾毛、香狸子毛以及植物竹等,製作工序有126道,主要分為芯毛製作、護毛製作、草灰製作、筆桿製作及芯桿組合、治筆、包裝製作等六大工序。每一道工序又可細分為眾多小工序。工藝純熟,配料均勻,製作精湛,集毛筆之四德“尖、齊、圓、健”於一身,融實用、欣賞、收藏於一體,剛中有柔,能硬能軟,吸水請強,書寫流利,鋒如一根線,下筆鐵劃銀鉤,收得攏,撤得開,得心應手,揮灑自如。
歷史淵源
據《贛東史跡》記載:“文港鎮毛筆工藝是在西晉時由山東鄒縣傳授而來,至今1600多年的歷史”。明代萬曆年間,文港周坊人周虎臣(字道虎,生於明萬曆辛丑(1591年)年六月初五,排行五),能制毛筆享雀京華,有“一支筆一兩金”的傳說。以致後來單產羊毫的“王一品”湖筆力創“金不換”品牌。
時至清代,周虎臣後裔在蘇州開設筆莊,因祖上制筆聲譽,引得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雨夜慕訪,並親題“周虎臣”匾額。令其製作精緻御筆,上奉朝廷。“周虎臣”筆莊因乾隆皇帝題匾而名聲大振,曾留下“沒有周虎臣筆店的毛筆就不能進考場”的佳話。
清鹹豐年間,文港前塘村鄒發榮在漢口花樓街開設毛筆店鋪——鄒紫光閣,分為“成記”、“益記”、“久記”三大家,至1955年“鄒紫光閣”合三記進入鼎盛時期,在此期間,毛筆毛料和產品質量要求極為嚴格,筆桿筆管要求既圓又直,能在櫃檯上自如滾動;筆頭要求純正、清爽、質高的材料精工製作。所產毛筆集筆之尖、圓、齊、健“四德”於一體,融剛、柔、肥、瘦於一身,歷史上與“上海周虎臣”、“浙江王一品”並稱為“天下三大名筆”。“提淨雞狼毫”“上品狼毫”“中品狼毫”“黃京莊”“大、小綠影”等品種久負盛名。
清末民初,上埠胡家村胡作啟以毛筆皮毛加工為主營產業,使文港毛筆由上海走向海外。抗戰期間,國內毛筆生產瀕危滅絕,而僅存文港毛筆走銷日本,日軍侵華占據武漢,日本政員視中國毛筆為世界文化遺產,特令保護漢口鄒紫光閣筆廠,以致該廠在此期間沒因戰亂而停產。
1955年,政府組織當地藝人,恢復毛筆生產。與此同時,平湖鄉(今屬文港)、前途鄉(今屬文港)先後聯合成立了“江西毛筆聯銷中心”,共同應對廣州外貿出口供貨,1974年、1979年獲國家出口免檢權。
1982年成立了江西文港文化用品集團公司,1984年成立了前途文化用品供銷公司,2004年8月6日,由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制筆協會、中國文房四寶協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授牌儀式,正式授予中國·南昌文港“華夏筆都”榮譽稱號,同年11月,中國楹聯協會授予文港鎮“中國楹聯之鄉”殊榮。
基本內容
毛筆生產歷史悠久,是傳統手工藝的典型代表。毛筆以動物毛、植物竹為主要原料,分別製成筆頭、筆桿,然後按要求組合配製,特別是筆頭(水盆)製作,要求極高,整個生產過程有126道工序,主要包括:
一、芯毛製作工序(26道)
選骨、開梳、磨梳、選毛、整理、脫脂、去絨、分片、打絨、壓料、梳毛、分小片、去雜障、去彎鋒、合梳、分組、尖毫配硬毫(包括紫毫、狼毫類)羊毫分組小片、改刀、組合、第二次合梳、分毫餅、定筆型、復梳、加麻(加腰肚)、圓筆等26道工序。
二、護毛製作工序(21道)
擢羊毛、捏小團、去油脂、抵齊、去絨、分小片、打絨、齊毛、切毛、配量(上中下各部位按比例)、反覆梳毛、分小塊、匯合、重複梳理、再分小片、去雜毛、挑彎鋒、組合梳、分成品小塊、護筆、燒兜等21道工序。
三、草灰製作工序(11道)
燒灰、捏揉、入盆、打灰、盍筆兜、熏筆頭(指羊毫、狼毫、尖毫)、扎筆、吊筆、拈兜、攀毛、去雜等11道工序。
四、筆桿製作及芯桿組合工序
磨棱、開剌刀、磨竹刀、選竹桿、制比尺、切料、篩選、綑紮、煬花、浸溫、剌口、倒口、挖孔、相頭、相管、剌頭、斗筆類還需:磨刮刀、定刀、測徑口、刮型、挖孔、打磨、拋光、上臘、定槽、粘接、弔頭、護線、組膠、粘頭、乾膠亮曬等32道工序。
五、治筆工序(21道)
開治筆刀、合拼、下茸、煮茸、沾清水、圓筆、去彎鋒、沾茸、揉筆、梳茸、納漿、夾茸、挑蓋毛、撥障、定型、半乾清理、亮乾、刻字、貼商標、上套、綑紮等21道工序。
六、包裝製作工序(17道)
選料、切料、粗刨、挖型、細刨、打磨、上光、印字、噴漆、釘扣、打蠟、切布、定尺、製紙板、粘布、裝扣、縫軟帶等17道工序。
基本特徵
1、原料特徵
毛筆選用動物毛質、植物竹桿組配而成,將動物局部毛料,如羊毛、兔毛、豬毛、馬毛、狼尾等進行消毒、軟化、清洗、脫脂、整理製作而成,毛類以動物冬季毛最佳,其鋒細潤,含墨性能優良、毛長、彈性強。
2、工藝特徵:
毛筆製作過程從原料加工成筆120多道工序由手工完成。
毛筆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雖然歷代名流、文人墨客對毛筆讚不絕口,如《筆賦》提出“筆者、畢也、能舉萬物之靈”,《筆贊》曰:“日用不知,功蓋萬世”,但都無涉及毛筆工藝,長期以來毛筆生產技藝全靠師徒傳承,世代相傳,至今沒有出版過一本毛筆製作書籍,真正的毛筆製作技藝仍然像千餘年靠師徒之間言傳身教,還要憑悟性和長期實踐的體會和感覺才能掌握,難於言表和形成文字,此外,毛筆用料的比例沒有具體的數據,因人而異,書畫家要求的毛筆全憑感覺和經驗配料掌握,由此可見,毛筆製作技藝確屬典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3、產品特徵
感觀特點:歷史以來的文港毛筆,大如掃帚小如針,品種繁多,分狼毫、羊毫、紫毫、石獾、斗筆、眉筆、條屏、排刷8大類共1000餘個品種,毛筆筆頭色彩斑闌,紅、白、黃、綠、青、藍、紫、黑各色俱全,筆桿形態各異,竹木的繼承傳統,典雅大方,象牙的端莊貴重,各具特色。
內在特點:文港毛筆,兼備筆頭尖、筆鋒齊、筆身圓、筆毛健等“尖、齊、圓、健”之四德於一體,收得攏,撒得開,得心應手,揮灑身如,出於老藝人之筆,宜書宜畫,吸水潤墨,筆心合一,氣韻一體,有“揮毫走龍蛇,夢筆吐奇葩”之感,古典文籍、名家字畫大多賴其千古傳承。
主要價值
1、歷史價值
毛筆製作最早可追逆到秦代,有二千餘年的歷史。長期以來,毛筆作為文化載體的一種主要工具,為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延續發揮了巨大作用,毛筆有“上古結繩,舉萬物之形”等“蓋世之功”,中國歷史發展藉助於它而得以傳承至今。在中國毛筆文化史上,能追溯到的最早的毛筆製作工藝大師莫過於明代萬曆年間的周虎臣,同時期的鄉鄰大文人、戲劇學家湯顯祖用文港筆與文港有深厚情誼,並為周坊村周虎臣堂兄、萬曆十四年進士題寫了“科甲第”石匾;民國戊辰(1940年),大書法家又用文港為周坊、前塘兩個傳統毛筆村落建築題寫了“汝南世家”、“太極呈圖”、“紫氣盈庭”等匾額,至今保存尚好。解放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喬石,全國政協副主席毛致用,中央統戰部部長萬紹芬先後考察文港毛筆市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楚圖南為文港鄒紫光閣筆廠題字:“揮毫走龍蛇,夢筆吐奇葩”;1980年秋,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主席、原中國書畫家協會副主席趙朴初用文港鄒紫光閣筆廠斗筆題字:“翰墨緣”。1992年中秋節前夕,美國夏威夷大學畫苑專程考察文港毛筆等,提升文港毛筆產品檔次。原任江西省委書記、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吳官正、原省委書記孟建柱考察文港,對文港毛筆給予充分的肯定。
2、文化價值
毛筆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毛筆延續的過程,就是中國歷史文化傳承我國勞動人民的藝術創造,它的自身特點與中國書畫藝術共冶一爐,上海畫派的興起與周虎臣筆莊,其藝術風格與使用的工具有著極大的關係,透過文港毛筆的興衰、延傳,可以讀破中國書畫藝術的生命鏈,它的文化價值已超越國界,形成一套多元化的筆文化史。尤其是周坊、前塘等中國傳統毛筆製作村落建築,以物質文化形態見證文港毛筆製作歷史,與非物質文化形態的文港毛筆製作工藝,成為雙重文化遺產,為國內外獨有,在整箇中國文房四寶原產地有其十分特殊的文化價值。
3、工藝價值
毛筆工藝複雜,每道工序的細膩程式和要求之高,是其它傳統手工藝製品難以比擬的,它集製作、雕刻於一身,是現代技術無可替代的。
4、經濟價值
毛筆生產成為文港鎮特色產業,也是文港鎮的支柱產業,全鎮從事毛筆產業的人員14000人,占勞力總數的60%,在外經從事毛筆產業從業人員14000人,占勞力總數的60%,在外經銷人員1萬多人,農村剩餘勞動力得到緩解,年均銷售收入1.8億元,供貨出口創匯600萬美元。
瀕危狀況
但隨著近幾十年來全球自然生態的惡化,不少動物趨於滅絕,動物保護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禁止捕殺動物尤其是稀缺性動物的法令相繼出台,因而皮毛交易受到不少影響,文港毛筆的製作原料,受到嚴重影響,而毛筆製作技藝,生產過程比較精細,工序多,主要依靠手工勞作。從原材料到毛筆製成,主要包括水作(盆作)、乾作(旱作)、整筆和雕刻四個部分,工序較多,據統計,目前文港毛筆製作較精細的需要工序達128道,可見毛筆製作的精細與繁雜程度。,這項“父傳子,母傳女”傳統性很強的傳承方式,複雜的製作工藝,有限制的傳承人,使之傳承岌岌可危。
保護措施
為了傳承毛筆製作技藝,江西省進賢縣成立了制筆技藝傳習所,建立毛筆技工技師培養機制,定期舉行制筆技藝培訓班,幫助廣大毛筆從業人員提高技能水平,做強做優毛筆產業。同時,文港人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通過工藝創新,筆頭色彩斑斕,七色俱全;筆竿形態各異,情趣萬千,湧現了周鵬程、鄒農耕這樣的毛筆製作技師,使得毛筆製作技藝不斷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