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家嶺村

逯家嶺村

逯家嶺村隸屬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茶業口鎮,位於萊城東北55公里,鎮政府駐地東北12公里處。東界博山,西臨上法山,北靠臥鋪村,南接雙山泉,東圈村,為境內海拔最高的村莊。231戶,648口人,耕地面積712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逯家嶺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東 濟南 萊蕪區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村情簡介,村莊歷史,

村情簡介

據《逯氏譜記載》,明永樂末年逮姓遷此建村,因址在嶺頂上, 故名逯家嶺。
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石城保·逯家嶺。"1940年歸章丘辦事處所管轄;1941年歸回萊蕪;同年的5月又屬萊蕪七區,即雪野區;1942年下半年從西抬頭往東又劃歸淄川縣管轄;1946年2月又回歸萊蕪茶業區;1950年又劃為法山鄉;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逯家嶺村屬茶業公社;1984年為茶業辦事處花林鄉所管;1986年又歸 茶業口鄉;2001年為茶業口鎮管轄。

村莊歷史

由於該村坐落於嶺頂,從古到今流傳這樣一則諺語"沖了泰山頂,沖不了逯家嶺"。過去該村富裕戶較多,時常有盜賊,土匪(那時稱南毛子)來村搶劫銀、糧、 雞、狗、牛、羊……為防匪患,保家護民,清朝威豐年間,村主事 人,發動百姓同心協力用一個月時間,在南嶺的要道上修建起一處村寨。每晚派人輪流把守,土匪來過數次打劫都未得逞。而今村寨仍保 留完好。
該村立莊時在村中栽了四棵古槐,現僅存街中一棵,即昔日街中 的那棵稱老三的古槐,粗可三圍,雖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但古槐依然校繁葉茂,是村子古老的見證。
村北與章丘交界處是綿延的齊魯長城,是戰國時期修築用以 防禦敵國侵襲的 戰備工事。在文 革期間,城牆掀 去過半,現只有 部分殘跡尚存, 此處的戰略位置可見一斑。
村里流傳一風門道口故事,清朝順治年間,村民運知民結婚近一年,嫌妻子長得醜,並時時尿炕,遂休書一封,把她休了。舊時的封建制度,休出門的閨女難回娘家,她無可奈何去博山另尋夫主,走到博山大嶺時她要分娩, 就祈禱說,你要是我的孩子就不要降生,再在娘肚中待10月,孩子真的沒有降生。她走到博山大街嫁給了一姓孫的,結果一年後生下了兒子,因兒子長相憨笨,遂取小名叫孫拙箍,學名叫孫將斡。孫將斡聰明好學,後來考中狀元,成了宰相。
村民有愛好文藝的傳統。早在100多年前,村民穆國柱等,熱心 戲曲,自籌資金買了鑼鼓、二胡等樂器,農閒和佳節時,紮上台子唱 起了"二人轉",受到村民的喜愛。
戲班子由原來的"二人轉"起源,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員的增 加,演戲用的行頭、樂器等也逐年增添,發展成了30多人的劇團, 演員有遂克東,崔道忠等人,又從博興呂劇團請來老師,排演《小姑 賢》、《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三世仇》、《井台會》等劇目。到 了20世紀70年代,演出的劇目越來越多。山東呂劇團團長來村看了演出後拍手叫好,當場點名要遠克東、崔道忠、高連俊三人加入山東 呂劇團。因那時家中困難,3人都不願去。20世紀80年代至90年 初,由崔道玉、運克儀、崔德忠任團長。近幾十年來,一到冬季就從 外地請來老師指教,又新添了《雙封諾》、《雙蝴蝶》、《牆頭記》、《鋼 叉山》、《櫃中緣》等劇目,演出效果轟動了四鄰八鄉O從20世紀60 年代至今,年年被僱到外村演出,一唱就是好幾天,深受鄉親們贊 譽。
l972年村中辦起了衛生室。1975年,與博山交界處修通了公路, 緊接著用上了照明電,運家嶺人的生活生產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特 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民承包了土地,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紅瓦房一 排排,屋內裝飾及擺設不亞於城裡人。
昔日的村民是面朝黃土背朝天,靠種玉米、穀子、地瓜、大豆為 生,沒有經濟收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村民們解放了思想,三五人結合辦起了石料加工廠, 開石鑿料,刻 碑、刻石龍、龍 獅、石魚、石 桌、石凳……村 民逮思永幹這行 最拿手,是該村 發家致富的帶頭 人。部分農民也 打破了舊時傳統 的種植結構,建 成了幾百畝的花 椒、椿芽、山植 基地,農民收入逐年增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