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語音譯。意為柯爾克孜塔塔爾、烏孜別克、啥薩克、維吾爾、塔吉克族人的喪葬習俗。
【逮甫乃】突厥語音譯。柯爾克孜塔塔爾、烏孜別克、啥薩克、維吾爾、塔吉克族人的喪葬習俗。這些民族自十世紀始逐漸信仰伊斯蘭教後,喪葬習俗也阿拉伯化。當老人病重垂危的時候,家裡人便請阿訇或毛拉,到病榻前念《可蘭經》,讓他逃離痛苦,安然地到另一個世界去。人死後,家裡人就放聲大哭,並派人去通知親戚和死者生前友好。宗教職業者和專門從事沐浴屍體的人到死者家裡為死者舉行“開凡儀式”。由同性別者脫光死者衣服,沖洗屍體,用屍布(白布)纏裹。一般人家裹三層,富有人家裹七層。待死者的親屬和友人看過遺容,阿訇或毛拉給死者嘴中或身上灑上“聖水”,扎嚴頭和腳,令人停屍於涼潮的沙石上。送葬之前,鄉親們將屍體抬入禮拜寺或牧民常作集體禮拜的地方,由阿訇或毛拉念經,超度亡靈早日升天。死者的親屬頭扎白布帶,腰系白布巾,圍繞遺體邊走邊哭。哈薩克族人還有繞屍七圈的古俗。死者的遺孀在家裡繞屍時,要親手抓破自己的西皮,血淚如注地慟哭,不然,別人會指責她無情義。起靈前,死者的親屬要給抬屍的人送葬小費,給鰥寡孤獨者以死者的衣物和錢作布施。這種儀式叫“送乃孜爾”,是為死者贖罪而舉行的。該儀式結束後,鄉親們便把屍體放在公用的“吉那孜”(靈架)上,死者若是男性,在屍體上蓋一塊白布單,女性,則在屍體上蓋一塊彩色布單。抬出禮拜寺門時,先出死者的腳,待全身出完,再調過頭抬往墓地。牧區送殯,多用馬馱車運。一路上孝子呼喚著死者稱謂,號啕大哭,走在靈車或靈架之前引路,阿訇或毛拉騎馬率眾跟隨其後。人們多著黑色衣服,低頭默念經文,氣氛肅穆沉重。路人見了都得低頭,以示致哀。女人們不得參加送葬儀式,也不得去墓地看葬。偶然路遇送葬隊伍,要設法迴避,如果來不及,必須轉過身去。伊斯蘭教徒的墳穴除主穴外,還有一個在主穴底部旁邊挖的副穴。屍體就放進副穴中。頭朝里,腳朝外,面西側臥。埋葬前,由阿訇或毛拉念“平安經”。這時,人們走近屍體,將蓋屍布單扯成小塊藏入懷中,以帶同去做繡花小帽用。俗以為,這種布料能使藏者吉祥如意。孝子或近親等念完“平安經”。先拿工具鏟土,示意開始埋葬,於是眾鄉親一齊動手,封閉副墓穴口,填平墓坑。三天后,死者的家屬來墓地,在墓坑上修建墳頭,插上樹枝,放置羊頭骨等物,作為標記。富有人家還修造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