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柏生

連柏生

連柏生(1908~1992),南匯縣祝橋鎮涼亭鄉人,浦東抗日戰爭時期淞滬游擊第五支隊的主要創始人之一,第三戰區三北游擊司令部副司令等。曾任中共遼寧省分委執委、中共通化省委員會、通化地區行政公署主任;遼寧省民政、教育、財政、建設廳廳長;交通部公路總局任副局長、局長。中共中央西南局任計畫委員會秘書長、副主任。四川省科委副主任、中共四川省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連柏生
  • 出生地:南匯縣祝橋鎮涼亭鄉
  • 出生日期:1908
  • 逝世日期:1992
  • 信仰:中國共產黨
個人簡介,主要事跡,

個人簡介

(1908~1992)南匯縣祝橋鎮涼亭鄉人,8歲進私塾讀書,主要讀《三字經》、《百家姓》、《四書》、《五經》之類,連柏生因不滿於私塾的體罰教育,從私塾退學改讀新式國小,先在毓秀國小讀初小,後到縣立第五高等國小讀高小。1922年,連柏生高小畢業,考進上海郵務海關學院,1923年畢業,在親友們的支助下,到上海私立大夏大學繼續讀書。但終因家貧無力負擔,中途輟學回家。次年,經人介紹,至祝橋鄉涼亭國小任教員。
連柏生

主要事跡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對上海的進攻,上海淪陷後他結束多年賴以生存並養家餬口的教書生涯,在家鄉,開展抗日活動,開始他的新的人生之路。
連柏生和同鄉有志青年王才林王義生、林有璋等團結在一起,還有共產黨員姜文奎、蔡志倫等商議決定創建一支抗日武裝。
1938年9月,南匯縣保衛團第四中隊(簡稱“保衛四中”)番號,由連柏生任中隊長,王才林、周毛紀為中隊副,一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隊伍終於誕生。
1939年6月,“保衛四中”進行擴編為南匯抗日自衛團第二大隊,簡稱(“抗衛二大”),當地民眾親切地稱“抗衛二大”為“連柏生部隊”。
1940年3月末,連柏生奉黨組織之命至“江抗”(江南抗日義勇軍)學習。在這裡,他學習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學習了中國共產黨的有關黨的建設、武裝鬥爭、統一戰線等理論。1940年8月,連柏生回到浦東,他按照譚震林的指示,貫徹“灰色隱蔽”的方針,打通國民黨第三戰區淞滬游擊指揮部的關係,取得第三戰區淞滬游擊隊第五支隊的番號,將“抗衛二大”擴編為“第五支隊”。連柏生任支隊長。
1941年,中共江南區黨委指示中共路南特委組織力量,向浙東敵後發展。連柏生領導的“五支隊”根據黨的指示,分期分批由浦東向浙東轉移,繼續貫徹“灰色隱蔽”的方針,仍沿用“第三戰區淞滬縱隊三北游擊司令部”的名字,連柏生為副司令。
新四軍浙東縱隊四位首長和文工隊同志合影。新四軍浙東縱隊四位首長和文工隊同志合影。
1944年1月,成立浙東敵後臨時行政委員會,作為浙東根據地的最高行政機構,由連柏生任主席,並頒布《浙東敵後臨時行政委員會施政綱領》。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根據中共中央指示,連柏生隨浙東遊擊縱隊(即原三北抗日游擊隊)15000餘人,於9月底開始北撤,至11月中旬,到達蘇北解放區。
1945年底,中共華中局決定由連柏生帶領部分幹部組成幹部團到東北工作,連柏生至東北後,中共東北局決定連柏生任通化省分委常委,通化行政公署主任。
1946年初,中共東北局決定遼北省通化省分委合併,成立遼寧省委、遼寧省政府。連柏生為省委委員、省財委副書記,兼遼寧省政府財政廳、建設廳廳長。遼東分局建立後,又兼遼東分局財委副書記。
全國解放後不久,1950年初,連柏生調任東北人民政府公路總局局長。1950年底,連柏生被任命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公路工程總隊長,出國修橋築路。
連柏生自1950年底赴朝,至1951年3月奉調回國。其間,他率領3個大隊的指戰員,在各方麵條件都很困難的情況下,搶修公路,保證志願軍軍運暢通,受到志願軍司令部的通令表揚。1952年10月,調任國家交通部公路總局局長、部黨組成員。至1960年調離,歷時8年,為了祖國的公路事業,他經常深入到福建、海南島等邊遠省市,實地進行考察,實地調查研究。僅1956年和1957年,全國修建簡易公路7.14萬公里,修建大車道4.93萬公里,駝運道0.89萬公里。
連柏生
1960年,中共中央決定全國成立6個大區,協助中央領導各省市的工作。連柏生調任中共中央中西南局計委副主任。
“文化大革命”期間。江青反革命集團成員張春橋、王洪文,誣說抗日戰爭時期浦東連柏生部隊是“忠義救國軍”、是“土匪部隊”,連柏生是“軍統特務”、“土匪頭子”,連柏生慘遭迫害,直至1971年,連柏生才恢復黨組織生活,擔任四川省科委副主任,1983年當選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兼科教文衛委員會副主任。1985年離職休養作《詠志》自勉“學習馬列不放鬆,免使心靈色褪紅。立場觀點勤檢點,老年誓不改初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