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連州有保護價值和開發價值的古村落30多處,這些古
村落的布局、外行、水系、水源、園林等十分考究,遵循“枕山、環水、面屏”的居住理念,其建築形式、體量及陳設都各有特色,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保護價值和欣賞價值。
2016年9月26日,從連州市旅遊部門獲悉, 星子鎮的馬渡坪、黃村、大元村,大路邊鎮的鳳頭村、大路邊村,東陂鎮的塘頭坪村、豐陽鎮朱崗村以及西江鎮的南坪村8個古村落,被廣東省文聯、省民協組成的專家團認定為“廣東省古村落”,至此,連州市的“廣東省古村落”目前增加至18個。
2016年3月2日,連州市大路邊鎮黎水、東村崗、西岸鎮東村和豐陽鎮畔水村4個古村落被認定為第五批廣東省古村落,連州古村落增加至10個。
連州藉助2005年舉辦連州國際攝影年展之機,撥出專項資金對古村落進行了修繕,連續多年向世人推出了5條以古村落為主的攝影採風路線,受到了國內外攝影師、遊客的廣泛好評,初步打出了連州古村落旅遊品牌。
村落簡介
西岸鎮馬帶村
連州市西岸鎮馬帶村,原來叫白鶴寨,因村前有座白鶴山而得名。而在宋代名噪一時的“公孫三進士”,就是從這裡走出去的。馬帶村唐氏家族3代人唐元、唐靜、唐炎,從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至宋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的50年內,分別高中進士。公孫三進士,這在歷代科舉中也是鳳毛麟角。因此,宋仁宗特賜唐氏家族的祖居為“金馬世第”。
“金馬世第”府已演變成“唐氏宗祠”。宗祠占地1000多平方米,為三進結構,仿朝廷宮殿風格。祠堂內有殿、廳、軒、廊和天井,祠堂有四塊木匾:大門為“唐氏宗祠”,前廳是“金馬世第”,中廳是“著纓世傑”,正廳是“直上雲衢”。據唐氏宗祠里的“重修唐氏祠堂碑記”石碑記載,這間祠堂始建於宋代,明、清兩代都曾修建過。
祠堂的對面有座古戲台,整座戲台用青石條砌成,戲台面已被歲月打磨得光可鑑人。戲台正壁上有一副對聯,上聯是:永樂慶無疆自有笙簫雅韻;下聯是:盛世欽萃薈常聞鐘鼓鑼聲。古戲台始建於明永樂年間,至今有700多年歷史。戲台占地31.3平方米,基高1.4米,八根大柱撐起高翹的飛檐,十分壯觀。
卿罡古村
位於連州市保全鎮卿罡村。
距連州市區約五公里。這裡後有三面青山環抱,前臨良田千傾,是一個山青水秀的魚米之鄉。卿罡古村的村莊布局完全是按北斗星來布局的。東、西、南、北四座門樓就是“天樞”、“天璇”、“天璣”、“天權”四星的位置。村子西面逶迤綿長的三座青青的山岡,就是北斗星座的“長柄”即“天罡”星。古代稱做官者為“卿”。卿罡的先人們便將原來的村名“青岡”以諧音改為了“卿罡”。
卿罡村據說始建於宋末元初,但真正能找到文字記載的是在明代永樂年間(約公元1403—1409年)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了。卿罡村在清代還修築了高達四米,厚足1.5米的城牆和四座雄偉的城樓。城牆上有銃眼和望台,卿罡村也就成了一座堅固的城堡。城牆雖已剩下殘垣斷壁,但當年的威勢尚存。清代鹹豐九年廣東直隸州知州周振璘為門樓題寫的“天樞”、“紫氣”石匾仍鑲嵌於高高的門樓之上,字字清晰,氣勢不凡。
元璧古村
位於連州市龍坪鎮。
元璧古村,三面環山。一條從村後岩洞中流出的小溪穿村而過,溪水在村子的中間形成一口大水井。水井用青石砌成八角形,井中清水漾漾,小溪流水潺潺,風景優美而雅靜。
元璧古村始建於宋代,現存的古建築大多數是明、清時代重建的。住在元璧古村的是北宋刑部尚書李廷珙的後裔,作為尚書世澤,李氏家庭的老屋建得富麗而堂皇。
李氏祠堂建在元璧村前,祠堂門前的空坪上,立著一對昂首向上的大石獅子和四根長方形的青石旗桿座,青石旗桿座上還鐫刻著“大宋刑部尚書李廷珙立”的字樣。祠堂為二進三廳建築,前廳有中門和側門。天井很大,因此後廳也就特別亮敞。後廳是亨殿,一張香幾桌上擺放著李廷珙的神主牌,牌位上刻著:“大宋銀青光碌大夫御史大夫上柱國刑部尚書李廷珙之位。”
李廷珙的功績在《宋史》和《連州志》均有記載。李廷珙開始時在南漢軍隊中任軍馬使。宋乾德六年(公元968年)歸順了宋朝。宋太祖趙光胤十分讚賞李廷珙的義舉,封李廷珙為“銀青光碌大夫、檢校工部尚書、御史大夫上柱國”。
宋開寶三年(公元790報)李廷珙向宋太祖獻平南策並自請為嚮導官。在李廷珙的嚮導下,宋軍勢如破竹,連下韶、賀、桂三州。李廷珙還單槍匹馬招降了鎮守在騎田嶺關隘的南漢軍隊,掃清了平定嶺南的障礙。第二年宋朝軍隊便統一了嶺南。宋太祖為表彰李廷珙平安嶺南的首功,升李廷珙為廣西招討使、刑部尚書。還將李廷珙的家鄉賜為“奉化鄉”。
元璧村前的“白氏廟”,是為祭奉李廷珙的母親白氏而修建的。白氏廟建得很有規模,廟裡還有一副對聯,上聯是:“龍門駿望家聲遠”;下聯是“鹿洞鴻猷事業長”。
在李氏祠堂旁邊,還有一座保存完整的古建築。古屋建得比其他房屋要高出半米多,高高的門楣上寫著“橫渠書屋”四個大字,房檐上彩繪著精美的書捲圖案。這就是元璧村的私塾學堂。橫渠書屋是間一進一廳的房子,大門內有中門、天井、廂房和上廳。天井兩旁的廂房用木隔扇隔開,木隔扇上有縷空雕花圖案,廂房是教師和學生的住舍。整個上廳堂由四根粗大的木柱支撐,廳堂即是課堂,廳的後牆正中,用藍色畫著一隻很大的梅花鹿,像元璧村這樣的山野僻地,有這樣規模的學堂,足見當時李氏家族對文化教育的重視。
星子黃村
黃村建村約在宋代末期,村子中的一條條麻石板巷道縱橫交錯。這些巷道全部是按八卦圖修建的。正北面的一條主橫巷為乾卦中的“-”符號,順著北巷還有三條橫向的短巷組成了“三”字元號為乾卦。正南面也有六條短巷組成了“三三”符號為坤卦。南、北方向的村巷是村裡的主要巷道,這兩條主巷定下了全村的乾坤之位之後,村中所有的大小巷道都按“八卦”的符號來排列。“八卦”圖的正中央是一口大的水井,代表道教中的“陰陽魚”。整個黃村由巷道和水井組成了一幅完整的“太極八卦圖”。八卦是中國古代儒家演譯萬物變化的八種基本圖形,用“-”和“--”符號組成。名稱是:乾、坤、震、巽、坎、離、艮、兌。象徵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用以推測自然和社會的變化。後來道教利用太極和八卦組合成了太極八卦圖。據說太極八卦圖神通廣大,威力無比,可以鎮懾邪惡。居室是人們躲避天災人禍的“避難所”,因此,黃村的先人把村子按“太極八卦圖”布局,還在每間屋子的門棟上都刻著乾坤符號,目的就是以此來鎮懾邪惡,免除來自自然界的天災。
黃村還是一座古城堡式的建築群。這座古城堡的東、西、南、北四向都有城樓,城樓之間有高達8米多的城牆相連。城牆用加厚的青磚砌成,厚厚的城牆上布滿了槍眼。這些槍眼內寬外窄,非常適合牆內的人向外瞭望和射擊。東、南、西三座門樓也就是黃村城堡的碉樓和大門。城門有雙層門洞,每層足有三米厚。門洞中間是兩扇厚厚的柏木板門扇,門扇上還包著鐵皮,更顯得堅固。門洞的頂上還有一個方形的洞孔。這是待敵人靠近大門時對敵人射擊的一道防線。黃村的先人把城堡修建得如此堅固,目的是要依靠城堡來抵禦“人禍”。
村子的正北面有樓而無門,因此叫北樓。北樓是整個村莊的主樓,又是黃氏祠所在,因此建得十分寬敞和威勢。屋瓴上一對高翹的鰲魚頭,正中對著一個精緻的寶瓶,整個建築顯得非常的雄偉。北樓是一井兩廳建築,前廳由前檐、大門、中門組成。通過兩旁的迴廊和天井就是北樓的正廳。正廳有三對高大的柱子支撐起抬梁,加上寬大的天井,整個上廳顯得格外寬敞明亮。宗祠的神龕上供奉著黃村的祖先牌位和班輩流源。
古老的黃村還流傳著一種久遠古老的音樂。這種古樂稱為“十樣錦”。“十樣錦”的主調是吹奏打擊樂,演奏的樂器,有鼓、鑼、鈸、銅頂子和嗩吶,五種樂器都是成雙的,共有十樣,因此稱為“十樣錦”;“十樣錦”的主要曲牌是贛南採茶戲和湘南的祁劇中的一些精彩曲調組成,全套樂譜共為十曲,第一曲即贛南茶腔名曲“十樣錦”,之後還有湘南祁劇中的“拜五方”、“鬧嚴府”、“行山調”、“五方仔”、“坐車”等。這些曲牌都是從贛、湘南的山歌、燈調、茶曲、民間音樂衍變而來,富有濃郁的田園山野風味和鮮明的地方特色。曲調高亢、爽朗、甜美、抒情,善於表現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勞動與愛情故事。這些曲子還分為長短調,是舊時婚嫁、喪葬紅白喜事和祭祀游神時演奏的曲調。“十樣錦”是星子地區頗有特色的音樂,是古代荊楚文化與嶺南文化在連州的結晶。“十樣錦”古樂在黃村流傳至今,還是黃村居民來自江西的黃庭堅的後裔的又一佐證。
東陂古石板街
東陂古石板街建於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多年,全長近2公里,分為三段,現稱東風街,躍進街、勝利街。
古石板街用堅硬的青石板鋪成路面,臨江河的鵝卵石砌成路肩,寬4米。街道兩旁是林立的店鋪,可見當時湖南藍山、道州、廣西賀州一帶的貨商從陸路到達東陂,再從東陂坐船沿東陂河下湟水直達番禺時商業繁華的景象,古街左邊的店鋪依良江河砌建,每隔幾十米就有一道石階碼頭通經街心,現存古街部份大門仍保留著廣州、番禺大戶人家趟木龍門的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