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家船婚俗

連家船婚俗

連家船婚俗,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民俗,寧德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10年3月,“連家船婚俗(霞浦)”被寧德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連家船婚俗
  • 批准時間:2010年3月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

歷史淵源

霞浦連家船民在東南沿海活躍了近兩千年,至今仍舊保留著古越人“善於舟楫”“信鬼尚祀”的傳統習俗。他們世代常年住在船上、以船為家。連家船一般長11米,寬2.5米,船篷分三段,可以拆卸,是船民生活起居的場所,往往一艘船就是一個家庭。連家船民至今還流傳著粗獷熱烈的“合船會婚”獨特的婚俗儀式,其主要流傳於霞浦鹽田鄉北斗、水升、南塘沃、滸嶼沃等連家船民聚居地。
連家船民在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會在兒子結婚的時候,也就是分家的時刻,造或買一艘船,如果經濟條件不寬裕,兒子婚後就與家人合住在一條船上。俗話說:無媒不成婚。連家船民的婚姻都是媒人公出面牽線搭橋的,他們大多是找鄰村的對象,早期無自由戀愛,在20世紀70年代後,才有自由戀愛。即使是自由戀愛,在成婚的時候,也還是要請“媒人公”出面主持婚禮全過程。

民俗內容

長期以來,這些連家船民世代生活在小船上,一船一家,上岸定居工程實施前,他們在岸上大都沒有固定的住所,一家人隨船四處漂泊,因此也就演變出一套獨特的婚慶習俗。連家船民婚俗主要分三個階段:小定、大定、婚慶。小定:就是通過媒人公的介紹,年輕的男女雙方建立對象關係,有別於陸地上的婚俗,連家船民的媒人都是男的,俗稱“媒人公”。大定:從小定到大定,時間跨度一般一年左右,大定,意味著男女雙方對象關係成熟,進入到戀愛的關係。婚慶:男女雙方在婚禮之前一個月,就要將請柬傳送到各自邀請的親朋好友手中。男女雙方,家庭條件好的,就邀請親朋好友將船提前兩天集中到預定的海域港灣淺灘里舉行婚禮,條件差的也要提前一天。
連家船民的婚禮最大的特點就是“合船會婚”,合船會婚是傳統的婚俗,也是其文化價值的突出表現。由於連家船民“船即是家,家即是船”“船到家到,家到船到”,婚嫁之日,男女兩家便在船上掛紅布,泊於平常停靠的港灣。各方親友船隻左右靠攏,船頭相挨,形成若干扇形船隊,供作婚禮、酒宴場地。在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家族越大,邀請的人越多。賓客紛紛駕船前來祝賀,來的賓客越多,船船相連的陣勢就越大,有如船隊一般,蔚為壯觀;船上男女老少,聚集一堂,歡聲笑語,熱鬧非凡。連家船民的婚禮,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次大家庭的聚會和盛宴。
連家船民婚慶的過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男方要準備好轎船。借用或租用一條較新或較整潔的連家船,將船上面的頭尾竹篷拆掉,留下中間部分的竹篷,在前面的船沿部分插入四根柱子,上方用紅色緞面搭蓋類似陽篷,前面懸掛兩盞燈籠,四周彩帶裝飾,甲板上鋪上紅色地毯,張燈結彩,一派喜氣洋洋的熱鬧景象。
其次男方要準備好四個轎夫。所謂的轎夫,就是划船的人。轎夫不僅要會划船,而且要技藝高超,身強力壯,懂得迎親規矩,還要有酒量。轎夫選擇的妥當與否,將直接影響到迎親過程是否順利。
第三是迎親前的準備工作。婚禮的前一天晚上,轎船不僅要全部裝飾完畢,船上還必須準備齊全第二天要帶到女方家的禮物:紅包、轎船肉、一床紅被、四張貼(兩張請女婿,兩張請舅舅探轎)、一桌第二天款待女方來探轎的舅舅“探轎酒”、鞭炮、鑼和鼓等。一切準備停當後,男方要行“還天地福”禮,禮畢宴請媒人公和轎夫,俗稱“出轎酒”。迎親的隊伍包括:媒人公、新郎、伴郎、轎夫四人、帶媳婦的兩人,帶媳婦的必須是未婚且相貌標緻的女性,去的人數要打單,回來成雙,以示“成雙成對”。出轎前敲三次的“起航鼓”,以示鳴鑼開道。
第四是迎親。婚禮當天的上午,轎船趁早潮初漲時,駛往女家迎娶新娘。看見女方船後,轎船上的轎夫就可以敲擊鑼鼓了,前後敲三遍,提示轎船已到,要求女方做好出嫁的準備工作,接著男方燃放鞭炮,女方“接炮”(燃放鞭炮)以示應允後,男方才能將船開進去。男方轎船被允許進入後,轎船必須遵循“男左女右”的原則,靠向女方船隊的右邊。媒人公帶四張貼和轎夫頭提豬腳一起到女方船上,協商嫁娶事宜。請女婿的帖,用於約定是否回娘家,女方願意就不退,不願就回帖。回娘家的話,一般是在三天內回娘家,第二天較多,因為此時親屬還沒有離開。回娘家的目的是讓新郎與新娘的親屬相會,讓大家彼此認識一下。隨後女方請媒人公、轎夫頭等吃早點,而後進人女方的舅舅來探轎的程式。
舅舅探轎通常會帶幾個身強力壯的年輕人同往,媒人公、轎夫則請他們吃探轎酒,雙方要盡力把對方灌醉,此時酒量的高低尤為重要,這也是考驗雙方實力的一次大比拼。探轎酒結束後,才進入轎進門的程式。轎進門就是女方將右邊的船移開一定的距離,剛好能夠容納轎船的船頭插入。由於潮水的涌動,船體不斷地搖擺,女方賓客船上,許多人手執竹篙,嚴陣以待,見男家彩船靠近,立即用竹篙阻攔它。一邊要靠,一邊不讓靠,竹篙交鋒,頓時,海灘上笑聲鼎沸、喜氣洋洋。
新郎跳向女家彩船,還沒站穩,女家賓客就將他團團圍住,大家推他、搡他,不讓他去見新娘。當新娘不再隱藏,在船上露面時,賓客們索性揮起手中竹篙把新郎、新娘一齊推落水中,隨後親友也個個跳下水。新郎新娘欲爬上船,賓客們不許,故意拖拽著他們倆在水中多浸泡些時辰,這叫做“真龍不離水”。然後有人突然喊一聲“龍搶珠啦”,男女雙方親家,便紛紛向水中拋擲紅蛋,又稱“過橋蛋”。賓客們見紅蛋拋在水裡,就去摸去搶,搶紅蛋就是撿吉利,撿完紅蛋之後才讓新郎新娘上船。
轎船進門後,女方才能開始梳頭、打扮、換裝等,做好出嫁前的一切準備工作。女方在當天中午舉辦“出門酒”,宴請賓客,對長輩行“辭行”禮。近黃昏時,行“開臉”“梳頭”“分家計”等禮。
為了讓新娘能夠早一點上到轎船,媒人公此時必須將預先準備好的梳頭包、疊被包、封箱包、撐傘包、上轎包以及送給女方母親勤苦養育的答謝包,及時送給相關人員,避免她們拖延時間。女方要在嫁妝里放兩個紅蛋、小紅包,在被子裡放紅蛋。新娘走出船艙時要頭戴紅蓋頭、身穿紅衣衫、腳穿紅布鞋、一身紅色打扮。連家船民的婚禮蓋頭十分獨特,地方讀音“tuo”,即紅色的套,它是從頭套起,連到腰部,新娘只能撐開腰部的套,勉強看到腳下的路。有別於其他習俗,連家船民的婚禮蓋頭是由媒人公出面準備的。新娘上轎船時,嫁妝隨行,在退潮前趕到男家。
第五是轎回門。轎船到達男家目的地後,在不遠處轎船上的鑼鼓再次敲三次,以示順利歸來,並且提示新郎方面做好迎接的準備工作。聽到轎船的鑼鼓聲,新郎方面便燃放起鞭炮,以示迎接工作準備就緒,此時的新郎彩船,同樣是裝飾一新。轎船停靠完畢,隨船的媒人公、舅舅、姨娘等人員依次過船,到達位居船隊中間的新郎船,雙方親屬會面,象徵性地商討接洽相關事宜。接著媒人公回到轎船上,帶領轎船離開左邊的船隊,再次進入轎進門的程式。
進門後,先把新娘接到船廳,站好迎接新郎。此時的新郎在隔壁舅舅的船上,因為在地方習俗中,舅舅為大。所以結婚前,舅舅要請新郎吃一餐飯,以示長輩關心晚輩。婚禮上的新郎服,也一定是要舅舅做的或買的。新郎換衣一定要在舅舅船,換好衣服後,在伴郎的陪伴下來到新婚船上,舉行結婚儀式。
第六是拜堂儀式。連家船辦喜筵也十分别致有趣。轎船到男家門口,童男童女出迎,以福壽雙全的老婦扶新娘下轎,俗稱“阿婆牽下轎”。新郎、新娘在廳堂拜天地、祖宗、互拜,俗稱“拜堂”。拜畢,新郎捧“斗燈”前引,新娘踏布袋入新房。布袋不斷傳遞,寓意“一代傳一代”。鄰里兒童、婦女入新房搶果子豆,寓意“得子”。婚宴由母舅坐首席首位,俗稱“阿舅坐大位”;新娘與伴娘等在洞房設“床前桌”,由媒人坐首位。良辰吉日這一天,前來賀喜的賓客都把自家的爐灶搬到沙灘上,生爐火,炒煮各色葷素菜餚,準備互相請吃。家家戶戶煮好菜餚熱在鍋里。照例自己的菜不吃,要互邀輪流到別家去吃;吃時也不像漢族婚俗那樣席位有序地斯斯文文坐著,而是不用碗裝,站在鍋邊隨意往裡頭夾一箸菜,嘗一口湯,再呷一口酒。沙灘上菜香酒香瀰漫,人們穿梭於爐前爐後,主客不分,湊在一起,邊吃邊說笑,一片歡騰。
散席後,親友鬧洞房,新郎、新娘相互敬酒,行合之禮,俗稱“喝雙杯”。第二天,新娘下廚,俗稱“下灶前”;向親族長輩行禮,俗稱“見客”。在新婚的第一個晚上,新婚夫婦同船不圓房。新娘與伴娘同睡,新郎與伴郎共眠。這在客觀上也是受到船小、條件差的制約。
結婚後第二天或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俗稱“回門”。由女家發請帖,俗稱“送油”或“請女婿”。新娘回娘家稱“頭轉客”,新郎上岳家稱“做女婿”。岳家設宴款待女婿,稱“回門酒”或“請婿酒”。連家船婚禮為我們展示了有別於漢族的獨具特色的婚禮習俗,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特殊的婚禮習俗,後人可以從中了解連家船民們的生活習慣、傳統習俗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