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城宣紙製作工藝

連城宣紙製作工藝

連城宣紙製作工藝,福建省龍巖市傳統技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連城宣紙製作工藝分布於福建省連城縣姑田鎮、莒溪鎮等。由連城古田的蔣少林於明崇禎年間自邵武學成造紙技術,回鄉試製成功。以青竹絲為原料,蒸煮後經長時日的日曬雨淋,由其自然漂白,再手工製作而成。它具有紙質薄韌、顏色潔白、吸水力強等優點,成為精裝印刷、複製描繪、書畫裝幀的好材料。製作工藝包括青絲生產、蒸煮黃坯、天然漂白、造紙等四道工序,工藝流程複雜。

2007年,“連城宣紙製作工藝”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項目編號:Ⅷ-7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連城宣紙製作工藝
  • 批准時間:2007年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龍巖市
  • 保護單位:連城縣文物與非遺保護中心
  • 別名:連城連史紙製作工藝
  • 項目編號:Ⅷ-74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主要製品,技藝特徵,產品特徵,工藝流程,相關器具,製作工藝,傳承保護,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明代天啟六年(1626),連城縣姑田鎮元甲村人氏蔣少林在邵武縣禾坪鄉向當地人學習造紙技術,掌握蒸煮竹絲、天然漂白、打漿方法和造紙、烘乾等工藝過程之後,於崇禎二年(1629),回到家鄉,利用家鄉當地出產的大量毛竹,加工成青絲,並經多次試驗,試製成功天然漂白的手本紙(即漂料紙),該紙厚度適中,拉力強,質地柔軟、纖密耐用,白淨吸墨,能經受風霜雨打,太陽暴曬,強光照射而不變色。這種漂料紙是宣紙類型中的一種。宣紙傳入姑田後,姑田所在的村莊及其莒溪等鄉鎮也開始大量生產,從而開創了在連城生產宣紙的歷史。
清乾隆《汀洲府志》物產篇記載:“竹穰、楮皮、薄藤、厚藤,凡柔韌者皆可造紙。而竹紙多出連城、歸化。”清乾隆《連城縣誌》物產篇記載:“紙以竹穰為之,粗者名火紙,稍細而厚者名古紙,土人用以事鬼,又有連史、官邊、煙紙、高簾、夾板等紙。”這是地方志最早記錄有關“連史”的紙名稱。清嘉慶楊瀾《臨汀匯考》載:“汀地貨物,惟紙行四方。長邑有官邊、花箋、麥子、黃獨等品。連邑有連史、官邊、貢川、花胚最為精細,文諱用之”(長邑指長汀、連邑指連城)。這是地方學者首次記錄連史紙的質量及用途方面的信息。

工藝特徵

主要製品

按漂料紙品種分,有中高連、大連、粉連、吉連、京連、書連、海月連、朱聯、京莊、連史、宣紙、苦竹紙、玉版、大書寫、小書寫、布紋紙、仿道林紙等。
按規格分,有三尺宣、四尺宣、六尺宣、八尺宣等。

技藝特徵

(1)所有製作工序全由手工完成。
(2)竹絲天然漂白,不使用漂白劑。陽光中的紫外線和氧氣對紙料的自然漂白作用是製作工序中的關鍵一環。
(3)原料加工大都採用日曬、雨淋、露煉等方法,自然天成,沒有具體的理化指標,全憑經驗掌握。

產品特徵

隨著造紙技術不斷提高,宣紙的類型發展到三大類(漂料、熟料、生料紙)26個品種,而姑田生產的除手本紙、玉版紙、加重珠聯紙外,還生產可供朝廷命官向上司或皇帝作奏疏用的奏本紙,用於科舉考試的京練紙和官府用於寫榜文的黃榜紙等。連城宣紙具有紙質薄韌、顏色潔白、吸水力強等優點,手感潤柔、紙面平整,有隱約竹簾紋,切邊整齊、潔淨,紙面無摺子、裂口、洞眼、沙粒和其它附著物等,是精裝印刷、複製描繪、書法、繪畫、裱糊的好材料。清代皇太子的《四書》《五經》和溥儀皇帝的《膳房清冊》就是用連城宣紙印製的。

工藝流程

相關器具

連城宣紙製作工藝相關器具有:青竹、坯炊、浸料池、榔根汁、紙寮、紙焙、竹絲床、竹絲篩、竹絲棍、紙簾、簾架、榨槓、榔根池、紙架、紙桌等。

製作工藝

連城宣紙製作工藝包括青絲生產、蒸煮黃坯、天然漂白、造紙等四道工序。
1、青絲生產
(1)劈竹山,修砌竹塘;
(2)立夏前後五天砍青。所砍新竹,要求以長出1—2枝新梢為標準。將砍下的新竹溜至塘邊集中;
(3)把每枝竹截成4—5節,每節長1.5米,削去青竹皮,中間破開,分層放入竹塘浸漬,用石頭壓住。塘水要浸沒新竹,並保持日夜有清水流動;
(4)浸漬60天左右,尚未腐爛的纖維絲用木槌敲打成絲;
(5)立秋前,將竹絲清洗乾淨,上竹架曬乾便成青絲。
2、蒸煮黃坯
(1)將青絲擰成小股,每股約1公斤;
(2)按每1000公斤青絲配生石灰600公斤比例分批將擰好的青絲投入石灰池浸漬1天,使每股青絲均勻地滲透石灰漿後,移到另一沒有水的池裡,再潑上石灰漿,浸漬3天后,搬上料盤堆漚,使青絲深軟化;
(3)將漚軟化了的青絲搬至坯塘,洗清石灰漿後上竹架,再撕松曬乾;
(4)將曬乾的青絲,再投入浸料池浸漬4天使其變成灰青;
(5)將浸過石灰漿的灰青第一次入炊蒸煮,每炊約3000公斤青絲。灶膛用木柴燒火6個小時後熄火,在炊鍋內燜12小時;
(6)將蒸熟的灰青出炊,投入坯塘清洗後,上竹架曬乾;
(7)按每1000公斤青絲配純鹼60公斤比例,將純鹼煮溶投入鹼池,再把曬乾的灰青浸漬鹼水後,做成坯料,再進行裝炊,直到裝完為止,當裝到高出鍋圈1米左右時,要用多條谷笪圍住上層坯料,外加繩索縛牢。燒火一天一夜後,熄火,讓坯料繼續燜熟;
(8)將蒸熟的坯料運至坯塘,整齊擺放;
(9)坯塘放水將坯料的鹼汁沖洗清;
(10)把進出口的水閘關下,濾乾後,上竹架曬乾便成黃坯。
3、天然漂白
(1)把黃坯撕松(撕成棉絮狀);
(2)將撕松的坯料放在木板上,做成圓徑60公分大的黃坯餅;
(3)選擇向陽、茅草叢生、坡度不陡又有晨霧的淺山,將黃坯挑運其上;
(4)將坯餅整齊排放在草木叢上,讓其自然漂白;
(5)40天后,將坯餅翻過來漂曬,對結成板塊的坯餅要將它撕松;
(6)以後每隔20天翻一次,共翻3次即成。經過100天左右的山上自然漂白,黃坯便成白料。
4、造紙
(1)將白料一塊一塊撕松,剔除雜草後,放在竹絲床上用竹絲棍敲打,使之疏鬆、無沙子、無草屑;
(2)將撿淨的白料挑運碓寮,摻入少量的水,用水碓將其打成紙泥,再加水打成紙漿;
(3)用大畚箕裝擔,濾乾送至紙寮;
(4)把一定數量的紙漿放入紙槽,壓上用竹篾編織好的槽笪;
(5)造紙之時用木耙在槽里不停地攪拌,然後加上紙藥(榔根濾出的液體)一同拌勻;
(6)將紙簾浸入槽內,汲取紙料搖勻後盪去多餘的紙料,取下紙簾,平放在槽邊的濕紙板上。撈紙技術的高低決定宣紙質量的好壞,因此這是重要的一環;
(7)將積疊相當的濕紙層放上木板和榨槓,扣好篾納,利用槓桿原理榨出水分。裁去邊角後,用清水將紙層淋透,捲起右邊紙角,一張張地揭離下來,用松毛刷依次刷在紙焙壁上焙乾;
(8)將紙放在紙桌上撿好後,用裁刀按一定尺寸放好記號板,裁去邊角後,按一定張數折成四折為一刀紙;
(9)出貨前蓋上字號、商標、品名、等級印章。

傳承保護

傳承人物

鄧金坤,漢族,龍巖市連城縣人,1969年12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連城宣紙製作工藝”第二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作為連城宣紙製作工藝第十一代傳承人,鄧金坤於1991年2月即師從連城宣紙製作工藝第十代傳承人羅火旺學習姑田宣紙製作技藝。鄧金坤於1997年9月承包租賃姑田宣紙廠任該廠廠長後,陸續培訓了連城宣紙製作人員上百人。2008年,鄧金坤編著完成《連城宣紙簡史》。

保護措施

1991年,國家農業部、福建省計委將姑田宣紙生產列入國家計畫生產項目,成立“連城縣宣紙基地建設指揮部”,次年將宣紙基地指揮部改成連城縣宣紙廠,1993年該廠併入姑田紙廠生產經營。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85年,連城宣紙參加全國工業產品展覽會,獲“優質產品”稱號;
1986年,連城宣紙被國家輕工部授予“優質產品”稱號;
2003年,“美玉堂”作為連城宣紙唯一商標註冊成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