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北店

連北店,位於倴城東南16公里處。相傳為明洪武年間建村,坐地戶姓谷。村曾名連火店、連北堡。東關關帝廟碑記曾有“連火店”的記載。清鹹豐年間重修西關玉皇廟碑記有曾名“連北堡”的記載。明永樂三年,編屯社,連北店屬灤州連清社,清沿置。清康熙、乾隆年間《永平府志》均有“連北堡”的記載(時屬樂亭縣),為灤州二十四鎮之一,系民堡。民國初年廢屯社,連北店屬四區三十四編鄉,只轄本村。1953年建連北店鄉,隸屬三區,轄龍落灣、速火莊、南店、斷火莊、張狼窩、港北及本村。1956年撤鄉,隸屬南侯各莊鄉。1958年隸屬火箭人民公社(後改倴城公社)。1961年後隸屬侯各莊人民公社、侯各莊鄉、侯各莊管理區。今屬宋道口鎮,分南連、北連兩個行政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連北店
  • 別名:連火店、連北堡
  • 下轄地區:南連、北連兩個行政村
  • 地理位置:倴城東南16公里處
簡介,傳說,記載,特色,

簡介

連北店,位於倴城東南16公里處。相傳為明洪武年間建村,坐地戶姓谷。村曾名連火店、連北堡。東關關帝廟碑記曾有“連火店”的記載。清鹹豐年間重修西關玉皇廟碑記有曾名“連北堡”的記載。明永樂三年,編屯社,連北店屬灤州連清社,清沿置。清康熙、乾隆年間《永平府志》均有“連北堡”的記載(時屬樂亭縣),為灤州二十四鎮之一,系民堡。民國初年廢屯社,連北店屬四區三十四編鄉,只轄本村。1953年建連北店鄉,隸屬三區,轄龍落灣、速火莊、南店、斷火莊、張狼窩、港北及本村。1956年撤鄉,隸屬南侯各莊鄉。1958年隸屬火箭人民公社(後改倴城公社)。1961年後隸屬侯各莊人民公社、侯各莊鄉、侯各莊管理區。今屬宋道口鎮,分南連、北連兩個行政村。

傳說

關於村名“連火店”,有一個故事傳說。據傳,呼延慶上墳燒紙引發大火,燒出了一連串帶“火”字的村莊。從《呼家將》等評書中得知,呼延慶乃北宋人,呼延家族世代忠良,後為奸臣陷害,被滿門抄斬,唯呼延慶隻身脫逃。呼延家族屍骸被埋在一起,築成“肉丘墳”。若干年後,呼延慶上墳燒紙,大鬧東京汴梁。東京汴梁,即今河南省開封市。開封距此千里之遙,此說似失實。在人們心目中,呼延慶乃忠良之後,英武正義的代表,或許出於對英雄的景仰與懷念,故意將地點轉移,尚可理解。
另一說是,姑嫂二人上墳燒紙,引發大火,燒出了諸多帶火的村莊。600餘年前,姑嫂冬季上墳燒紙,不慎引發火災。起火地遂稱“姑嫂莊”,後改稱“顧燒紙莊”。東鄰被燒村,隨稱“王燒紙莊”、“徐燒紙莊”。西風勁吹,火借風勢,荒草連片變成火海,今李家寺村曾因佛寺起火,佛像被焚,得名“李火燒佛”,相鄰被燒村莊稱“王火燒佛”、“傅火燒佛”、“劉火燒佛”、“燒家嶺”。後李火燒佛改名李家寺,燒家嶺諧音改為邵家嶺。西風突變西南風,相繼燒到今灤南境內的速火莊,風勢更勁,火勢更猛,遂得今名“速火莊”。又順勢燒到今連北店,遂名“連火店”。至“斷火莊”方風停火熄。一連燒出11個帶“火”字的莊名(樂亭8個、灤南3個),至今仍沿用帶“火”字的村尚有8個。

記載

據史料記載,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置馬城縣,其地幅員遼闊,南達于海。此後,馬城縣逐漸發展為一個水陸交通便利、經濟發達、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戰略要地(詳情見《馬城》篇),尤其是沿海一帶,更是備受歷代統治者的重視,均設重兵防守。遼統和四年(986年)三月,詔令林牙德勒領兵布防平州海岸,敵御宋軍來攻,馬城縣樂安鎮(今樂亭鎮)沿海為布防區。金大定末年(1189年),析馬城縣南境置樂亭縣,領新橋鎮。新橋即今馬頭營,通糧運,防海口,時地形甚為要衝。元中統三年(1262年)春二月,江淮大都督李璮叛反,以連海三城降宋,盡殺蒙古駐軍。忽必烈令元帥阿哈分兵進駐平灤海口要地,又詔令平灤諸路均擁兵守城。因樂亭、新橋一帶沿海為軍事要地,設重兵防守,使京城(今北京,遼稱南京,金稱中都,元稱大都)至樂亭的驛道逐漸繁忙起來,來往的人馬車輛絡繹不絕。此驛道緊靠連火店由村南通過,過往的士兵、商客經常在此打尖、住宿,使連火店逐漸繁榮起來。概因其位於驛道北側,又為民堡,故村名便逐漸演化成為“連北堡”。何時改成今名“連北店”待考。

特色

連北店不僅位於驛道之旁,陸路交通十分方便,而且其東三里便是灤河故道。灤河旁之邊流河村(今屬樂亭)南關帝廟側建有連北店鎮河運碼頭(概為舊志載邊落灣渡,待考),水運十分發達。北部山區的木材、山石、藥材、乾鮮果品等土特產品均船運至此,在連北店銷售,本地的糧食、棉花、日用品等也在此裝船運往外地。連北店地處濱海平原,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水源充足,適宜農桑,經濟十分發達。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其迅速發展起來,成為境內獨具特色的古村落。
連北店獨具特色,主要表現在其建築布局方面。該村由七部分組成,俗稱“連北店七段”,即東關、街里、西關、東前莊、西前莊和兩個南前莊。街里四周有護城河環繞。護城河上有東西南北四座石橋,猶如四座城門,不走四橋不能進街。
東橋東為東關,日偽時期分屬樂亭縣管轄;橋西均屬灤縣(今屬灤南縣)。一村屬二縣,也是連北店獨有的一大特點。東關街長一華里,均為民居。清順治三年至康熙九年(1646~1670年),滿清官員貴族在灤州境內(含今灤南縣全境)曾先後7次圈占民田,連北店周圍的大部分良田沃野被圈占。蔡氏旗民在東關落戶,坐享地租。其住宅坐落在東關西端,街道南北各有住宅一處。路北一宅分兩院,建有臨街正房18間,院內建有三層住宅,其豪華程度,非普通民居能比。灤南縣前身的豐灤聯合縣第一任縣長,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的蔡勇為,便是蔡氏旗民的後裔。東關街東端南北均有池塘,岸邊垂柳成行,風景優美。
護城河內側均留有馬道,出入十分方便。街里東西主街長約一華里,東西兩石橋相對。南北石橋錯位而建,南橋靠東,有南北胡同與主街相連;北橋靠西,沒有南北胡同。由北橋進入主街需由馬道繞行。東西主街兩側均為臨街瓦房,門前有條石砌成的月台,商業店鋪鱗次櫛比。旅店、飯館、大車店、藥鋪、染坊、當鋪、雜貨鋪,應有盡有,貿易興隆,市井繁華。每逢四九集日,上市交易的人山人海,車水馬龍。清朝末年,因灤河改道,邊流河碼頭廢棄,水運衰落,受其影響,商業店鋪多有外遷,到倴城、汀流河、樂亭縣城等地重新開業。民國年間,由於戰爭頻仍,受兵燹匪患的影響,連北店的商業逐漸蕭條。即使如此,至新中國成立初期仍有各種商業店鋪20餘家,如興茂號、厚德堂、大成德、四合順、永福堂、寶合當鋪及宋家藥鋪、染坊、飯館等,尤其是四九集日,盛況仍如當初。
西橋西稱西關。在護城河西岸路北有一高崗,上建玉皇廟一座(詳見《廟宇殿閣》篇)。玉皇廟西便是西關大街。西關大街東端路北有5間臨街店鋪,解放前為李家大車店兼飯館,路南有3間臨街店鋪,為曹老永的包子鋪。西臨有5間廳房,解放前為織絛帶工廠,此乃清末畫壇“京東八家”之一的張石樓故居。門楣懸慈禧太后御賜“文魁”匾一塊,另掛節孝匾一塊。接著,西邊街道南北便是燒鍋,路南5間,路北3間。燒鍋北端相傳是清初某王爺的花園遺址,後由王紹先家置買。王紹先,清光緒年間恩科舉人,曾任東北通化庫大使。其西均為民居,街道寬敞,約長一里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