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洋飯書

造洋飯書

中國最早的西餐烹飪書。宣統元年(1909年)上海美華書館出版。卷首先開列了《廚房條例》,說明了必要事項。然後分二十五章介紹了西餐的配料及烹調方法。卷末附有英語、漢語對照表。其中許多用語與現代漢語不同,如把麵包譯為饅頭;把馬鈴薯譯為地蛋;把布丁譯為朴定等。

基本介紹

  • 書名:造洋飯書
  • 出版社:上海美華書館
  • 出版時間:宣統元年(1909年)
  • 簡介:中國最早的西餐烹飪書
簡介,特點,內容,意義,

簡介

中國最早的西餐烹飪書。宣統元年(1909年)上海美華書館出版。該書在記載出版年代時,未使用清朝年號,而是寫作"耶穌降世一千九百零九年"。由此可以想像該書是出自與教會有關的人士之手。卷首先開列了《廚房條例》,說明了必要事項。然後分二十五章介紹了西餐的配料及烹調方法。卷末附有英語、漢語對照表。其中許多用語與現代漢語不同,如把麵包譯為饅頭;把馬鈴薯譯為地蛋;把布丁譯為朴定等。
清宣統元年(1909年),上海美國基督教會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造洋飯書》,“洋飯”就是現在所謂的“西餐”。
不過,這本書的出版,並不是為了在中國推廣洋飯,而是為了培訓做洋飯的中國廚師,解決外國傳教士在中國的吃喝問題。所以,這本食譜很可能不對外公開發行。因為封面上用的是耶穌降世一千九百零九年,沒有用清朝宣統的年號。

特點

這是一本很有趣的食譜,和中國傳統的食譜與食經不同。首先是“廚房條例”,特彆強調做廚子的,有三件事應該留心:第一,要將各樣器具、食物擺好,不可錯亂;第二,要按著時刻,該做什麼就做,不可亂做,慌忙無主意;第三,要將各樣器具刷洗乾淨。
在廚子入廚做羹湯之前,先教導廚子如何維持廚房的整潔和秩序,這是當時一般家庭和廚師所沒有的觀念。

內容

《造洋飯書》除“廚房條例”外,共分湯、魚、肉、蛋、餅、糕、雜類等二十五章,二百六十七種品類和半成品的烹調方法。其中有“煎魚”法:“先洗淨了魚,揩乾。拿鹽、辣椒撒在魚上,將豬油放在鍋內,燒滾;把魚先浸在生雞蛋內,後沾上包米麵,或用饅頭屑,煎成黃色。”其製法與今同。
所謂饅頭屑即麵包屑,《造洋飯書》書後附有英文索引,其中許多譯名和現在不同,如咖啡為“磕肥”,小蘇打為“噠”,布丁為“朴定”,朱古力為“知古辣”等等。
西餐至遲在明代後期,已隨傳教士與洋商登岸中國了。只是不普遍,也無資料可稽。
自鴉片戰爭後五口通商,歐美傳教士與商人東來者眾,西餐也漸漸在中國流行起來。徐珂《清稗類鈔》“西餐”條下:
國人食西式之飯,曰西餐,一曰大餐,一曰番菜,一曰大菜。席具刀、叉、瓢三事,不設箸。光緒朝,都會商埠已有之。至宣統時,尤為盛行。(中略)我國之設肆售西餐者,始於上海福州路之一品香,其價每人大餐一元,坐茶七角,小食五角。外加堂彩、菸酒之費。其後漸有趨之者,於是有海天春、一家春、江南春、萬長春、吉祥春等繼起,且分室設座焉。
上海福州路的一品香,是中國最早的西餐館。北京則在庚子後,有北京飯店的西餐部,廣州最早的西餐館,可能是太平館。西餐傳入中國後,為了適合中國人的口味,已稍加改變。所以徐珂說:今繁盛商埠皆有西餐之肆,然其烹飪之法,不中不西,徒為外人擴充食物原料之販路而已。
這種西餐中制,或中料西烹,是西餐傳入中國後的轉變。當年廣州太平館的西汁乳鴿,與粵式西餐中的“金必多湯”,即奶油濃湯加火腿、胡蘿蔔與鮑魚等加魚翅製成,胡蘿蔔或象徵多金,至於魚翅,西方人是不興吃這種鯊魚背脊的。

意義

西餐製法,初不立文字,由師父口授心傳,《造洋飯書》則是一本最早的文字西餐食譜,其中也透露一些中國近代東西文化交流的訊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