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法名集寧寺,蒙語稱鞥濟固倫胡力雅克其蘇木。是科左中旗王公卓里克圖親王家廟。是科爾沁部各旗喇嘛廟的本山。該廟始建於清朝乾隆五十年(1785年),原址在今開魯縣境內,後來遷到今科左後旗境內,再後來於道光六年(1826年)又遷到通遼的莫瑞村。“莫力”即“莫瑞”之轉音,故名莫力廟。該廟規模巨大,殿宇壯觀,氣勢恢宏。據《蒙古地誌》載:該廟“由副寺十二,僧房五百餘構成,有喇嘛二千五百餘,為在東蒙古罕見之大廟,住有活佛”。
莫力廟修建之初,廟址選定以後,通過本旗卓哩克圖親王將方案報到盟長土謝圖親王處,再由土謝圖親王呈報到理藩院批准,方才破土動工。前後歷時36年,到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全部竣工。當時理藩院為該寺頒發了九龍金匾,上面用滿、蒙、藏、漢四種文字書寫“集寧寺”廟名。同時還給該寺劃撥100戶百姓,稱之為該寺的伙夫、香火使。1820年中秋節舉行了開光慶典,在慶典上正式懸掛理藩院所賜金匾,並由該廟葛根魯布僧丹巴拉布傑拉然巴講經,授“長壽佛”灌頂。哲盟十旗王公、官吏、活佛、喇嘛、還有眾多百姓信徒一齊聚集在這裡。寺廟的東西兩側,臨時搭起的氈包帳篷形成了長達數華里的五條街,寺廟的大小胡同排滿了朝拜者的長隊。當時的莫力廟,在東蒙古地區成為可與拉薩、塔爾寺、拉布楞寺和五台山相媲美的佛教聖地。
規模
莫力廟的主體建築群為一幢安放本廟歷世活佛“舍日利”廟(靈堂)和朝克沁大殿。大殿是81間的三層樓房,一層供奉著三世佛,佛像前並列著8尊菩薩,後側有十八羅漢。大殿周圍牆腳設定的佛龕內供奉上千尊菩薩。二層供奉著章必勒、蘇律得、觀音以及經卷。三層供奉著千手千眼佛、白金菩薩、文殊菩薩以及金書《甘珠爾》等珍貴經卷,並置有金制佛燈,銀制香爐等精緻器皿。 莫力廟還有集寧寺、福全寺、隆佑寺等12座副寺,僧房500餘間,還有四大學塾畢業者自願修行之所及東西活佛府兩處。清朝發給莫力廟喇嘛度碟580枚,莫力廟香火旺盛時喇嘛多達三千餘人。廟區東西、南北各有8華里長,繞廟一圈有幾十里長,廟內有大街8條,小巷6條。前4條街是5座大殿、4座小廟、兩座活佛府邸和廟倉、庫房,後4條街為僧侶住宿院落。 山門內東西兩側是鐘樓和鼓樓,樓內懸掛著大鐘和巨鼓,還有巨大的四大天王塑像。山門外有蔭庇和石獅一雙、石旗桿一對。還設有跳查瑪舞的場地。莫力廟有自己的廟產。民國年間,莫力廟有地515頃,有蘇魯克畜群13群,有果園、林場、魚塘,還有商業小市。廟裡專門成立了商務管理會,還辦了一所國小,名叫草力廟自立完全國小。廟裡給學校撥了6頃地,以其收入維持學校的一切費用。廟裡的金條、元寶、錢幣、玉石、珠寶、綢緞多得無法計數。
莫力廟前後共四世葛根坐床,他們都是親赴西藏學習,由達賴或班禪賜給法號的高僧。第一世葛根瓦其爾阿拉木斯,被九世達賴授予“班第達”稱號,賜給他玉佛冠一頂,並為他取法名“魯希僧丹巴拉布傑”。第二世葛根沙金朝克圖,經達賴、班禪認定,後赴西藏由達賴、班禪受戒,取法名魯布僧丹比扎拉僧。第三世葛根生於貴族根棟扎布家中,18歲赴西藏,被達賴賜予“班第達”法名,但這位葛根並沒在莫力廟住持,他在西藏學習期間死於拉薩。第四世葛根那仁滿都拉,14歲赴西藏,達賴喇嘛賜給他阿旺圖布登的法名,阿旺圖布登葛根從西藏返回,途經北京,正值袁世凱執掌民國大權。袁氏在接見他時,將莫力廟葛根原來由清政府賜給的“額爾德尼斯欽堪布葛根”又提升一級,加封為“額爾德尼斯欽諾門汗葛根”。
沒落毀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部分喇嘛還俗成家立業,一部分喇嘛在廟北辦起農牧場(俗稱喇嘛窩鋪),開荒種地,放牧牲畜,自食其力。在“文化大革命”中,這座聞名遐爾的廟宇被夷為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