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預期管理

通脹預期管理

通脹預期管理是針對通脹形成的條件提前調整,避免條件惡化導致通脹惡化。

通貨膨脹預期管理理論,更多的是一種危機管理和危機干預的理論。與所有的危機管理目的一樣,通脹預期管理是要將通貨膨脹預期對實際通脹的助推作用減少到最小。

管理通脹預期與防止通貨膨脹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管理通脹預期的目標,是為了平滑價格總水平的波動,避免通脹和通縮的交替出現,使經濟運行的環境儘可能穩定,以及避免因預期而產生恐慌性的群體性行為。防止通貨膨脹,則是一國政府採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以及相應的收入政策和指數化政策等措施,將通脹率控制在既定目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通脹預期管理
  • 針對:通脹形成的條件提前調整
  • 作用:避免條件惡化導致通脹惡化
  • 流派:自我實現論 危害論
流派,我國形成原因,國際經驗,管理的建議,

流派

我國理論界對通脹預期管理理論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幾種流派:
1.自我實現論。該理論認為,預期會自我實現。通脹一旦形成,將產生對經濟和社會的秩序破壞。這種破壞首先會造成對資源配置的錯誤引導;其次,將引起對低收入者更為不利的再分配,加劇社會的貧富差距;最後,通脹無法在長期內解救失業,並可能孕育新的通縮。要進行通脹預期管理,就是要打破通貨膨脹預期的自我實現過程。
2.危害論。中國理論界一向非常重視通脹對社會造成的危害。李拉亞曾把通脹的危害總結為社會危害和經濟危害。社會危害表現為通脹使分配不公、低收人階層生活水平下降,拿固定工資的人實際收入下降,通貨膨脹是對固定收入的一種隱形稅收,並由此提煉出一種“容忍”限度理論,研究人們對通脹的容忍界限。他認為在容忍界限內,似乎益大於害、得大於失。經濟危害是指通貨膨脹變化的不確定性,導致了相對價格變化和一般價格水平變化的混淆,從而使市場行為紊亂,資源配置失調、經濟效率低下。而通脹預期是導致通脹的重要原因,因此也具有社會危害和經濟危害,要及早干預。
3.政策折扣論。預期的主體是企業和居民等私人部門,預期管理的主體則是各國中央銀行。它們之間的目標差異和行為差異,往往導致經濟政策和預期管理的措施不能達到預定目的。④例如,當通脹預期形成時,居民和企業都會作出反應,調整自己的消費行為或投資行為,要求提高勞動力價格和商品價格,由此會對實際通脹產生實質影響。此時,政府往往也會採取相關政策措施,對形成中的通脹作出干預。但是,由於居民和企業的行為已經對實際通脹產生影響,使政策本應針對的情況發生變化,因此,很容易導致政策的實際效果大打折扣。這種管理理論強調政府制定政策要考慮到預期有部分抵消的作用。一個典型的例子是,2007年對通貨膨脹的預期非常強烈,所以2007年的中央經濟會議要求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但實際數據顯示,到2007年年底,實際的通貨膨脹率在2007年之前5年裡平均不到3%。這說明,通貨膨脹預期在2007年應該是非常高的,制定貨幣政策時充分考慮了預期的抵消作用。
以上幾種理論,都從不同視角看到了通脹預期的外部性,從而得出通脹管理的重要性結論。但遺憾的是,上述論點都未能夠系統說明通脹預期形成的機理,例如政策折扣論,缺乏一個量化的模型來衡量對政策的抵消作用到底達到多大比例,因此對政策制定的指導作用有限。

我國形成原因

從法律金融學視角考察:
在通脹預期形成的原因方面,理論界爭議很大,莫衷一是。肖鋼認為我國通脹預期主要來源於輸入型的流動性過剩。他認為,全球流動性快速增長使中國流動性輸入風險逐步增大,這是形成我國通脹預期的主要原因。劉國光則認為通脹預期是經濟較快復甦帶動的需求和物價上升、美元持續貶值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揚可能帶來輸入型通脹的壓力、貨幣信貸供應超速增長的滯後影響(半年期)、貨幣信貸持續擴張的預期等一系列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易憲容認為通脹預期管理的焦點就是要關注資產價格變化、要放在住房投資品的銀行信貸管理上。謝國忠持有相似觀點,也認為中國的老百姓通脹預期主要是由房地產引起的。
對於我國通脹預期形成的原因,從表面來看,的確是資產價格上漲使人們形成通脹幻覺,從而引發通脹預期。但究其深層原因,筆者與以上幾位學者持不同觀點。我國公眾對通脹的預期有其制度上的深層原因。社會公眾形成通脹預期最直觀的途徑就是觀測和研究貨幣政策的制定者——中央銀行的行為模式,這也是為什麼當前天量的貨幣供應量雖然沒有引發通脹但已經帶來嚴重通脹預期的最直接原因。
首先,我國中央銀行並不是一個以幣值穩定為單一目標的中央銀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第三條明確規定貨幣政策目標是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成長。穩定物價與促進經濟成長兩個目標的內在矛盾性,常常會使我國的巨觀調控政策存在兩難選擇。這一方面為我國貨幣政策的靈活性埋下伏筆,但也常常給政府以通脹為代價實現某些短期目標提供了便利。當經濟成長指標低於政府預期時,民眾會迅速察覺到中央銀行下一步為“保增長”而會採取的行動,從而為通脹的到來做準備。即使中央銀行承諾“錨定”低通脹率指標,這一缺乏任何懲罰機制的承諾也是不可置信的。通過擴張性政策刺激有效需求,以促進經濟成長和就業,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絕大多數西方國家巨觀經濟調控的主要方式。而從實踐效果看,這種做法僅具有短期效應,其弊端13漸明顯。降低通脹率,則有助於促進經濟成長。例如,自1975年以來,德國中央銀行率先實行這一戰略,每年都公布貨幣供應量(M,)增長的上下限(如1997年為3.5%一6.5%)作為監控目標,並影響通脹預期。如超出上限,表明通脹壓力加大,中央銀行將提高利率;反之則降低利率。德國中央銀行控制通脹的成績,已是舉世公認。而直接盯住通脹指標戰略,是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越來越多的西方中央銀行採用的新做法。其要點是中央銀行公開承諾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是堅決尋求穩定的低通脹率,依據其所選定的一系列經濟和金融指標,宣布未來一定時期內其所力求控制的通脹率的指標範圍(如從1%~3%,即所謂通脹指標區),並根據預測調整貨幣政策,旨在通過建立穩定、可信的通脹預期(這是戰略成功的關鍵),影響工資和價格制定,最終實現價格穩定。如英格蘭銀行自1992年lo月起,將物價上漲不高於2.5%作為指標。如預測值大大超出指標區,就提高利率,反之則降低利率。
其次,一國中央銀行的獨立性是其執行單一通脹目標制度的重要配套制度,與通脹預期和預期的管理有著密切的關係。IMF研究表明,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程度和一國中央銀行的獨立性程度密切相關,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將有效地降低該國的通脹率。尤其是對採用盯住通貨膨脹率的貨幣政策的經濟體來說,中央銀行的獨立性是保障該項貨幣政策有效執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說,按照Cukierman、Webb和Neyapti三人的定義,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可以從中央銀行領導任命程式、中央銀行與地方政府衝突的解決方式、明確的政策目標的實現和借款給中央政府的法律限制四個方面考量。無疑,按照這個標準,我國中央銀行的獨立性道路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最後,缺乏問責機制和透明度,也會造成政策制定者和公眾的溝通壁壘,從而給公眾的通脹預期帶來不確定性。問責是指當中央銀行未實現預先宣布的通脹率目標時,公眾及政府有權力對央行展開問責,要求中央銀行作出合理解釋,問責制和獨立性作為配套制度,二者關係是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透明度是指中央銀行可以廣泛利用各種溝通手段向公眾和市場說明中央銀行未來的計畫、目標和決定。中央銀行可以從政治透明度、經濟透明度、程式透明度、政策透明度、運營透明度等多個維度來衡量其透明程度。
綜上,在中國現實的政治經濟體制格局下,中央銀行的多重身份就是一個重要的約束條件,約束條件不改變,很難使社會公眾相信其真正是以幣值穩定為目標,貨幣政策就會失去信譽。一旦出現2009年貨幣供應量連續高速增長的現象,老百姓很可能認為政府為保持經濟成長速度而持續增加貨幣投放,通脹預期就可能惡化。再加上社會公眾並不真正明白從貨幣到通脹之間在傳導機制和程度上會有一定抑制(這也與我國貨幣政策透明度和宣傳力度有關),通脹預期改變了公眾的實際消費和投資行為,從而真正加劇了通脹,完成了通脹預期到通脹的實現過程。

國際經驗

目前,在國際金融市場中,通脹預期管理與抑制通貨膨脹成為各國政府和經濟研究部門關注的焦點問題,兩者之間的表面意思雖然十分接近,但是從經濟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兩者所蘊含的政策內涵卻有很大的差別。通脹預期管理主要是針對結構性通脹,通過貨幣政策微調進行針對性的調控;而抑制通貨膨脹的前提則是物價全面上漲,央行貨幣政策開始正式轉向。近年來,在國際經濟學界關於導致我國現階段通脹壓力的原因,國際學者眾說紛紜,歐美國家的部分經濟學者和轉接認為此輪
物價上漲是價格下跌後復甦階段特有的“通貨復脹” ,而另外一部分人則認為國際金融資本的投機行為助長了我國的通脹預期。但大部分研究者都認為本輪通脹壓力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有較強的複雜性,為我國通脹預期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從外國擴張性貨幣政策,以及流動性泛濫的角度進行分析,其必然造成對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預期。這是推動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升的重要原因。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上升必然會從貿易和預期等渠道反映到國內的PPI和CPI上來。中國對國際流動性泛濫的問題沒有太大影響力,但可以通過G20和雙邊磋商表示我們對美政策過度寬鬆(和寬鬆時間過長)的擔憂,並通過IMF等多邊渠道對美國施加壓力,要求其不要過度延緩退出擴張性政策的時間。
儘管西方已開發國家對通脹預期探索和實踐的歷程接近半個世紀,但並沒有形成十分成熟、有效的管理模式。從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等圍的情況看, 雖然通脹預期管理的具體方法各不相同,但大致的運作程式都是先對通脹預期進行衡量,然後再選擇適當的手段對通脹預期進行引導和管理。國外引導和通脹預期管理的手段以間接手段為主。(1)中央銀行或政府有關部門、權威機構發布政策報告;(2)新聞發布會,如歐洲央行行長定期向公眾詳細介紹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分析及貨幣政策相關的物價穩定評估等;(3)央行或政府高層官員在公開場合表態;(4)實行通脹目標制。通脹目標制是指把維護幣值穩定作為貨幣政策的唯一最終目標,其它目標都讓位於通脹目標,並在公眾的監督下運用相應的貨幣政策工具使通脹的實際值和預測目標相吻合。

管理的建議

隨著我國政府對於國際經濟環境的逐漸適應,特別是在對國際經驗的不斷借鑑和研究過程中, 已經基本掌握通脹預期管理的原則和目標,但是具體組織實施與管理中則面臨了不同方向的壓力和困難。為了有效環境我國政府現階段急需解決的通貨膨脹壓力,必須從本國實際國情出發,並且緊密聯繫國際金融市場的變化趨勢,進而才能實現對於通脹預期的科學、有效管理。
1.準確把握政策取向,保持適度、寬鬆的總體基調
在今後的通脹預期管理中,我國政府要始終保持巨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只要不發生劇烈的形勢變化,就應繼續執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不宜過早退出。但應隨經濟形勢的變化更具靈活性,適時實施動態的預調和微調,從“過度寬鬆”回歸“適度寬鬆” 。
2.尋求信貸規模調整與信貸結構最佳化的平衡點
從目前四萬億元經濟刺激計畫實施進展及銀行信貸資金配套情況看,2011年我國的信貸增量還必須保持一定幅度, 只宜做小幅度調整,不能下降過快。必須保證已開工重大項目資金鍊不斷裂,避免出現“爛尾工程”造成新的不良資產。另一方面,信貸政策應更加關注最佳化信貸結構,積極滿足符合產業結構調整方向的貸款需求嚴格限制對產能過剩行業的貸款投放。
3.進一步化解物價上漲和資產價格膨脹的壓力
我國政府要進一步推行超常規發展直接融資,讓國內各類型的企業有更多直接參與各種金融市場的機會,加強對創業板市場的監管,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加快完善股票市場的基礎制度建設,儘快推出股指期貨,平抑股票市場頻繁發生的系統性波動。二是改善收入分配,讓居民收入增長逐步抵消高房價壓力合理調控土地供應節奏, 改善土地供應,降低土地成本,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改進土地價格形成機制,完善招拍掛制度,推動消費信貸穩定規範發展,抑制投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