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津門又名水東門,位於畢節古城東面的倒天河西岸。明朝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副使韓士英於通津門建月城,鑿池其中,引水入城,以濟民用。
“月城”,即建在城門外,用來禁止戰爭的半月形小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通津門
- 地理位置:畢節古城東面的倒天河西岸
畢節(今七星關區)歷史上的古城有漢代平夷古城、三國蜀漢平夷庲降都督府等,因荒廢太久,這些古城早已消失。今畢節古城,是指由始建起到而今一直為畢節之名的古城。畢節古城始於明代,當時屬衛城,為征南大將軍傅友德遵朱元璋諭旨所建。畢節古城築於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起初,僅排柵為守,周三里有餘,由都指揮陳桓、葉升所築。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都指揮李煥改築磚城,周六里二分,門五:東曰武安、南曰鎮南、西曰西定、北曰拱北、東南曰通津,城樓三十二所,牆垛二千七百餘垛,牆高一丈三尺,厚一丈五尺。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都指揮湯昭重加修築,增拓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