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意象】意象構成方式之一。指五官開放和交流的意象。在一定條件下,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可以彼此互相溝通與轉化,用這種通感的藝術技巧經營意象,可以使意象顯得不同常態,活潑而奇妙,給讀者以強烈的新奇的美感,同時,由於通感意象不是單一的平面的直敘式意象,而是使五官的感受力交流的意象,具有美的豐富性和婉曲性,因此,這種意象還能強烈朋9激和極大地調動讀者的想像。如。露壓煙啼千萬枝”(李賀《昌谷北園新筍》),是視覺感受轉換為聽覺感受;“風吹聲如隔彩霞,不知牆外是誰家?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無數花”(郎士元《聽鄰家吹笙》),是聽覺栘就於視覺;“促織燈下吟,燈光冷如水”(劉駕《秋夕》),是視覺通之於冷暖感;“山氣花香無著處,今朝來向畫中聽。(李慈銘《叔雲·為余畫湖南山桃花小景》),是嗅覺與聽覺的溝通;“今朝香氣昔,珊瑚澀難枕”(李賀《賈公間貴婿曲》),是嗅覺與味覺的溝通等。我國現代新詩創作,從中國古典詩歌租西方詩歌中吸收通感藝術的表現傳統,創造出十分豐富多彩的通感意象。如顧城的《生命幻想曲》:“讓陽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膚……/太陽是我的縴夫/它拉著我/用強光的繩索……/對生活美與自然美的藝術敏感與新鮮活潑的想像,是產生通感形象的基本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