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地理位置,結構,古塔七絕,歷史和傳說,
簡介
為八角十三級密檐式實心磚塔,高約45米。須彌座雙束腰,每面均有精美的磚雕。塔身正南券洞內供燃燈佛,故名燃燈塔。其餘三正面設假門,四斜面雕假窗。塔身以上為十三層密檐,第十三層正南面有磚刻碑記"萬古流芳"。整座塔上共懸風鈴2224枚,雕鑿佛像415尊。塔剎為八角形須彌座,上承仰蓮,再上為相輪、仰月、寶珠。塔頂部原生長有榆樹一株,高數米,濃蔭華蓋,蓊蓊鬱郁,堪稱奇景,為保護古塔,今已移植塔下。北京大學的著名校園建築博雅塔便是以其為原型修建。
地理位置
燃燈塔位於通州區北部區域,大運河北端西畔。據縣誌載, 此塔始建於北周,唐、元、明諸代曾予以維修。
地址:通州區大成街一號 (要從三教廟進去 西海子公園無法近距離接觸)
路線:走京通高速,到新華大街在吉祥路向北行駛到通州電影院繼續向北行駛500米右轉50米即到
結構
燃燈塔為磚木結構,密檐實心,八角形13層,略有收分。原高48米,圍44米,須彌座,雙束腰,每面多嵌精美磚雕,下腰置二龍戲珠,上腰設三壺門,內鑲仙人,各角雕力士披甲頂盔。此塔距潞河數百米,然其影垂映河中,故乾隆帝有“郡城塔景落波尖”詩句。
康熙十八年(1679)地震,其身傾圮,發現一顆佛牙與數百粒舍利;1900年,八國聯軍占據通州,對塔進行破壞;1976年唐山地震受損。1985年9月重修,塔剎增高5米,添相輪二、圓光一、仰月一、寶珠四,添設避雷針,重修塔頂蓮花座及各層塔檐,補鑄銅鈴,按原色油飾。
燃燈舍利塔俗稱“通州塔”,位於北京市通州區北運河岸邊。塔的建造年代,國內學術界尚有爭議;一說建於北朝梁太平二年(557年),一說建於唐太宗貞觀七年(633年)。兩說相差76年。但不管何種說法成立,均意味著該塔建造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該塔因大地震損壞,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重修。該塔系磚結構,平面八角形,高53米,十三層密檐式寶心塔。塔下部為高大的須彌座式基座,束腰部分雕刻精細。第一層塔身很高,正四面辟門,其餘則辟直欞假窗。每層每檐每角都懸有銅製風鈴,總計2224個,成為國內古塔中懸掛風鈴最多的一座,而且每個外表都鐫刻“信男信女”的姓名,真、行、隸等書體兼有,與眾不同。塔頂還有銅鏡,也是至今古塔中發現最大者。“古塔凌雲”曾為通州八景之一。
燃燈舍利塔已被列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該塔與佑勝教寺相鄰,成為京杭大運河北端之勝景,亦是通州古城之象徵。
古塔七絕
一、風鐘繁多。全塔懸掛風鐘兩千餘枚,每枚刻有捐獻者的姓名,而且形制多樣。
二、神像眾多。全塔共鑲嵌的磚雕灰塑身像有四百餘尊,內涵豐富,形態各異。
三、塔剎頂端的銅鏡大,重達五千克。銅鏡為圓形弧面,凹弧面有子彈射擊的擦痕(是八國聯軍對古塔的破壞)。
四、第十三層正南面放置一塊刻有七律詩的石碑。詩的內容為:巍巍寶塔鎮潞陵,層層高聳接青雲。明明光影河中觀,朗朗鈴音空里鳴。時賴周唐人建立,大清復整又重新。永保封疆千載古,萬姓沾恩享太平。
五、塔心柱長,磚砌的中心,原有一根巨大的鍛鐵塔心柱,長9.5米,保證了它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