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古集行政村

通古集村,傳說三易其名:古時稱冤句,後叫通堌都,通堌集,現又叫通古集。依據如下:冤句。因歷史久遠,又無文字可考,多為老人所傳。如村人因事爭鬧時,總說自己冤,年長人勸架時多是說“咱這莊就冤莊,冤點沒啥。”

通堌都,現存范水坑孝子碑為清朝時所立,以上即寫作“通堌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通古集行政村
  • 人口:186人
  • 耕地總面積:326畝
  • 種植:花椒、桃子
歷史,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歷史

通堌集,本村現有居民以賈姓人口最多,遷來時間最早。據其家譜所記,明朝弘治(1488年)年間,賈姓人自山西洪洞縣遷至菏澤西南七十里長崗廟村,百餘年後一支族人遷至通堌,現已四百多年。其他姓氏,多無所考。譜中記述,“其地東有青丘煙柳,西有竇坡堌嶺,前有龍湫虎牢,後有金龍寺院,皆故 也古 稠密,範圍其地,蓋固古 ,以名通堌也”。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26畝(其中:地326畝),人均耕地1.7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2570畝,主要種植花椒、桃子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畝。草地2600畝,荒山荒地3100畝,其它面積40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全村有20戶飲用井水,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2戶。
該村到鎮道路為通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28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8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3輛,機車5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6戶,建有小水窯4戶。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0.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2元,畜牧業收入1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8頭,肉牛5頭,第二、三產業收入2萬元,工資性收入1.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62元,農民收入以務工、種養殖等為主。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縣內。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4戶,共鄉村人口186人, 其中男性90人,女性96人。其中農業人口177人,勞動力107人。 該村以僳僳族為主,其中僳僳族186人。
到2006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0人;享受低保14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鄉)衛生院,距離鎮衛生院28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36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排口完小,中學生就讀到興泉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2公里,距離中學17公里。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26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計生、民政、農村宅基地。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2人,黨員中男黨員2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未通電,未通公路,人畜飲水十分困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主要養羊、牛、豬為主。種植業主要花椒、核桃、水果為主。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525元增加到600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