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鎮(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下轄鎮)

通化鎮(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下轄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通化鎮,隸屬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通化鎮地處莊浪縣東北部,東臨關山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接壤,南與永寧鎮為鄰,西南與良邑鎮毗鄰,西與楊河鄉相鄰,北與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相接,全鎮行政區域面積126.16平方千米。

1949年以前,屬通化鎮。1949年以後,屬通化區。1961年6月,分設靜寧縣新集公社,社址新集;同年12月恢復莊浪行政區時,為莊浪縣新集公社。1983年公社改鄉,新集公社改為通化鄉。2016年7月,甘肅省政府同意撤銷莊浪縣通化鄉,設立通化鎮。截至2018年6月,通化鎮戶籍人口24541人。截至2020年6月,通化鎮轄16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新集村。

2011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2644元。截至2018年末,通化鎮有工業企業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通化鎮
  • 行政區劃代碼:620825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
  • 地理位置:莊浪縣東北部
  • 面積:126.16 km 
  • 下轄地區:16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新集村 
  • 電話區號:0933
  • 郵政區碼:744614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氣候
  • 車牌代碼:甘L
  • 人口:24541人(2018年)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災害,自然資源,人口,經濟,綜述,農業,工業,商業,金融,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文化事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體育事業,社會保障,基礎設施,歷史文化,

歷史沿革

1949年以前,屬通化鎮。
1949年以後,屬通化區。
1958年9月公社化時,屬通邊公社;同年12月莊浪縣併入靜寧縣後,屬靜寧縣通邊公社。
1961年6月,分設靜寧縣新集公社,社址新集;同年12月恢復莊浪行政區時,為莊浪縣新集公社。
1964年,新集公社併入通邊公社。
1980年,分為通邊公社和新集公社。
1983年公社改鄉,新集公社改為通化鄉。
2004年,通邊鄉併入通化鄉。
2016年7月,甘肅省政府同意撤銷莊浪縣通化鄉,設立通化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通化鎮轄新集、韓席、陳堡、梅堡、石岔、新莊、韓灣、陽坡河、高崖韓、毛溝李家中莊、通邊、薛溝、野趙、劉善、梁河、新后庄16個村民委員會。
截至2020年6月,通化鎮轄16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新集村。
通化鎮區劃詳情
韓席村
新莊村
高崖韓村
野趙村
陳堡村
新集村
中莊村
劉善村
梅堡村
韓灣村
通邊村
梁河村
石岔村
陽坡何村
薛溝村
新后庄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通化鎮地處莊浪縣東北部,東臨關山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接壤,南與永寧鎮為鄰,西南與良邑鎮毗鄰,西與楊河鄉相鄰,北與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相接,全鎮行政區域面積126.16平方千米。
通化鎮

地形地貌

通化鎮地處六盤山西麓,東北部屬基岩山區,西南部屬低山丘陵溝壑區。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最高點位於正岔六盤山頂,海拔2742米;最低點位於朱家川水洛河出境處,海拔1758.7米。
通化鎮
通化鎮衛星地圖

氣候

通化鎮屬溫帶大陸氣候。多年平均氣溫6.0℃,1月平均氣溫-7.5℃,7月平均氣溫18.0℃。無霜期年平均14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055.4小時。年平均降水量531.5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數為112天。降雨集中在每年7~9月,7月最多。

水文

通化鎮境內屬水洛河水系,主要河流有水洛河、外兒河、東峽水。水洛河自毛溝李家中莊村北入境,由北向南流經毛溝李家中莊、通邊、薛溝、野趙、新集、高崖韓、陽坡何7村,在陽坡何村南出境,境內河道長15.9千米;外兒河發源於陳堡村陳家洞東部林區,經陳堡、梅堡、石岔、新莊,在高崖村北匯入水洛河,全長13.2千米;東峽水發源於梁河村東北廟溝,流經梁河、劉善村,在通邊村匯入水洛河,全長10.5千米。

自然災害

通化鎮的自然災害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暴雨霜凍大雪病蟲害沙塵暴地震等。低溫霜凍在春季和初夏發生,冰雹和雨澇發生在7~9月份。2001年以來,冰雹除2009年外,其他年份均有發生,其中2001年、2004年每年發生3次,2004年7月14日冰雹災害最為嚴重,有3個村16個社603戶2848人受災,農作物受災5200畝,成災1600畝,因災減產糧食1560噸,造成直接經濟損失62萬元。暴雨災害共發生4次,其中2006年8月30日暴雨最為嚴重,10個村65個社93戶468人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340畝,絕收面積30畝,損壞耕地15畝,倒塌房屋1戶3間,損壞房屋3戶10間,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3萬元。

自然資源

通化鎮境內有天然次生林33193畝,樹種以雲杉、油松、落葉松、樺樹、槐樹為主。野生動物有鹿、豹、野豬等,名貴中藥材有豬苓、貝母、菖蒲、丹參、冬花等。地下水資源可利用量150萬立方米。

人口

2011年末,通化鎮總人口2454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653人,城鎮化率2.7%。另有流動人口2038人。總人口中,男性12819人,占52.2%;女性11721人,占47.8%;14歲以下3436人,占14%;15~64歲14028 人,占57.2%;65歲以上7076人,占28.8%。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24257人,占98.9%;有回族283人,占1.1%。2011年,人口出生率11.1‰,人口死亡率5.6‰,人口自然增長率5.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14人。
截至2018年6月,通化鎮戶籍人口24541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末,通化鎮農民人均純收入2644元。
截至2018年末,通化鎮有工業企業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個。

農業

2011年,通化鎮有農業耕地面積52569畝,人均2.2畝,均為旱地,以種植小麥、玉米、蕎麥、馬鈴薯、豆類、油料為主。
2011年,通化鎮農業增加值5471萬元。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馬鈴薯、蕎麥為主。
2011年,通化鎮生產糧食8639噸,人均362千克,其中小麥4675噸,玉米1190噸,馬鈴薯2590噸,蕎麥109噸。經濟作物主要為蔬菜和藥材。
2011年,通化鎮有蔬菜種植面積1700畝,產量2955噸,主要品種有大蔥、甘藍、大白菜和菜花;藥材種植面積200畝,產量628噸,主要品種有柴胡、板藍根、黨參、黃芪。
通化鎮的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大家畜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19000頭,年末存欄8022頭;羊飼養量9562隻,年末存欄3051隻;大家畜年飼養量7250頭(匹)。

工業

通化鎮的工業以機磚、服裝加工為主。2011年未,工業企業11家,職工215人。

商業

2011年末,通化鎮有商業網點261個,職工585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783萬元,比上年增長1.2%;城鄉集貿市場2個,年成交額210萬元。

金融

2011年末,通化鎮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6896萬元,比上年增長21.3%;各項貸款餘額3301萬元,比上年增長11.3%。

交通運輸

2011年末,通化鎮有縣道蘇莊公路長15.8千米,鄉道張通公路長8.7千米,其他鄉村公路7條,總長41.6千米。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2011年末,通化鎮有鄉文化站1個,村級文化活動中心16個,各類文化專業戶5戶,各類圖書室16個,藏書5萬餘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隊伍達200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陳家洞石窟1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堡子山齊家文化遺址和通邊古城遺址2處。

教育事業

2011年末,通化鎮有幼稚園1所,在園幼兒252人,專任教師8人;國小16所,在校生1872人,專任教師143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2所,在校生1182人,專任教師92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2011年,通化鎮有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320.5萬元,比上年增長14%。

醫療衛生

2011年末,通化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49個,其中門診部(所)27個;床位20張;固定資產總值52萬元。專業衛生人員80人,其中執業醫師4人,執業助理醫師7人,註冊護士10人。
2011年,通化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7萬人次。16個村村民全部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100%。

體育事業

2011年末,通化鎮有學校體育場11個。6.3%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3.6%。

社會保障

2011年,通化鎮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959戶,人數3760人,支出346.8萬元,比上年增長32.8%。農村五保供養133人,支出28萬元,比上年增長25.3%;農村臨時救助91戶,支出13.2萬元,比上年增長270.5%。醫療救助120人次,共支出56.2萬元,比上年增長79.4%。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0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0.1萬元,比上年下降1.1%。
2011年末,通化鎮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4886人,參保率19.9%。

基礎設施

  • 廣播電視
通化鎮在1994年12月建成無線電視台,後改稱廣播電視站。
2011年末,無線電視用戶5173戶,入戶率100%。
  • 郵政電信
2011年末,通化鎮有郵政所1個,征訂報紙、期刊0.1萬份(冊)。業務收入1.2萬元。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1個;固定電話用戶2734戶,電話用戶普及率48.6%;行動電話用戶1.2萬戶;寬頻接入用戶95戶。
  • 能源
通化鎮有農村沼氣項目示範戶160戶、太陽灶戶數2625戶,分別占全鎮總戶數的2.8%、46.7%。

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取通往化平(今涇源)之意而得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