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心理學》(英語: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是由加拿大心理學家基思·斯坦諾維奇(Keith E.Stanovich)撰寫的一部心理學著作。
此書首版於1983年,後歷經10次改版,中文版最新版本是2020年4月出版的第11版。
《這才是心理學》(英語: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是由加拿大心理學家基思·斯坦諾維奇(Keith E.Stanovich)撰寫的一部心理學著作。
此書首版於1983年,後歷經10次改版,中文版最新版本是2020年4月出版的第11版。
《這才是心理學》(英語: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是由加拿大心理學家基思·斯坦諾維奇(Keith E.Stanovich)撰寫的一部心理學著作。此書首版於1983年,後...
《這才是心理學(英文版)(第8版)》是2008年9月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基思·斯坦諾維奇(Keith E.Stanovich)。是一本套用廣泛,並受到高度讚譽的教材,作者撰寫此書的目的是幫助教師在教授心理學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內容簡介 它既可以作為一本獨立的教材,也可以作為心理學導論、批判性...
《這才是心理學!》是2005年遠流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Keith E. Stanovich 內容介紹 在大眾媒體上,在書店的自助類書籍中,你一定經常看到一些「見人所未見」的所謂心理學家大放厥詞。小心上當!這些人大多是偽心理學家──因為他們不科學,因為他們宣揚的不是真正的心理學。作者介紹 史坦諾維奇(Keith E. ...
《這才是心理學: 看穿偽心理學的本質(第10版)》是2015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閱想時代策劃出品的圖書。如今,各種偽心理學的論調充斥了我們的媒體、我們的生活以及我們的書架,一個經營偽科學信念系統的巨大產業正在興起,這一信念系統出於既得利益的考慮, 總是想讓大眾相信,無論什麼都能納入心理學的範疇...
《這才是心理學(第11版) 英文版》是2019年6月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加】基思·斯坦諾維奇。內容簡介 在今天的大眾媒體和圖書市場上,到處充斥著關於潛能提升、心理操控、色彩星座、催眠讀心等偽裝成心理學的主題,更有一些偽心理學家、所謂的心理治療師打著心理學的旗號欺世盜名,從中漁利。在浩如...
這才是心理學 《這才是心理學》是2020年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基思·斯坦諾維奇。
《這才是心理學:看穿偽科學的批判性思維》是2020年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在今天的大眾媒體和圖書市場上,到處充斥著關於潛能提升、心理操控、色彩星座、催眠讀心等偽裝成心理學的主題,更有一些偽心理學家、所謂的心理治療師打著心理學的旗號欺世盜名,從中漁利。在浩如煙海、良莠不齊的心理學信息...
《這才是心理學(第9版)》是2014年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基思·斯坦諾維奇。圖書簡介 這本《這才是心理學(第9版)》並不同於一般的心理學導論類教材,很多內容是心理學課堂上不曾講授的,也是許多心理學教師在教學中感到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作者正是從此初衷出發,以幽默生動的語言,結合一些妙趣...
《這才是心理學 第11版 中文平裝版》是人民郵電出版社2022年出版的書籍。內容簡介 《這才是心理學》並不同於一般的心理學導論類教材,很多內容是心理學課堂上不曾講授的,也是許多心理學教師在教學中感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作者正是從此初衷出發,以幽默生動的語言,結合一些妙趣橫生、貼近生活的實例,深入淺出...
人的心理是主觀存在著的,這個基本事實是心理學的真正基礎。因此只有通過由心理所反映和調節的人的實踐來認識人的心理,這才是心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這種研究所得出來的規律是認識(心理)的規律,卻不是心理本身。我們當然不能直接知道認識到人的心理,只能“聽其言,觀其行”,只能間接的認識。言和行是心理的物質外殼...
《這才是心理學:英文版》是2017年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在今天的大眾媒體和圖書市場上,到處充斥著關於潛能提升、心理操控、色彩星座、催眠讀心等偽裝成心理學的主題,更有一些偽心理學家、所謂的心理治療師打著心理學的旗號欺世盜名,從中漁利。在浩如煙海、良莠不齊的心理學信息面前,如何撥除迷霧,去偽存...
“測量先於存在”、“方法先於問題”,可被量化、操作化、客觀化的問題才是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否則就不是。這樣一來,心理學研究必然脫離日常生話,脫離社會實踐的要求。科學觀點 種種事實表明,現代心理學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和困境在其根基上皆由於錯誤地採納了經典自然科學的科學觀和方法論。這種科學觀和方法論在...
他們回到人類社會以後,有的還繼續生活了幾年,也未能恢復正常兒童的心理發展。在某些國家中,有不少兒童從小失去父母,或由於其他原因而被置於教養院之類的所謂慈善機構中。他們的生活較單調,社會交往較貧乏。結果,這樣的兒童與正常環境下成長的兒童相比,較易發生社會行為方面的問題。跨文化心理學的研究也發現,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