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翱翔藍天的秘密:飛機中的科學

透視翱翔藍天的秘密:飛機中的科學

《透視翱翔藍天的秘密——飛機中的科學》由徐永存主編。 《透視翱翔藍天的秘密——飛機中的科學》內容簡介:自古以來,人類就夢想能像鳥一樣自由飛翔,但直到飛機的發明才真正實現了這個願望。飛機的發明是人類在20世紀所取得的最重大的科學技術成就之一,它與電視和電腦並列為20世紀對人類影響最大的三大發明。 飛機的誕生及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拉近了遠程空間的距離,使地球變成了一個“村落”。飛機的設計、生產和運用過程中還涉及諸多門類的很多科學知識,就讓我們一起去欣賞、去品味飛機中的科學吧……

基本介紹

  • 書名:透視翱翔藍天的秘密:飛機中的科學
  • 出版社: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
  • 頁數:231頁
  • ISBN:9787542750686, 7542750682 
  • 作者:楊廣軍
  • 出版日期:2011年12月28日
  • 開本:16
  • 品牌: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科學賜予人類的最大禮物是什麼呢?是使人類相信真理的力量。
徐永存主編的這本《透視翱翔藍天的秘密——飛機中的科學》是“玩轉科學系列”叢書之一,主要介紹了飛機的設計、生產、運用等方面的知識。現在就讓我們一起翻開書本,去欣賞、去品味飛機中的科學吧……
本書內容豐富,圖片清晰精美,文字簡潔明了,通俗易懂,融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於一體,使讀者不僅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而且可以使他們更加熱愛科學,從而激勵他們在科學的道路上不斷前進,不斷探索!

圖書目錄

古老智慧——竹蜻蜓
放飛理想——風箏
一飛沖天——古代火箭
輕於空氣的航空器——飛艇
空中的飛鳥——滑翔機
飛機的締造——萊特兄弟發明飛機
觸摸藍天——飛機飛行原理及結構
流動產生力——伯努利定理
同胞兄弟——飛行中的升力和阻力
一較高低——飛機的主要飛行性能
質的飛躍——衝破音障
研發飛機的利器——風洞
展翅高飛——飛機機翼
平衡的控制——飛機尾翼
大腹便便——飛機機身
伸縮靈活——飛機起落架
瞬間接觸——飛機起飛及著陸
小動物大危害——飛鳥撞飛機
安全第一——地面保障及飛行安全
缺一不可——飛機的動力及設備
動力之源——內燃機
一顆功能很強的心臟——渦輪式發動機
人機的對話——飛行顯示系統
感知的延伸——飛行測量儀器
轉動確定方位——陀螺儀
無所不知的指路人——飛行器導航系統
神奇的千里眼——飛行上的雷達系統
生命的保障——飛行員的防護系統
濟濟一堂——飛機家族及名機薈萃
旋轉產生力——螺旋槳飛機
反衝的作用——噴氣式飛機
細心觀察——不同翼形的飛機
貼地飛行——一地效飛機
衝出大氣層——太空梭
衛國利劍——軍用戰鬥機
各有所長——用途不同的戰機
總統專機——空軍一號
自力更生——中國自產飛機
地獄貓——F6F戰鬥機
超級大黃蜂——F/A—18戲斗機
長空霹靂——P—47“雷電”戰機
“蚊”鳴戰場——“蚊”式戰機
火蜥蜴——德國HE—162戰鬥機
轟炸機的典範——B—29轟炸機
書寫傳奇——SBD無畏式轟炸機
黑夜幽靈——P—61黑寡婦戰鬥機
展望未來——高科技飛機

文摘

風箏的起源
風箏真正的起源,現在已無法查考。有些民俗學家認為,古人發明風箏主要是為了懷念過世的親友,所以在清明節鬼門短暫開放時,將慰問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風箏上,傳送給死去的親友。
風箏,古時稱為“鷂”,北方謂“鳶”。大多數的人認為風箏起源於中國,而後廣傳於全世界,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
實際上,中國最早出現的風箏是用木材做的。直至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因此可以推斷,中國風箏已有2000年以上歷史了。
直到公元13世紀,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從中國返回歐洲後,風箏才開始在西方傳播開來。又從其他考據證實,約在10世紀傳至韓國再至日本,13、14世紀才傳至歐洲。
廣角鏡——風箏載人試驗
2009年10月25日下午,汕頭市澄海人陳旺松用自製的140米長龍頭蜈蚣風箏成功將一名37千克重的六年級小學生載離地面高達2米,這位土生土長的“風箏王”第一次成功放飛“載人風箏”。
陳旺松原先是個農民,20年前開始製作風箏。他突破過世界最長風箏成功放飛的紀錄,即2008年成功放飛了長度超過4000米的串式風箏後,開始籌備更令人驚訝的“創舉”——放飛“載人風箏”!
140米長的自製風箏,龍頭蜈蚣身,陳旺松把它叫做“龍頭蜈蚣”。“蜈蚣”的身子由148片直徑約為0.4米的單片組成,每片粘有竹枝羽毛,顏色鮮艷相當搶眼。放飛時幾十人分工合作,檢查完拉線和“龍頭”後,陳旺鬆開始指揮大家共同托起風箏,然後拽動風箏線,拉升、放手,反覆幾次過後,風箏成功放飛。
放飛“龍頭蜈蚣”不難,決定成敗的是“載人”。還在讀國小六年級的男孩陳含章自告奮勇要做“飛天勇士”,他的體重是37千克。待到風箏飛行狀態穩定,陳旺松果斷地讓小勇士坐上鞦韆,然後指揮8名拉風箏的壯漢邊跑動邊用力牽動風箏以提高升力。
只見風箏拉動“龍頭”下掛著的鞦韆緩緩上升,男孩陳含章手扶拉繩安坐其上離開了地面。“上去了!上去了!”在場圍觀的過百人齊聲喝彩。“本來還可以飛得更高,但是為了安全只能讓孩子離地2米以內。”陳旺松說。
幾分鐘後,孩子安全著地。“剛坐上去當然有點怕啊,不過坐得穩就不心慌了。”陳含章開心地說。他成了第一個坐這個風箏飛天的人。
知識窗
“四面楚歌”成語的由來
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面的地道的距離。而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響(一說張良用風箏系人吹簫),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點擊——放飛風箏,揭開天電神秘面紗
1745年,荷蘭萊頓大學的物理學教授馬森希羅克發明了萊頓瓶,使摩擦生成的電可以被儲存起來,不久這項發明便傳到了美洲。富蘭克林得到朋友贈送的一隻萊頓瓶,便開始了對電現象的研究。
1752年7月的一天,美國費城的上空陰雲密布。富蘭克林叫上兒子威廉,帶上萊頓瓶,跑到田野上放風箏。隨著一陣電閃雷鳴,大雨傾盆。為防止將電引到自己身上,富蘭克林用一塊乾綢巾包住拉風箏線的手,並且在風箏線上掛上一把銅鑰匙準備引電用。
當他感到拉風箏線的手有些麻木的感覺時,就把另一隻手的手指靠近銅鑰匙,頃刻之間,鑰匙上射出一串串火花。 富蘭克林趕緊將手指抽回,無限的歡樂也像電流一樣傳遍他的全身。他顧不得危險,讓兒子拿出萊頓瓶,將銅鑰匙移近萊頓瓶的金屬球,直接給萊頓瓶充了電。就這樣,過去神秘而可怕的天電被富蘭克林裝進了瓶子。
事後,富蘭克林用收集起來的天電做了一系列實驗,結果證明它的性質與發電機產生的電完全相同。富蘭克林的風箏實驗其實是很危險的,在富蘭克林實驗後的第二年,一個叫李赫曼的俄國人也學著富蘭克林做這個實驗,結果當場被電死。P7-1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