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觀黃帝傳說

逍遙觀黃帝傳說

逍遙觀黃帝傳說是我國最古老的神話傳說之一,在中國神話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從古代典籍《自然經》、《水經注》、《黃帝玄女戰法》、《神仙傳》到《莊子》、《史記》、《漢書·地理志》、《禹州志》等均有記載,《莊子·在宥》載:“黃帝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崆峒山之上,望見之。”《史記》載:“廣成子修道於崆峒山,黃帝問道於廣成子。”明代《河南總志》載:“崆峒山,在鈞州西北五十里,上有逍遙觀相傳黃帝修煉之處。”

黃帝傳說現已被收錄到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逍遙觀黃帝傳說
  • 地理標誌:逍遙觀、得道庵等
  • 批准時間:2010年
  • 非遺級別:省級
  • 所屬地區:河南省禹州市
  •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主要內容,相關遺蹟,

主要內容

逍遙觀又叫大仙觀,位於禹州市區西北二十公里處的崆峒山南崖,是古代軒轅黃帝晚年問道於哲人廣成子,潛心修煉而得道成仙的地方,距今已有五千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最早的道觀,稱為中華第一觀。金代石碑記載:“城西北四十里逍遙觀者,有熊氏之遺蹟也。”晉代名人盧損看到這裡“山色優美,林泉清幽”,又聽到許多關於黃帝得道、成仙的傳說,尋覓到許多黃帝的遺蹟,就與好友人隱居其內,逍遙其間,誓不復出,是為逍遙觀。更有莊子名篇《逍遙遊》為文人騷客所推崇、渲染,故稱此仙境道觀為逍遙觀。
逍遙觀黃帝傳說
黃帝
黃帝是原始社會後期有熊氏的部落首領,其父叫少典,其母叫附寶。黃帝姓公孫,號軒轅,名雲,因在姬水河畔長大又叫姬雲,附寶因雷電照身而有孕,24個月生下雲。青年時期的雲因有德、有智,力大無窮,被推為部落首領。該部落處在禹州市北部和新鄭市南部一帶,《水經注》記載:“南有穎水,北有大隗山。”逍遙觀一古石碑寫道:“城西北四十里逍遙觀者,有熊氏之遺蹟也。”隨著有熊氏部落不斷強大,許多部落都依附於有熊氏。黃帝的統治使有熊氏的勢力遍及黃河流域,成為中原地區最強大的部落,因其“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居軒轅之丘,因以為名,又以為號”,又稱軒轅黃帝。
《莊子·在宥》記載這樣一段故事,軒轅黃帝聞聽廣成子在崆峒山修道就前來求教,第一次來此,黃帝受到廣成子一頓數落和抱怨,黃帝回去後住小屋,睡茅草,閉門思過。三個月後又去見廣成子,廣成子才教給他了治國和長壽的道理,黃帝依據廣成子之言,放棄天子之尊,捨棄人君之貴,隱居崆峒山中,悟出了“無為而治”、“天人合一”道理,“至道”無窮盡、無止境。遂後,軒轅黃帝運用這些“道理”重新執政,利用“順其自然”之法,使天下達到大治28年之久,當黃帝110歲時,他在距逍遙觀南20里的荊山腳下,用采來的首山銅礦鑄鼎,九鼎鑄成,天上下來一條黃龍,黃帝乘龍升天而去。
逍遙觀黃帝傳說內容繁多,在禹州廣為流傳,目前已收集到的有200餘個,它們主要反映了道教追求精神自由、崇尚無為而治的精神。

相關遺蹟

1、逍遙觀:位於禹州市區西北20公里的崆峒山南崖,東西寬250米,南北長400米。逍遙觀始建無考,明萬曆三年(1575)和清雍正十年(1732),兩次奉皇上“御敕”擴大規模,增修道庵院廟,遂形成上觀、下觀七十二廟院。
2、得道庵:位於逍遙河北岸的懸崖峭壁上,使傳說中軒轅黃帝潛心修煉得道的地方。得道庵建在懸崖最高最險處的一座廟宇,崖前突出一塊巨石形成平台,崖內凹陷成洞,如同鑾駕,廟旁有一石床,相傳是黃帝歇息時用的。
軒轅洞:位於崆峒山東南的山谷之中,有大小溶洞四五個,成為遠古時候人員居住相對集中的地方。相傳黃帝修煉得道後,重新執政治理國家,就把軒轅洞一帶作為新的京都。
散駕村:散駕村距逍遙觀有八里之遠,是遠古時候軒轅黃帝在這裡辭別群臣,放棄皇位而攜螺祖娘娘步行前往逍遙觀修身悟道的地方。現在的散駕村有二百多戶,一千多口人,本地戶全部姓田,這是因為當初受黃帝的影響淡薄名利,眾大臣熱衷於種田,連姓氏都清一色的姓田。
馬溝:即牧馬溝,位於禹州城西北崆峒山前,距城19公里。馬溝村名緣於黃帝拜訪大隗的故事。黃帝帶領群臣拜訪大隗,行至馬溝遇一牧馬童子,經其指點而悟出治理天下的道理,從此這條溝便叫做馬溝,後人還在溝崖的石壁上刻有“黃帝問道處”五個大字。
廣成子廟:廣成子是遠古時代的一位哲學家、思想家,是神話傳說中文武雙全的仙人。《五帝本紀》及《封神演義》均有記載,廣成子早年修道于山水秀麗的崆峒山。如今,崆峒山逍遙觀中還有廣成子洞和廣成子大殿遺址、廣成子墓遺址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