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物流

逆物流

企業逆物流在物流活動中扮演產品退回、產源減量、再生、物料替代、物品再利用、廢棄清理、再處理、維修與再制等角色,相對於正物流程式,逆物流活動的有效進行對企業的營運績效將具有重大的影響。例如:導入產源減量、物料替代、再生物料的使用等項目,將可減少製造過程中廢棄物品的產生;強化公司產品退回的處理效率,可以提高客戶滿意度,降低退貨處理成本;運用物品在利用、再處理與再制的程式,可延長物品的生命周期,增加物品的使用效率;做好廢棄物清理的步驟,除了降低企業的處理成本外,同時也降低對環境的傷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逆物流
  • 外文名:reverse logistics
  • 定義頒布機構:美國物流管理協會
  • 領域:企業物流
定義,基本術語,機制分析,

定義

依據美國物流管理協會(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的研究報告,逆物流(reverse logistics)的定義如下:“通過產源減量(source reduction)、再生(recycling)、替代(substitution)、再利用(reuse)及清理(disposal)等方法進行的物流活動在物流程式中扮演產品退回維修與再制物品再處理物品再生廢棄物清理(waste disposal)及有害物質(hazardous materials)管理的角色。”

基本術語

1.物品:是原物料、零配件、成品、廢棄物的總稱。
2.逆物流:以廣義的觀點說明產源減量、再生、替代、物料再利用及廢棄物清理等方法進行的物流相關活動,在物流程式中扮演物品再生、廢棄物清理及有害物質管理的角色。
3.逆配銷:指公司從最終使用者處蒐集其所使用過、已損壞或過期的產品,與相關包裝作業的程式而言,其為逆物流的重要子程式。
4.綠色行銷:公司有關環境議題的行銷活動,如:再生能力、產品卷標、可經生物分解的包裝材質、可再次使用的容器、無污染的產品及其他符合環保概念的問題,將之融入行銷活動的努力當中。
5.次級原物料:由於產品生命周期的終結,而其中具有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回收物質,如:金屬、紙類、織物原料,塑膠、橡膠、化學物質、玻璃等,或是由於產業所產生的廢棄物料轉變而成可供製程利用的物品。
6.可分解物品:一種無毒性的物品,可以生物學的方式將其退化或分解,並從固體廢棄物的來源中加以分離。
7.清理:將固體廢棄物通過掩埋、氣化、放流的處理程式。
8.有害廢棄物:某種無法再使用的固態、液態物品或內含氣態的容器,若無法在儲運、運輸、清理過程中妥善處理,將會對人類造成傷害,甚至將破壞或污染土壤、空氣及水源。
9.能源復生:從廢棄物燃燒過程中產生的高溫而獲得能源。
10.整合性固體廢棄物管理:採用數種廢棄物管理技術於管理及處理都市固體廢棄物的一種管理模式。
11.掩埋:將固體廢棄物擺置與土壤之下的一種處理方式。
12.都市固體廢棄物:指任何從住宅區、商業區、政府單位或建築物、機構活動中所產生的固態廢棄物,不包括建築方面的廢棄物、金屬碎片及由製造程式中所產生的一般廢棄物。
13.建築方面的廢棄物/建構及毀壞殘骸:由建造、重新塑造、維修或毀壞大樓、橋樑、道路及其他建築物所產生的廢棄物。
14.包裝:包覆並保護產品的工具,為了使產品在消費過程當中儘量隔離環境因素的衝擊。
15.初級包裝:指直接接觸產品的包裝而言。
16.次級包裝:指圍繞一級包裝的包裝物品而言或內含兩個以上消費產品的包裝物品。
17.三級包裝:包括運送產品的裝載容器及其他附加的填充墊物而言。
18.再利用:透過托盤的設計、檢修及再利用來加強托盤利用效率以增加托盤的潛在生命周期。
19.托盤標準化:在一家公司甚至產業內,建立托盤標準的設計與規格,以增進作業上的順暢性與一致性。
20.後消費物品:消費者(包含公司及機構)經過消費過程後所產生的廢棄物,其因已達成使用目的的且可從都市固體廢棄物中分離而進行再生的目標。後消費物品再生內含量系指在消費後所產生的廢棄物中能夠再生部分所占的百分比。不包括工業程式中所產生的物料,如碎片。
21.回收處理:是再生系統的第一道步驟,包含收集、分類、處理及物品質量提升,以賦予產品或原物料再使用的合適性。
22.復生:為了利於物品的回收或能源的產生,其中包括在混合的廢棄物中通過機械裝置以篩選物品(如:玻璃、金屬、厚紙板);廢棄物品亦可透過燃燒的過程產生電力供應的能量來源。
23.再生:將廢棄物透過收集、分離或處理、使其變成原物料的形式來回收再使用的程式。
24.再生性設計:在不損害產品及包裝職能效率,並能降低成本及技術差異的前提下,進行可使產品及包裝具有再生性的設計。
25.可再生物品:物品本身包含可再利用或是化學上的特性,而在完成其原來使用目的之後可以再利用或可製成其他衍生的產品。
26.初級再生:產業中經過類似的處理程式所回收的次級原物料,其將生成相同或相似的物料,亦為次級原物料的來源。
27.次級再生:產業運用二級物料的利用來作為物料的來源;如:報紙及波狀紙盒的再處理而成為包裝用的紙板。
28.塑膠三級再生:將塑膠廢棄物品轉換為化學產品或為樹脂的形式。
29.壓縮:可以減少可再生物品儲存、占用運輸空間的壓縮程式。
30.再生品壓縮機:一種機器設備,可將可再生物品壓縮成束以縮小體積,常用於報紙、塑膠及波狀紙板的壓縮。
31.可再用的或再用:滿足同樣適用目的以原來形式重複使用某項物品超過一次以上稱之為可再用或再用。如:無酒精飲料的瓶子可經由制瓶公司回收再作為飲料裝填之用。
美國紐約州(New York State)定義可再用物品為可重複使用最少五次的物品或包裝。

機制分析

逆物流與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時代的關聯
從一開始企業社會責任就注定被打上時代的烙印,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經濟體制下,社會輿論對企業的期望和要求是不同的,從而社會責任問題的焦點、範圍也有所不同,顯示出明顯的動態性和時代特徵。但隨著經濟的日益發展,人們就越能超越單純的經濟範疇,關注點也由自身擴大到社會層面,同時,利益相關者對於自身權益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對企業提出更高的社會責任的期望和要求。從西方國家企業發展的進程看,最初的目標就是追求短期的經濟利潤,在20世紀50年代~70年代,經濟活動的主流思潮是贏利上,追逐財務目標是企業的座右銘。儘管在20世紀50年代環境問題已經初露端倪,但其演進的主要特點在於
漸進性、隱蔽性及滯後性,經濟成長可以用一定的指標來衡量,而環境問題只能通過危害的後果及對損害的分析、測定才能獲知。因此,在這一時期,環境和企業社會責任問題都尚未被納入研究的範疇,在這一時期的逆物流的活動也僅僅是微乎其微。如在零售業中,最終產品的處置基本屬於顧客的責任,偶有建立產品召回制度的企業也大多將有缺陷的產品視作廢品而不是資產,它們最終的命運不是被燒毀就是被填埋。
在20世紀70年代,企業逐漸形成“顧客至上”的觀點。在這一時期,市場行銷理論獲得了完善,生態學市場觀念開始萌芽,預示著企業將形成更理性的生產觀,即產品須與生存環境相協調平衡,企業才能得到生存和發展;環境科學的雛形初現但尚未形成主流,而企業已日益感到資源稀缺性造成的商業環境中的競爭壓力。與此同時,雖然企業社會責任只是在一定範圍內引起關注,但在西方國家勞工不斷爭取之下,在消費者反覆推動之下,在社會強大壓力和政府積極引導之下,企業逐漸意識到對社會的公益責任。因此,以上種種因素導致了嗅覺靈敏的跨國公司涉足於逆物流功能之一的產品、包裝品等的回收利用,這些舉措的主要目標是為了取悅對售後服務的呼籲日益高漲的消費者。不可否認,在一些機電行業,如汽配、電子等行業,資產的恢復和資源的復用成為了較好的“副產品”。這一時期關於逆物流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統的理論框架,而是大都圍繞逆物流的功能之一——產品再生循環進行。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環保問題成為主流媒體關注的焦點,“清潔生產”的概念被提出並開始在業界實施。所謂清潔生產,即從生產的源頭,包括產品和工藝設計、原材料使用、生產過程、產品和產品使用壽命結束以後對人體和環境的影響各個
環節都採取清潔措施,預防污染的產生或者把污染對社會的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企業社會責任術語在這一時期引起業界及學術界的廣泛爭論,同時這也預示著社會責任活動的興起。在社會責任日益受到重視的契機下,逆物流在這一時期開始在更廣泛的範疇被廣泛討論。自20世紀90年代起,社會責任運動廣泛興起,雖然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不力的討伐之聲仍不絕於耳,但主流輿論大體高舉支持的旗幟,這一時期還伴隨著行銷學上的社會市場觀念得到廣泛承認,逆物流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逆物流這一術語第一次被賦予科學系統的內涵,逆物流研究的理論框架也在這一時期第一次被提出,逆物流的諸要素在供應鏈研究中開始占一席之地,學術界廣泛開展了關於逆物流的成本、有效運作、行銷市場和發展的機會與風險、影響因素等研究。
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動機的關聯
從古典經濟學的理論假定看,企業利益和社會利益並無矛盾。亞當·斯密認為,無數自私自利的“經濟人”在一隻無形的手的指揮下,從事著對整個社會有益的經濟活動。他在確認人的利己主義本性和趨利避害的行為動機後,指出每個人越是追求自己的利益,就越會促進社會利益的實現。古典經濟理論幾乎把市場經濟下企業的功能等同於企業的社會責任,因此企業只要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儘可能高效率地使用資源以生產社會需要的產品和服務,並以公平的市場價格銷售給消費者,企業就算盡到了自己的社會責任。然而,企業社會責任的“社會經濟觀”與“古典觀”相對立。而社會經濟觀認為,企業的首要
目標是保證生存,其次才是利潤最大化,而生存的目標要以承擔一定的社會義務來保證,如保護環境、安全生產、講信用等保護社會福利的方式,他們必須融入所處的社區及慈善組織,從
而在改善社會環境中扮演正面的角色。以上2種不同的解釋框架雖然都得出企業應當履行一定的社會責任的結論。但對企業社會責任不同的因果論證反射出不同的企業社會責任動機,而對社會責任持有不同的動機將會導致企業對逆物流採取相異的實施運作行為。無法否認,資本主義的目的只有一個——利潤最大化。因此,在“古典觀”看來,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動機是不存在,社會責任的“良果”是無為而治的結果,即“利己行為”自動產生“利他行為”的結果。換言之,企業社會責任是“惡之花結的善之果”。但是,當社會責任的履行與經濟效益相矛盾時,“果樹”是無法開花結果的,因此對社會責任持“古典觀”的企業對逆物流的實施是非常有限的,大多以短期的或直接的經濟利益為首要目標。反觀“社會經濟觀”的論斷,企業社會責任是利用“利他行為”來達到“利己目的”,即“惡之果由善之花產生”,因此所謂的“善之花”是一種粉飾性的“偽善”行為,因而對社會責任持這一觀點的企業雖然能考慮到中長期的逆物流帶來的經濟收益,但粉飾性的本質使企業對逆物流的資源投入有限,且流於表面的浮躁,譬如僅為博得媒體、消費者等的認可或信賴等。儘管有的企業能超越“利己”本質,產生“利他”動機,而致力於“利他”的行為,但畢竟這不是主流的表現形式,因此不管是“古典觀”抑或“社會經濟觀”,都需要在整個社會建立對逆物流的行為行之有效的激勵制度。
企業逆物流實施的分級與企業社會責任的關聯
從廣義上來說,企業社會責任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強制型的社會責任、關聯型的社會責任和擴展型的社會責任。一般來說,強制型的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經濟活動中需要擔負的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要以一定的法律手段來促成,因而具有一定的強制性;關聯型的社會責任是企業在經濟活動中需要擔負的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它的履行需要以法律手段、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的聯合制約來予以保證;而對於擴展型社會責任,社會對其沒有強制性的約束力,以社會輿論的導向為主,企業自願自發地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是一個有下限但沒有上限的概念,企業對社會責任的承擔和履行一般表現為一定的層次性,這三種社會責任呈金字塔形:塔基是強制型的社會責任,塔身是關聯型的社會責任,而塔尖則是擴展型的社會責任。企業通常的次序是從強制型社會責任到關聯型社會責任最後再到擴展型社會責任依次遞進。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大小和程度客觀上也受這一次序和層次的制約。企業必須承擔社會責任,但企業也是經濟活動主體,而不是社會活動主體,因此企業不是解決社會問題的主體,而是參與解決社會問題。企業對社會問題的參與程度與企業在逆物流的實施上存在一定的關聯,即對比企業在社會責任問題上的表現,企業逆物流的實施同樣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當企業處於基本社會責任狀態時,其承擔的社會責任是非常有限的,僅限於法律法規所強制的範疇,因而企業對於逆物流的概念是不敏感的,處於這一層次的企業對逆物流的實施是較基本和較初級的。如能在遵紀守法、誠信公正的基礎上滿足產品的售後服務等,處於這一層次的逆物流功能通常是由企業的一個職能部門來完成,這一職能部門的掌管者通常並非企業的最高決策者。當企業進
入關聯型的社會責任階段時,其對社會責任承擔的範圍擴大到一定的層面,如對消費者負責、增強與社區的聯繫、保護環境等,企業最高決策者在對外部環境的適應中逐步擴展逆物流的運作,如對回收物品的再循環使用、修復後再利用、以及改造後再銷毀等。較之第一層次的逆物流運作,這一層次的逆物流最大不同是,其職能部門往往涉及企業的最高決策及長遠規劃,逆物流的實施已不僅是一附屬的職能,而是形成涉及供應鏈中的各個環節的逆物流渠道,如與採購、生產、銷售等有關。當企業的社會責任達到更高一級的形式,企業開始積極參與慈善捐助、公益事業等“無私奉獻”。但在現階段大多數企業不能完全做到承擔這三個層次的社會責任,僅有極少數的企業能令經濟利益與企業責任成為並蒂雙蓮,這些企業通常不僅置身於供應鏈的核心位置,而且在行業內亦是發號施令者,其逆物流活動涉及供應鏈的各成員單位,包括對供應商、經銷商、供應商的供應商、經銷商的經銷商的逆物流管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