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黎蓴齋使英吉利序》是清代文學家張裕釗創作的一篇序。這篇序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出發,強調了變革和學習。張裕釗認為,在西方科技發達、世變劇烈的情況下,反對拘守舊故,主張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以達到富國強兵與西方抗衡的目的。張裕釗借黎庶昌出使英國的機會,給以贈言,諄諄告語,情深意長,表達了他改革求新的思想。這篇序思與境合,意與法融,字不累句,句不累篇,屈曲深入,高論溢出,切中時弊,讀之使人茅塞頓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送黎蓴齋使英吉利序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序
- 作者:張裕釗
- 作品出處:《張濂亭文》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送黎蓴齋使英吉利序1
泰西自前古不通中國2,洎明中葉3,利瑪竇、艾儒略之徒以其術游內地4。國朝開統,聖祖仁皇帝嘉西洋歷算之精,特旌導之5。於是來者益眾,閩粵瀕海之區,市舶稍稍集矣。百有餘年至於道光之際,而海疆始有兵革之事。其後國家懷柔綏服6,一務兼容並包,遠撫長駕7,威德覃於遐裔8,是以殊域輻湊9,通互市,結盟約者至五十有餘國。泰西人故擅巧思,執堅仞10,自結約以來,數十年之間,益鐫鑿幽渺11。智力鋒起角出12,日新無窮。其創造輿舟兵械火器暨諸機器之工,研極日星緯曜水火木金土石聲光氣化之學13,上薄九天,下縋九幽14,剝剔造化15,震駭神鬼,申法警備16,確若金石17,發號施令18,疾馳若神。又以其舟車之力,空極六合四遠19,五大洲之地,無所不洞豁,徜徉四達,競相師放20,精能俶詭21,甚盛益興,天地剖泮以來所未嘗有也22。
蓋嘗論天地之化,古今之紀23,天人相與構會24,陰陽以之摩盪25,窮則變,變則通,而世運乃與為推移。上古人民鳥獸雜處,巢窟之居,毛血之食,羽革之衣,聖人者作26,立君臣上下,興修禮樂制度,備物制用,通變宜民,遞相損益27,天下文明。虞夏殷周之世,稱極盛焉。同道衰,而至於秦,一革除先王之法,封建、井田、學校、典禮、文物掃地俱盡28,更立新制,卒漢唐之世,不能易也。唐末之亂以訖五季29,輾轉遷貿30,盡移其故,田賦、兵制、選舉、學術、俗化與西漢以來泮渙殊絕31。宋明以還,承而用之,而蒙古及聖清之有天下,混一華裔,方制數萬里,土宇昄章32,跨越百代。若今日,其尤世變之大且劇乎?天實開之,人之所不能違也。而當世學士大夫,或乃拘守舊故,猶尚鄙夷詆斥,羞稱其事,以為守正不撓。烏乎!司馬長卿有言;“鷦已翔於廖廓,而羅者猶視夫藪澤33。”豈非惑歟?夫以學士正人之不習乎此,於是當事乃一切以求能習知此者而任之,則其所得,乃皆庸猥污下賈豎輿隸之流34,稍能通彼語言與一二瑣事者也。如彼等者,烏足以任此?適足為遠人之所嗤而已矣。
邇者,一二遠識之士,稍知二者之弊,議欲得俊異志節之彥35,相與精求海國之要務,以籌備邊事。蓋強本折衝尊主庇民之計36,誠莫先乎此。而朝廷方簡重臣37,通使諸外國,使遐邇中外38,益通達無阻。於是黎君蓴齋,自州牧授三等參贊,從使英吉利。將行,問贈言於裕釗。夫覘國之道39,柔遠之方,必得其要,必得其情。得其要,得其情,而吾之所以應之者,乃知所設施。且即吾所為乘時順天40,承敝易變,使民不倦者,神而明之,利而用之,亦可以得其道矣。蓴齋之賢,其必能心喻乎此,以俟異時受國家之重,而副海內之望也。它日歸,吾將從而訊之。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黎蓴(chún)齋:黎庶昌(1837~1897年),字蓴齋,貴州遵義人,歷任駐英、法、德、日參贊,回國後官至川東兵備道。他是桐城派後期作家之一,著有《拙尊園叢稿》,編有《續古文辭類纂》。他出任駐英參戰在光緒二年(1876年)。
2.泰西:極西,指歐美西方各國。
3.洎(jì):到。
4.利瑪竇:義大利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明朝萬曆年(1582年)來中國,在廣東、北京等地傳教,為在華耶穌會教士首領。曾與中國一些士大夫有所交往,介紹過西方自然科學知識,譯著有《幾何原本》(與徐光啟合譯)、《天學實義》等。艾儒略:義大利傳教士,來過中國,在江蘇、山西、福建等地傳教,著有《幾何要法》、《職方外紀》等。
5.旌導:表彰使突出。
6.懷柔:用關懷籠絡使其柔順服從。綏服:安撫使其歸服。
7.遠撫長駕:對遙遠之地進行安撫以便遙控。
8.覃:延,伸延。遐裔:邊遠之地。以上數句將清政府對外妥協投降政策說成是“懷柔綏服”、“兼容並包”等,都是在曲意維護清政府的尊嚴。
9.輻湊:車輻集於車轂,比喻人或物向心。
10.堅仞:也寫作“堅忍”,指堅持不懈。
11.鐫鑿:刻鑿,引伸為深入探尋。
12.鋒起角出:指智力如刀鋒獸角那樣尖銳有力。
13.緯:行星的古稱。曜(yào):對日、月及太陽系五行星的總稱。
14.縋(zhuì):物繫於繩下墜,此處指深入。
15.造化:自然界。
16.申:表明,這裡有實施的意思。
17.確:堅固。
18.“發號”二句:指電報之迅捷。
19.六合:指天地上下及東西南北四方。四遠:四方極遠之地。
20.放:通“仿”。
21.俶(chù)詭:奇異。
22.剖泮(pàn):開闢形成。
23.紀:世代,這裡有時代發展之意。
24.構會:溝通交會,互相感應。古人認為自然與人能互相干預,災害、收成,禍福都是天人感應的結果。
25.“陰陽”句:古人認為自然界的現象都是由於陰、陽二氣流蕩搏擊形成的。
26.作:興起,出現。
27.遞相損益:意思是說,禮樂制度世代相承而根據需要常有增減。
28.封建:天子分封王侯進行統治的制度。典禮:禮儀。
29.五季:指唐後梁唐晉漢周五代。
30.遷貿:變遷。
31.泮(pàn)渙:消融散失。
32.土宇昄(bǎn)章:領土廣大而光明。昄:大。
33.司馬長卿:司馬遷。引文見《難蜀父老》。鷦(míng):傳說中的神鳥,此處泛指鳥類。淵藪(sǒu):魚類、獸鳥聚居之地。
34.賈豎:對商人的賤稱。輿隸:轎夫。
35.彥:有修養的士人。
36.折衝:抵禦敵人。
37.簡:同“柬”,選擇。
38.遐邇(xiá ěr):遠近。
39.覘(chān):察看。
40.所為:所謂。
白話譯文
西洋自古不與中國相通,到了明朝中期,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艾儒略等人開始用西洋技術遊歷中國內地。清朝開國,康熙皇帝讚揚西洋數學推算的細密,特為表彰突出它。於是西洋人來華的更多了,福建、廣東臨海的地方,進行貿易的船舶開始多起來。經過一百多年到了道光年間,海上疆防開始有武裝衝突之事。這之後國家對西洋人關懷籠絡使其安定服從,專門實行容納包容的辦法,遙相控制,威力感化達於遠方,因此那些異域西洋各國向我靠攏,互通貿易,締結盟約者達到五十餘國。西洋人原本擅長巧思,能堅持不懈,自締結條約以來,數十年之間,越發深入開拓鑽研,智慧型像刀鋒獸角那樣尖銳有力,日新月異變化無窮。他們創造的車船、槍炮火器及各種機器之精,研究而至窮極日月星辰、水火木金土石、聲光氣化的學問,真可謂上達九重天,下深九重地,他們好像剝筍剔肉一;單地研究自然界,真能震驚鬼神,他們申明法令警戒治安國防,堅如鋼鐵盤石,發號施令,有電報傳送,快速如神。再加上舟船火車的力量,可以窮達天地極遠,世界五大洲之地,無不洞透明了,都可以自由到達!。他們竟相師法效仿,精巧奇妙,越來越興旺發達,這是天地開闢以來未曾有過的。
我曾論述天地自然的變化,古今世代的遷移,自然與人互相感應溝通,陰陽二氣的摩擦碰撞。世事困窘到極處就要變革,變革就能通暢,而時世變遷於是便隨這窮通變化不斷前進。上古時代人民與鳥獸混雜同處,巢穴為居室,帶毛血的生肉為食物,羽毛獸皮為衣服。於是便有聖人出現,建立·了君臣上下的倫理關係,創立了禮樂制度,完備器物製造用具,窮通變革適宜民用,世代相承又不斷增刪,天下便走上了文明。虞夏商周的時代,上述種種堪稱是極盛。周朝的治國之道衰落了,到了秦朝,一一革除從前聖王的法規,分封諸侯制度,並田制度、學校、禮儀、文物破壞殆盡,變革創立了新制度,到漢唐之世,也不能改變。從唐朝末年的戰亂直到五代,不斷變遷,把秦漢以來的制度完全丟棄,田賦、軍隊、選用人才,學術、轉化風俗的制度,隨著兩漢以後的戰亂全都消融離散了。宋明以後,繼承前制而用之,元朝蒙古族以及聖明的清朝據有天下,華夏與邊遠民族混合為一,統治地方數萬里,領土廣大而光明,超過以往百代。到今天,豈不是世變尤其大而且劇烈嗎?客觀規律已實際開展,人們是沒辦法違背的。而現在的學問家士大夫;卻依舊拘泥陳舊的認識,還在喜歡鄙視詆毀排斥,羞於稱說變革之聲,以為自己是遵守正統不遺餘力。唉!司馬遷說過:“鳥兒已經飛上高空了,而捕鳥的人還把這裡當成鳥類聚集之地。”這豈不是糊塗嗎?因為有學問的正人君子不學習西洋,於是當權者便把一切都交給懂得西洋科技的人去辦理,那么所得到的人,便都是庸陋鄙下商販轎夫之流,稍稍懂得一些西洋語言與一二瑣屑小事的人。像這些人,哪裡能勝任學習西洋呢?正好讓西洋人嗤笑罷了。
近來,少數有遠見的人士,稍稍懂得守舊與用人兩方面的弊端,議論想得到俊拔有高尚志向節操的人,跟他們一起精心講求邊海國防大事,以便籌備守邊之事。自強禦敵尊奉朝廷庇護百姓的國家大計,真是沒有比這更需要優先考慮的了。朝廷正在選擇重要官員,與各國通使節,使遠近中外,更加通達無阻。因此黎君庶昌,從州官授予三等參贊,跟著出使英吉利。即將成行,向裕釗本人請求贈言。考察一個國家的辦法,懷柔遠方的方計,必須要抓住要領,必須要先得到實情。得到了要領實情,那么我方如何對待西洋,就知道怎樣處置了。並且就我所謂乘借時機順應自然,承接敗壞而變革,使人民不再疲憊,在神理上通曉明白西洋科技,在實際中利用西洋科技,也就可以得到他們的辦法了。以庶昌的賢能,一定能心理明白這些,以此等待它時接受國家重任,使得與國內對他的厚望相稱。等以後庶昌從國外歸來,我將要向他詢問。
創作背景
黎蓴齋即黎庶昌,與劉裕釗同列“曾門四弟子”之中。光緒二年(1876年),中國向各國派遣公使。黎庶昌被薦,先後隨郭嵩燾、曾紀澤、陳蘭彬等出使歐洲,開始其一生的外交活動。這篇散文就作於這個時期,是作者為黎庶昌寫的一篇贈序,作者也藉此闡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張。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張裕釗這篇贈序,堪稱是中興時期桐城古文的代表作品。
黎庶昌使英,這無疑是考察和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的一個極好機會。而作者寫這篇贈序,也正好藉此闡敘自己的政治主張。所以文章通篇便以“變”為中心,“窮則變,變則通,而世運乃以為推移。”而這又須落實到中國國情,以有益於國家的富強和發展,為了使文章的論述更具說服力,作者有意精心安排,以由遠及近的方法層層推進,展開議論。先說近代世變,中國與西方在科學技術方面的交往,著重寫中英鴉片戰爭以來帝國主義的入侵和清政府的妥協投降政策,但出於他所處的地位和對皇權的維護,對這一段喪權辱國的歷史文章,有意曲筆回護,說成是“懷柔綏服”、“遠撫長駕”。這種屈辱也使中國人看到了自己的落後,文章便進而極力稱賞西方科學技術的進步,“擅巧思,執堅仞”,“鐫鑿幽渺,智力鋒起角出,日新無窮”。這種進步廣泛涉及於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也影響及於全世界,西方如此,中國卻無動於衷。作者沒有因此而鄙薄本民族的文明與進步,文章便轉而追述古今之變,指出天地之造化、時勢之推移,都導源於一個“變”字,“窮則變,變則通”,發展到一定的極限就應有所變化,這是不可栘易的規律,自上古迄於當代,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都是如此。而今日,“尤其世變之大且劇”者。上述兩節分論西方、論中國前代諸朝,顯然部是鋪墊,目的在於為下文之敘當代保守作對比,為下文的進一步議論張本。這一番鋪墊後,文章一筆折轉,指出:“當時學士大夫,或乃拘守舊故,猶尚鄙夷詆斥,羞稱其事,以為守正不撓”。作者借用司馬相如的話作比喻,極形象地諷刺了這種固步自封,拘摯保守者,說他們頑固不化,就如神鳥已翱翔乾天空,而捕者卻仍守著地上魚獸匯集之地。這無疑是不利於國家的發展和進步的。與此同時,當局也曾物色了一些人與西方人交往,但又多是“庸猥”之流,適足為西方人所嗤笑。這兩者都是為下文寫贈言作伏筆,同時,也是黎庶昌這樣的“俊異志節之彥”的陪襯。文章至此,才轉入全文的重點,指出,據此二者之弊,當今求變的關鍵,便在於“精求海國之要務,以籌備邊事。”鞏固根本,抵禦外侮。尊主庇民之計,“誠莫先乎此”。故須挑選重臣,通使外國,而黎庶昌正當此任。顯然這正和上述兩大弊端相呼應。最後,作者臨別叮嚀,諄諄告誡:出外考察要得其“要”與“情”。“得其要,得其情”,我們的對應防守設施,才有所依據。而繼承舊業,承敝易變,也就可找到可靠途徑。然後歸到勉勵黎庶昌收束,文章顯得乾淨利落。
顯然,作行是在維護皇權、帝制的前提下,宋倡導學習西方的,這種態度完全合乎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政治主張。這自然暴露出桐城派保守的一面,但畢競又兆示了某種順應歷史潮流的傾向。而文章行文中的雄健剛勁以及布局上的苦心經營,又使它不失於靡弱。通觀全篇,層次井然,神氣流轉,洋洋灑灑,頗具氣勢,正體現著“中興”時期桐城派散文的基本面貌。
名家點評
原《鐵道兵》總編室主任田望生《百年老湯:桐城文章品味》:“通觀全文,情真意切,脈絡分明,較好地體現了作者為文強調‘意、辭、氣、法’的統一;析理細密,文辭簡練,得桐城諸子之長。”
作者簡介
張裕釗(1823~1894年),字廉卿,湖北武昌人,桐城派後期重要作家之一。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舉人,官至內閣中書,在南京、武昌、保定等地主持過書院。曾師事曾國藩,與黎庶昌、薛福成、吳汝綸並稱“曾門四弟子”。他有較強的愛國思想,希望在不觸動帝制的前提下改良政治,使國家富強起來。著有《張廉卿先生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