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民國《重修泰安縣誌》卷三《輿地誌勝概》載:“……汶陽城,縣南七十里許。”《泰山道里記》載:“汶水經汶陽城南。”汶陽城又名西城子,系對應東距3公里的“東城子”——文姜城而言。遺址大致為方形,文化堆積層高出地面0.5~1米,邊長200餘米,總面積約5000平方米。有漢代特徵的陶豆、罐片夾於土層中。城池周圍,破瓦殘磚甚多,陶豆柄每平方米中就有兩個。據文物專家分析,只有在城池中,遺物才會這么集中。
該遺址於1978年農民挖土時發現,挖出青銅器二件。一是銅簠:呈元寶型,上口直徑30厘米,簠底直徑15厘米。一是銅熨斗:頭呈圓形,直徑10厘米,高5厘米;熨斗底平,頭部及中間空芯,用於置放木炭;頭周邊梅花纏繞,形像逼真;把長20厘米,有一龍纏繞,龍尾貼在熨斗上,龍頭作把手。整個做工十分精細。
2003年,大汶河大堤加固工程中,在汶陽城遺址附近取土,下挖3米處又出土陶罐、陶豆等文物。
在送駕莊村委中心西北約500米處,汶陽城遺址西邊,有一片墓地,地勢北高南低,南靠大汶河,東西長30米,南北寬20米,占地600平方米。1981年村民搞農田基本建設時,挖出漢代石室墓1座。墓穴呈南北方向,南北長4.5米,寬3米,深1.3~1.4米。穴底鋪有石灰,墓室蓋石刻有幾何紋、葉子等圖案。出土隨葬物漢陶罐1件、漢五銖錢5枚,採集到漢代豆柄、陶土罐口沿等物,墓主身份無據確定。文物部門鑑定為漢代遺址。
1957年7月4日,泰安縣人民委員會公布第一批應保護文物古蹟,在送駕莊為兩處:其一為“文(汶)陽城,戰國時代遺址”,即現在的送駕莊遺址;其二為“堯王墓”,現已湮滅無考。1989年,郊區人民政府將送駕莊遺址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6月,郊區人民政府又將送駕莊遺址公布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