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送羽林陶將軍⑴
將軍出使擁樓船⑵,江上旌旗拂紫煙⑶。
萬里橫戈探虎穴⑷,三杯拔劍舞龍泉⑸。
莫道詞人無膽氣⑹,臨行將贈繞朝鞭⑺。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羽林:皇宮近衛軍名。唐有左右羽林軍,各置大將軍、將軍等。陶將軍:名不詳。
⑵將軍:即羽林陶將軍。樓船:一種有樓的戰艦。《通典》:樓船,船上建樓三重,列女牆戰格,樹幡幟,開弩窗矛穴,置拋車壘石鐵汁,狀如城壘。
⑶紫煙:紫色的煙霧。這裡似乎有“紫氣”之含義。紫氣,是一種祥瑞的光氣。
⑸龍泉:劍名,即龍淵寶劍。相傳春秋時楚王使風鬍子因吳王請歐治子干將二人作鐵劍,二人鑿茨山,泄其溪,取鐵英,作鐵劍三杖。一曰龍淵,二曰泰阿,三曰工布,謂龍淵劍,觀其狀如登高山臨深淵,故名。唐人避高祖李淵諱,以泉代淵作龍泉。
⑹詞人:詩人,李白自指。
⑺繞朝鞭:即“繞朝策”。策,馬鞭。繞朝,人名,戰國時秦大夫。晉國士會投奔秦國。晉人設計要秦王派士會出使晉國。繞朝識破晉國陰謀而秦不聽勸阻。當士會臨出發赴晉時,繞朝增選給士會一把鞭子,以表示不要晉國小視秦國無人。
白話譯文
將軍您將要代表朝廷出使敵方,您乘坐的樓船的旌旗就要飄拂在紫煙籠罩的江面上。
為您的長風萬里,深入虎穴幹上一杯,酒酣後拔出龍泉劍舞個天昏地暗,意氣昂揚。
不要以為我這個詩人沒有膽氣,臨行時我會送上一根馬鞭,像當年秦大夫繞朝那樣。
創作背景
此詩創作年代難以考證,陶將軍名號生平不詳,當為李白友人。從題意看,此詩是送羽林陶將軍出使之作;從詩意看,陶將軍出使之地是很危險的,此去能否如期平安歸來令人擔心。於是李白送別陶將軍時作此詩以贈。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送別詩照理應有依依惜別之情,但是李白這位充滿“膽氣”的詩人,一反送別詩常有的感傷情調,把這首詩寫得豪情四溢,壯懷激烈,確有令人拔劍起舞之勢。
首聯寫將軍出使時的壯觀場面和叱吒風雲的氣概。《唐書·百官志》:“左右羽林軍、大將軍各一人,正三品。將軍各三人,從三品。掌統北禁兵,督攝左右廂飛騎儀仗。”由此可知,陶將軍平時是身負保衛宮禁重任的,而今日令其出使,當是不尋常之舉。將軍出使,恰值“紫氣東來”,當是一好兆頭。因此,第二句詩不僅贊了“羽旌掃霓,旌旗拂天”的氣勢,而且有預祝其馬到成功之意。次聯是寫陶將軍之使命和錢別時的情景。出句有兩層含意:一是說此去遙遠,在萬里”之外;二是說此行並非如履平地,而是去探有艱險的“虎穴”。這裡引用“不入虎穴,不得虎子”之典故,還有勉勵陶將軍只有冒大風險,才能建樹大功之意。對句是寫陶將軍宴飲時慷慨激昂之狀。這一聯詩,不僅寫出了陶將軍的勇氣和豪情,而且對仗恰當而工穩。“萬里”對“三杯”,雖不算工嚴,但是由於二者把即將開始的萬里之跋涉與眼前三杯酒下肚後的豪宕相連線,讀來也覺十分穩當。“虎穴”與“龍泉”,則是“借對”,既工嚴又巧妙。至於“橫戈”與“拔劍”是工仗自不待說。
如果說前兩聯是寫陶將軍的話,那么最後一聯則主要是寫詩人自己的。面對著旌旗招展、樓船競駛的出征場面,詩人的心情也是十分激動的。“莫道詞人無膽氣”一句以反詰語出之,便充分地表達出詩人也心潮激盪,膽氣過人。眾所周知,李白“十五好劍術,遍乾諸侯”,“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自幼便具有遊俠的氣質。所以此刻出大言,並非一時之激動。倘若讓他同陶將軍一起出使或馳騁疆場,也很可能作出令人矚目的壯舉,可惜的是沒有這樣的機會罷了。詩的最後一句“臨行將贈繞朝鞭”便有此含意。此句典出《左傳·文公十三年》:春秋晉士會因事奔秦,為秦人所用。晉乃使魏壽余偽為魏叛以入秦,勸說士會歸晉。士會將行,秦大夫繞朝贈之以策,曰:“子無謂秦無人,吾謀適不用也。”後來詩文中常以繞朝鞭指朋友臨別贈言。但用在這裡主要是為了表達詩人自己的心態。秦大夫所說的“吾課適不用也”,非常切合李白當時的心情,並且從上下文的語氣上看,也與“莫道詞人無膽氣”相呼應。
這首詩通過描寫陶將軍出使時的雄社場面和詩人的臨別贈言,既贊領了陶將軍的英武精神,也表達了自己的報國心愿。此詩的主要特點是用典恰切,含蓄深婉。李白的詩大都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並善於塑造自我形象。他的詩時時表現出他那熾熱的感情、強烈的個性。這首詩雖然是送別之作,表面上主要也是寫陶將軍的,但是最終要表達的還是詩人自己的感情和願望。只不過表達的方式似乎與以往慣用的直抒胸臆手法不同,而是通過巧妙地運用歷史典故間接地表現自己的報國之宏願和懷才不遇之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