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送率府程錄事還鄉1
鄙夫行衰謝2,抱病昏忘集3。
常時往還人,記一不識十。
程侯晚相遇4,與語才傑立5。
熏然耳目開6,頗覺聰明入。
千載得鮑叔7,末契有所及8。
意鐘老柏青9,義動修蛇蟄10。
若人可數見,慰我垂白泣11。
告別無淹晷12,百憂復相襲。
內愧突不黔13,庶羞以賙給14。
素絲挈長魚15,碧酒隨玉粒16。
途窮見交態17,世梗悲路澀18。
東風吹春冰,泱莽后土濕19。
念君惜羽翮20,既飽更思戢21。
莫作翻雲鶻22,聞呼向禽急23。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錄事:錄事參軍的省稱,掌總錄眾官署文簿,舉彈善惡。《唐六典》卷二六:太子左右衛率府有錄事參軍一人。
- 鄙夫:杜甫自謙詞。《東都賦》:“鄙夫寡識。”行:行將。衰謝:猶衰退。
- 抱病昏忘集:《前漢·彭宣傳》:數伏疾病昏亂遺忘。《南史·劉顯傳》:沈約曰:“老夫昏忘,聊記數事,不可至十。”忘,原作“妄”,校云:“一作忘”。
- 程侯:指程錄事。
- 才傑立:才氣卓立。沈佺期詩:“彼美稱才傑。”《徐稚傳》:“角立傑出。”
- 熏然:和順貌。薰乃薰炙之意。耳目開:耳聰目明。《韓詩外傳》:齊桓公得管仲、隰朋,曰:“吾得二子也,吾目加明,吾耳加聰。”
- 鮑叔:鮑叔牙。此以鮑叔比程錄事。
- 末契:對人謙稱自己的情誼。陸機《嘆逝賦》:“托未契於後生。”
- 鐘:全唐詩校:“一作中。”
- 垂白:白髮下垂。《前漢·杜欽傳》:紀陽侯書,誠哀老姊垂白。註:自發下垂也。
- 告:全唐詩校:“一作生。”陸機詩序:“悼心告別。”淹晷:滯留時刻。晷,日影。
- 突不黔:指煙囪尚未燻黑,無烹煮以待客。語出《淮南子·修務》:“孔子無黔突,墨子無暖席。”
- 羞以:全唐詩校:“一作明似。”賙給:救濟。
- 素絲:漢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宛轉素絲繩。”
- 交態:友情的深淺程度。《翟方進傳》:“一貴一賤,乃見交態。”
- 世梗:世道梗阻。路澀:路難行。潘尼詩,“世故尚未夷,崤函方路澀。”
- 泱莽:昏暗不明貌。后土:即大地。古時稱地神或土神為后土。
- 君:指程錄事。
- 戢:收斂。
- 鶻:古書上說的一種鳥,猛禽。
- 聞呼向禽急:盧註:鶻聞人呼,則向禽而擊。
白話譯文
我行將衰老身體有病,頭腦又亂又健忘。
對於平常來往的人,十有八九已記不得。
程先生是我晚年相遇的人,交談中顯幣出卓立的オ氣。
精闢的言論使我耳目油然而開,覺得增加了許多聰明智慧。
您是千年之後再世的鮑叔牙,把寶貴的交誼及於我身。
我們的情意持久,如同那青青的老柏;我們的義氣厚重,可使蟄伏的長蛇驚動。
如果您經常能與我相見,足可寬慰我這白髮之人一顆痛苦的心。
想到分別就在眼前,各種憂愁一齊襲上心頭。
我感愧事務繁忙,來不及為您餞行,您卻拿來許多佳肴替我設宴。
用潔白的絲繩提來長魚,還帶來碧酒和晶瑩的白米。
途窮之際才能看清世態人情,世事梗塞啊感慨生路的艱難。
眼下東風吹化了早春的殘冰,江河寬廣大地濕潤。
感念您如此珍惜自己的羽翼,溫飽之後就要把它斂起。
不作那翻動雲煙的猛鶻,一聽到鳥鳴便急速地撲擊。
創作背景
此詩原註:程攜酒饌相就取別。黃鶴注謂乾元元年(758年),在諫省作,據詩云“內愧突不黔”,則非為拾遺時矣,當是天寶十五年(756年)春作。
作品鑑賞
此詩可分四段,前三段各八句,末四句為第四段。前八句言衰病遇程,精神頓豁。次八句敘交誼相投。下二,惜別之意。意鐘青柏,言交情長久。義動蟄蛇,言豪氣激發,此正可方鮑叔處。接著八句敘周恤之情。下二,臨別時景。最後四句則送別丁寧,囑其歸而斂才。這程錄事想是個聰明英俊、見義勇為的人,當此亂世,詩人勸他應知道收斂,不要像猛鶻那樣,一聽到有人呼喚便急忙像獵物出擊。這一席對程錄事的臨別贈言,也是詩人涉世多年的經驗之談。王嗣奭說:“起來寫出倚老賣老,情狀如畫,而轉到‘熏然耳目開’,妙有精緻。”這詩在藝術上也頗有特色。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唐代現實主義詩人。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