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梓州高參軍還京》是唐代詩人盧照鄰的作品。這是一首送別詩,是作者宦遊四川期間所作,詩中抒寫了送高參軍的離情別緒,流露了對友人路遠艱難的擔心和別後的思念之情。景淒詞切,情真而思深。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字詞注釋,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送梓州①高參軍②還京
京洛③風塵④遠,褒斜⑤煙露⑥深。
北游君似智⑦,南飛我異禽⑧。
別路琴聲斷,秋山猿鳥吟。
一乖青岩酌⑨,空佇白雲心⑩。
字詞注釋
①梓州,今四川三台。
②高參軍,生平不詳。參軍,謂參謀軍事。晉以後軍府和王國始置為官員,沿至隋唐,兼為郡官。
③京洛:洛陽的別稱。因東周、東漢均建都於此,故名。
④風塵:風與塵,喻旅途辛苦。
⑤褒斜:即褒斜道,古道路名。因取道褒水、斜水二河谷得名。通道山勢險峻,歷代鑿山架木,於絕壁修成棧道,舊時為川陝交通要道。
⑥煙露:一作“煙霧”。
⑦“北游”句:語本《莊子·知北游》:“知北游於玄水之上。”按“知”即智。
⑧“南飛”句:指由京來蜀。典出《莊子·逍遙遊》鯤鵬圖南。禽,指鵬。異禽,與鵬有異,謂無鵬之宏志。
⑨青岩酌:青山餞行。
⑩白雲心:謂思念之情。《穆天子傳》載西王母《白雲謠》:“白雲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來。”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送別詩,是作者宦遊四川期間所作,詩中抒寫了送高參軍的離情別緒,流露了對友人路遠艱難的擔心和別後的思念之情。景淒詞切,情真而思深。
作品鑑賞
提起“初唐四傑”,人們自然會想到杜甫對“王楊盧駱”的高度評價:“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會想起千古傳誦的名句:“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還會想到駱賓王7歲而吟《詠鵝》,楊炯9歲被奉為神童,王勃25歲即賦《滕王閣序》等逸事。但是,對於盧照鄰,知之者甚少。他的《長安古意》雖為佳作,但因其未能盡脫六朝藻繪余習,流傳也並不廣。其實,盧照鄰同樣才華過人,除擅長七言歌行外,其五言格律詩十分精緻,特別是登臨送別類的小詩,更是別具一格。
好友高參軍北還,可喜可賀,一路上,縱然山高路險,他也會覺得“驛路開花處處新”的。詩人覺得自己南滯在此,形單影隻,實在愚痴,即便有鴻鵠之志也是枉然。高參軍將從自己當年南遊蜀地的來路還京,真為他提心弔膽:這一路上,風塵滾滾,關山重重,那數不清的峭壁懸崖,急流險灘,不知他如何跋涉。詩人眼看好友離去,遠了,遠了,好友的車蓋早已在視線之外,他還在離別的高坡上掛肚牽腸:什麼時候該過三峽,什麼時候能越秦嶺,什麼時候才安抵京洛,“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渡愁攀援”的蜀道將如何穿越,“又聞子規啼夜月”的空山野嶺又怎樣入眠。恍惚間,琴聲似斷,昔日相與飲酒吟詩的高參軍已離他而去,難以再見;秋山俱寂,夜空“杜鵑啼血猿哀鳴”的悲聲格外刺耳,令人毛骨悚然。猛一驚,直面惜別時的童山青岩,不勝感慨:“志同道合的你我,千山萬水將隔不斷我們的情誼。《穆天子傳》載西王母《白雲謠》云:‘白雲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來。’我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
盧照鄰性格孤傲,卓爾不群,為時世所不容,卻為親友所欽佩。關鍵時刻,總有朋友使他擺脫困境。因此,詩人特別珍重這人世間難得的真情,每每分手之時,常常寫詩饋贈。由於悲苦,這類詩作往往景幽情苦,詞冷曲哀,淒切有餘而曠達不足,但其拳拳之心,眷眷之意卻表露無遺。
“士窮節乃見”,“患難見真情”,盧照鄰其人其節,其情其義,便是一例。
作者簡介
盧照鄰(約632—695),唐代詩人。字升之,自號幽憂子,漢族,幽州范陽(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他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以文詞齊名,世稱“王楊盧駱”,號為“初唐四傑”。盧照鄰工詩,尤其擅長七言歌行,對推動七古的發展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