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方太夫人西還》是清代詩人徐燦創作的一首送別詩。詩的第一聯敘述作者與方太夫人的情誼;第二聯寫聽聞送方太夫人被赦西還的感受;第三聯再次申述了與方太夫人之間友誼並道出友誼可能中斷的傷感;最後一聯是作者的推測,表達了作者羨慕方太夫人歸家而自己想歸不能歸的惆悵心情。這首詩詩文樸實,運用比興,委婉含蓄,抒情真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送方太夫人西還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徐燦
- 作品出處:《拙政園詩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送方太夫人1西還
舊遊京國2久相親,三載同淹3紫塞4塵。
玉佩忽攜春色至,蘭燈5重映歲華新。
多經坎坷增交誼,遂判雲龍6斷夙因7。
料得魚軒8回首處,沙場9猶有未歸人10。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方太夫人:方拱乾之妻。
- 京國:京師。
- 淹:留。
- 紫塞:泛指長城以外。
- 蘭燈:美麗的燈籠。
- 雲龍:龍回雲中,喻方太夫人一家得赦。
- 夙(sù)因:緣分。
- 魚軒(xuān):貴婦所乘的車,此指方太夫人。
- 沙場:這裡指東北流放之地。
- 未歸人:指作者。
白話譯文
當年我在京師遊玩時,就和方太夫人相互親近,後來又一同留在塞外三年。
攜帶玉佩的貴人忽然帶來了如春色般的訊息,美麗的燈籠重新映照出新的年華。
我與方太夫人歷經坎坷,增進了友誼,但由於方太夫人一家的得赦歸家,過去的緣分就此中斷了。
料想方太夫人登出離走,還會回頭凝望,記得邊城還有我這個未歸人。
創作背景
順治十六年(1659)初,方拱乾因丁酉科場案出關流放寧古塔,順治十八年(1661)十月遇赦回歸。康熙元年(1662)春,方拱乾及其夫人方氏行經瀋陽,並與陳之遴夫婦晤面時,徐燦賦《送方太夫人西還》詩以送其行。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詩的第一聯從二人間的交誼起筆,寫當年同住京華時,作者常常前去拜訪親近這位太夫人,而太夫人對她這個後生小輩,態度想必也是和藹異常的,否則必不能“久相親”,後來兩人又一同被貶謫到鐵嶺這個土地都非鄉國之色的遼遠邊地,有著同樣的心理創痛,有著共同的語言,兩人間的交誼也更為親近了,這一點,在下文“多經坎坷增交誼”中也有明白的說明。以上是對兩人過去情誼的總結,可說是一個追敘式的開頭。
詩的第二聯立即轉入現在感受的描寫。方太夫人話還,這才是對作者平居貶謫的心境觸動很大的事情。一個“忽”字,表明作者聽到這訊息時感覺突然並受到震撼。“佩”即“環佩”,“環”與“還”音同,賜環即是命其還之意。“春色至”、“歲華新”,真有改天換地、日月重輝的欣悅幸福之感,但那是別人家的春天、別人家的新年,作者自己,卻是一點兒希望也沒有的。在對比的情境中,真能使人看到她咽淚強歡的樣子。當然對“春色”、對“新年”,她心中也不是沒有一點兒企羨的影子。
從詩的氣脈上說,第三聯是對上兩聯的承接。第一句承第一聯,第二句承第二聯。因為經歷了共同的坎坷,心理上彼此也更為親近了,在這寂寞無春的關外,彼此已是可以深深互勉的人了,如今卻因方太夫人的西還,使一個如雲中騰龍令人企羨,一個如地上泥塵足以自卑,且兩人間的緣分,也將因著這天地雲泥的分別,斷了。自卑的眼睛會看大別人的好運,在往日,作者斷不會把自己與方太夫人的分別,看得如此不堪地大,如蓬門女子看馳過夢境的七彩香車一樣。
詩的最後一聯轉入了對未來的揣想,揣想之間注入了作者的惜別之情而且這種情感是從假想對方會思念自己的角度曲折道出的。在那車塵黯黯的漫漫歸途中,年邁的方太夫人雖思歸心切,總會有突然想起自己來,因而駐車回首的那一刻吧。“未歸人”的痛苦,以後將由自家獨嘗了。“猶有”一詞,顯示出天恩獨遺的畸零者的自嘆自怨、自傷自憐,也隱含著微弱的希望。
這首詩抒情樸素真切,毫無矯飾,把作者與方太夫人之間深厚的情誼和分手時依依不捨的感情寫得感人至深。作者所處的時代,封建專制統治嚴酷,文字獄盛行。徐燦又身為充軍犯官之妻,不能也不敢在詩中直接觸及與政治有關的話題。因此,在這首詩中對方太夫人遇赦之事,用玉佩忽攜春色、蘭燈重映歲華、雲龍的升天來喻示,不作明言。雖然詩貴比興,出於藝術手法的需要也是一個原因,但恐怕這是更重要的原因。而鬱積在她內心的痛苦和怨憤,也只能從“斷夙因”“未歸人”等詞中讓讀者去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