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劉校書從軍

《送劉校書從軍》是唐代詩人楊炯創作的一首送別詩。此詩共十二句六十字,讚揚了劉校書的英勇善戰,也表達了惜別之情。此詩為送別詩,其中末聯以水喻別,為人稱道。詩人通過對流水的描寫,體現了悠長的離愁別恨以及分路”及古老的主題“歧道”。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送劉校書從軍》
  • 創作年代:初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卷五十
  • 文學體裁:五言排律
  • 作者:楊炯
  • 題材:送別詩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作品格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送劉校書從軍》
【創作年代】初唐
【作者姓名】楊炯
【文學體裁】五言排律
【題材類別】送別詩
【作品出處】全唐詩》卷五十

作品原文

《送劉校書從軍》
(唐)楊炯
 天將下三宮,星門召五戎。
楊炯題跋像楊炯題跋像
坐謀資廟略,飛檄佇文雄。
赤土流星劍,烏號明月弓。
秋陰生蜀道,殺氣繞湟中。
風雨何年別,琴尊此日同。
離亭不可望,溝水自西東。

作品格律

這首五言排律首句入韻,其韻腳是:宮戎雄弓中同東,韻部為:上平一東(平水韻)。
天將下三宮,星門召五戎。
⊙●●○△,○○●●△。
坐謀資廟略,飛檄佇文雄。
○○○●●,○●●○△。
赤土流星劍,烏號明月弓。
●●○○●,○○⊙●△。
秋陰生蜀道,殺氣繞湟中。
○○○●●,○●●○△。
風雨何年別,琴尊此日同。
⊙●○○●,○○●●△。
離亭不可望,溝水自西東。
○○⊙●●,⊙●●○△。
(註:○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作品賞析

由於許多旅行者乘船旅行,因此水的各種隱喻很自然地成為送別詩的普遍結尾形式。這些隱喻用得十分成功,以致旅行者不論是否走水路,都會被用到。流水的無情東逝,象徵著短暫無常及可能再也見不到朋友的想法。流水永不停息,就像人們悠長的離愁別恨。由於離人可能沿流水的任何一端分別而去,於是流水又象徵“分路”及古老的主題“歧道”。

作者簡介

楊炯(650-約695)唐代詩人。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縣)人。十歲舉神童,待制弘文館。他於二十七歲應制舉及第,補校書郎。
公元681年(高宗永隆二年)充崇文館學士,遷太子詹事司直。恃才傲物,因譏刺朝士的矯飾作風而遭人忌恨,武后時遭讒被貶為梓州司法參軍。公元690年(天授元年)任教於洛陽宮中習藝館。公元692年(如意元年)秋後出為婺州盈川縣令,死於任所,故亦稱“楊盈川”。與王勃駱賓王盧照鄰齊名,世稱“王楊盧駱”,為“初唐四傑”。工詩,擅長五律,其邊塞詩較著名。有《盈川集》,存詩33首。
楊炯半身像楊炯半身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