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野人的足跡

追尋野人的足跡

這是一部中國民間環保“史記”,講述了作者的一些有“野性”生活的朋友所經歷的環保故事。

全書正文共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國環保的領軍人物;第二部分是中國西部江河的守護者;第三部分是和野生動物打交道的人;第四部分是他們關愛的是自然;第五部分為“我”的記者同行。

基本介紹

  • 書名:追尋野人的足跡--中國環保領跑者
  • 又名:追尋野人的足跡--中國環保領跑者
  • 作者:汪永晨
  • 頁數:350頁
  • 出版社:語文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08-01
  • 開本:16開
簡介,內容提要,作者簡介,目錄,導語,前言,後記,

簡介

書名:《追尋野人的足跡--中國環保領跑者》
作者:汪永晨
出版社:語文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08-01 第1版 2010-08-01 第1次印刷
開 本:16開
頁 數:350頁
類 別: 歷史.地理-> 歷史-> 傳記

內容提要

這是一部中國民間環保“史記”,講述了作者的一些有“野性”生活的朋友所經歷的環保故事。
全書正文共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國環保的領軍人物;第二部分是中國西部江河的守護者;第三部分是和野生動物打交道的人;第四部分是他們關愛的是自然;第五部分為“我”的記者同行。鑽漿妹汽

作者簡介

汪永晨,女,198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圖書館系 現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記者;民間環保組織“綠家園志願者”召集人。
從事新聞工作以來,跑遍中國各省及亞洲、非洲、歐洲、南美洲、北美洲十幾個國家。
製作的廣播特寫《一場特殊的音樂會》、《走向正在消失的冰川――寄自長江源的家書》、《百歲老人和她的渡口》三次獲亞洲太平洋廣播節目大獎;
1999年獲中國環境獎“地球獎”,隨後將所獲兩萬元人民幣獎金捐給中華環保基金鞏婆會,捉愚盼設立了“綠家園教育基金”。
2000年被國家環保總局評為“環境使者”。
1996年創辦了“綠家園志願者”民間環保群體。在中國開創了民間觀鳥、觀樹、領養樹等活動。並開始組織志願者到沙漠、黃河邊、長城腳下種樹,在長江邊保護瀕危動物白鰭豚、開闢了綠家園綠色耕種營地、綠色講座“周三課堂”和環境記者沙龍。目前參加綠家園志願者活動的有近5萬人次。
1996年開始發燒攝影,並用鏡頭記錄下了大自然的壯美及現狀。特別是1998年9月徒步走進長江源頭,近距離地接觸了母親河的發源地-姜古迪如冰川、江源的網狀水系和生活在江源的人家;1999年隨國際科學考察船在北極,拍攝到北極的白晝和蹲在冰蘑菇上的北極海象、游出北冰洋的北極熊;2002年8月,在南非參加世界可待續發展首腦大會期間,拍攝到了南非最具代表性的五種野生動物“犀、獅、象、水、豹”;2002年10月,在西藏阿里的羌塘自然保護區,更是把上萬隻藏野驢和上千隻藏羚羊奔跑時的氣勢,用鏡頭記錄了下來。

目錄

志願的快樂
快樂來自走進大自然
快樂來自於志同道合者的組合
快樂來自於自我價值的體現
環保領軍人物
為“表親”奔走——梁從誡
遙想當年,舟上有人難眠
拉鉤拉出來的民間環保組織
對“豪”字的解釋阿棗閥辨
不當綠色“救世主”
我眼中的廖曉義
發生在我倆之間的事
年度人物實錄
讓女兒休學的媽媽
她要舉起綠色的大旗
能說、能文、能行——唐錫陽
做事,做人,都較真
七十五歲這樣走過
大學生綠色營
錯!錯!錯
一段始於大自然的愛情
官司纏身——王燦發
200萬訴訟費
綠色中國年度人物
官司從爭奪媒體開始
法律為誰做主
追求把建議變成行動——呂植
“你的大熊貓在我那兒”
還野生動物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科學家要有勇氣和骨氣面對自己的良心
用自己的方式服務社會——梁曉燕
NGO如何始終保持自身目標的清晰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鄉村圖書館的首席推銷員
哀莫大於善心無法表達,哀莫大於能力無法施展
她一定是我一生都認的朋友
江河的守護者
長江源——楊欣
藏羚羊迎著列車
藏羚羊的經歷
一條江和一隻達汽個人獨走蒼茫
江源的民間保護站
楊欣的自述
富有的民間環保人——於曉剛
黃車已過
博士論文和戈德曼環保大獎
NGO應該參與到決策中去
我叫她運大姐——運建立
歲末年初漢江行
60歲的生日禮物
1+1>2
第一次經歷沒有黑夜的“一天”
牽掛南水北調
“綠院汗潤色漢江號”啟航
為五斗米折腰
他在乎尊嚴——馬軍
相同與不同
江河的尊嚴
法律的尊嚴
中國水污染地圖的尊嚴
公眾的尊嚴
和野生動物打交道的人
為猴子請命——奚志農
它是只瘋了的金絲猴
面對三堆藏羚羊的屍體
為了野生動物的家
蝗蟲亘古不變的“秘密”——走近解密蝗蟲的陳永林
螞蚱與蝗蟲
沒有護照的國際“遊客
蝗蟲亘古不變的“秘密”
蝗蟲與氣候變化
漫漫“駝生”——袁國映
野駱駝的母愛
野駱駝和家駝的區別
荒漠戈壁上的流浪漢
野駱駝的家園
救救野駱駝
黑頸鶴的守護神——孫德輝
“候鳥”的我歌我泣——周海翔
為黑臉琵鷺設的帳號
V字不僅匪凶兵僅代表著勝利
鏡頭下的陽光與罪惡
他們關愛的是自然
從未得過獎的環保官員——牟廣豐
給民間環保組織以合法身分
向影視明星們鞠躬
請留下最後的生態江河
環保最能體現“三個代表”
與詩為伴的環保官員
相信大自然永遠是正確的——沈孝輝
女兒眼睛裡的爸爸
長白山自然保護區“人禍”二十年祭
人參、神山與江河
生態文化與生態文明
尋找長白山神秘花園
“感謝”沙塵暴——劉書潤
生態學與人情味
遊牧文明過時了嗎?
地球是五顏六色的
我的記者同行
思考總理正在思考的問題——蘇京平
無顏面對完達山
來自360度全景的震撼
170盤錄音帶
不是我比別人更聰明,只因為我比別人離炮火更近
我,不能沉默——熊志宏
她筆下的中國環保歷程
一個生命決定了她的人生
促成開創杜邦環境新聞獎
同事眼裡的熊志宏
張可佳和她的綠島
我倆兒
媒體裡的NGO
綠島譯叢
追求獨家新聞
新聞維護公眾利益才有生命力——劉鑒強
三峽的疑問
虎跳峽的牽掛
沒有河流的故鄉——我與綠家園
媒體與環境保護
走進自然,認識自然和自然交朋友
從關注江河到推動公眾參與影響公共決策
後記——記錄“野人”的足跡

導語

他們都來自民間,都出於自願自發。他們有的與國際環保界的知名人士保持著密切的關係;有的在中國率先打起了保護被污染,與被傷害的群體的大旗;有的從教育入手,以學者的思維,志願者的胸懷把自己“流放”在大山中,感悟自然,感悟民情,讓環境教育植根於民間;有的從保護大熊貓開始,到用藏傳文化以神山聖湖的名義宣揚人與自然的關係;有的在青藏鐵路上為遷棲中的藏羚羊攔車,為退縮的冰川打樁標記,讓後人知道冰川曾經在哪裡;……本書為我們講述的就這些中國民間環保大使們的公益故事。

前言

對“野人”的評價
我認為:環境保護是一個社會公益性非常強的事業,它不屬於國務院的一個部門,像交通行業、鐵道行業、建築行業,它不是一個行業。它關係到所有人。因為所有人都要喘氣,都要喝水,都要睡覺,都要吃飯。喘氣能不能喘清潔的空氣,喝水能不能喝潔淨的水,吃飯能不能吃到潔淨的食品,睡覺能不能不被噪聲騷擾?它涉及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它是社會公益性最強的事業,光憑一個國家環保部,用政府的行政行為是解決不了中國的環境問題的。
我和永晨說:我們不能老憑一種樸素的感情,一種義憤,一種感情,做一個憤青。我們要站得住,從國家法律的角度,從環保科技,從公眾參與的角度,參與程度要縱深提高。
牟廣豐
(國家環保部環評司巡視員)

後記

記錄“野人”的足跡
在一本書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把它抄錄下來,因為這段話比我自己的語言更能說出我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公益行動者在我們身邊慢慢地多起來了。每一個這樣的人周圍,都有一個小小的磁場,無聲地吸引著那些心性相近、情懷相依、理念相似的“同道”們。他們是一道道精神的清流,緩緩然而韌性地滲進在犬儒和物慾的生存狀態中日益板結的心田。這些公益行動者與眾不同之處,也許我們可以找出很多,但有那么幾條,仿佛與生俱來,融匯在他們的血液之中。“相較其他人,他們確實更為留意自己的直覺,遵從自己內心的願望,並有極為進取的行動能力,去追求自己的抱負,哪怕,這個抱負不被天下人認同。”——一個考察過世界上幾十個國家的民間公益行動者的研究者告訴我,在他或深或淺地接觸過的這類人士中,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這點。
我認識的,並寫出來的這些有“野性”生活的朋友,絕對是一個個留意自己的直覺,遵從自己內心的願望,並有極為進取的行動能力,去追求自己的抱負,哪怕這個抱負不被天下人認同的人。我確信。
讓我把他們的故事寫出來的另一內心衝動是,他們所經歷的事加起來,我認為就是中國民間環保“史記”。說得不知天高地厚一點,我這輩子想寫兩部“史記”,一部是2006年到2016年這十年中國西部的江河“史記”;一部,就是中國環保的領軍人物。當然,我或許截取的只是片斷,不能和司馬迂的史記相提並論。但我認為,這些片斷的代表性應該讓今天的人知道,也應該留給後人。
梁從誡先生是創辦中國第一個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的領軍人物。從1994年到我寫完這部書稿,自然之友是中國最大的民間環保組織的地位沒有改變。
廖曉義和她的地球村,與國際環保界的知名人士保持著密切的關係。這一關係使她具有了引領中國民間和國際民間環保溝通與合作的可能。她提出的用中國傳統文化關愛自然,是我們中國特有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手段,對世界的影響在未來我想會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魅力。
唐錫陽和綠色大學生營的故事是一個古稀之年人的年輕,他和馬霞的故事則是他生命中的浪漫。二者的結合,讓他的人生像火焰,燃燒著自己,照耀在一條條坎坷的小路上。在他用筆書寫著小路的延伸時,還在招呼後來者跟上。
王燦發,2007年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環保英雄。是他在中國率先打起了保護被污染,與被傷害的群體的大旗。
梁曉燕從教育入手,以學者的思維,志願者的胸懷把自己“流放”在大山中,感悟自然,感悟民情,讓環境教育植根於民間。
呂植從保護大熊貓開始,到用藏傳文化以神山聖湖的名義宣揚人與自然的關係。她交的朋友中有她的學生,也有穿著袈裟的僧人。
於曉剛,冒著被有關部門盯著“黃車已過”的境遇,發誓要在中國經濟發展的大潮勢不可擋時,除了要推動環境影響評價的實施以外,還要建立社會影響評價。
沈孝輝帶著我們在長白山找他的神秘花園,講著什麼是風倒木時,我知道,帶著朋友們實現長白山大穿越和尋覓難得一見的長白山野生動物,揭露天池裡根本就沒有什麼水怪都是他未來的夢。我願為他夢想成真加油。
牟廣豐被朋友們稱為官員里的另類,8小時以內是環保官員,8小時以外是環保志願者,敢說此話的官員,別說在中國,在世界又能有多少?當今世界上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的環評,歸老牟他們辦公室管,他有多忙,有多難,我們一般人不知能不能想像得出來。
楊欣蹲在青藏鐵路上為遷棲中的藏羚羊攔車,為退縮的冰川打樁標記,讓後人知道冰川曾經在哪裡。奚志農的故事中,那隻為昆明世博會做出犧牲的小滇金絲猴,死得如此悽惋。平遙攝影展中他們野性中國展區的那片草地和他火暴的攝影培訓課。運大姐站在中國第一艘民間監測水質的船上那份神情若定。劉書潤,背著小挎包的樣子,在草原上,還被人當成壞人嗎?他那對沙塵暴特有的“感謝”,沙塵暴領情嗎?馬軍網上《中國水污染地圖》中的黑名單“黑”了多少人;袁國映看著小野駱駝怎么從媽媽的懷裡生出;周海翔為流淚的天鵝流淚;給蝗蟲立“立戶”的陳永林。那一個個故事打動我的,是他們伸向世界的手帶著溫度;是他們看待人生的眼睛會淌淚的;是他們的心,對貧窮、災難、不公平,對他人的痛苦和制度的不人道,有著天然的敏感;還著對自然的大愛。在當今普遍性麻木的日常生活中,在與他人無異的瑣碎人生中,他們,可以聽到潛藏在自己內心的無聲呼喚;而一旦聽到,“躍然而起”成了一種生命的選擇。和我一起聽著這些故事,記下這些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這些故事的我的同行們:蘇京平,他的“人生熱線”里,有我們一起隔著大山,隔著大海的對話和傾訴。我和張可佳的交情里,留下了我們一起為江河的不能自然流淌,為讓記者們的腦子裡多塞點生態常識,多了解自然已遭毀壞如何挽救,這個月的環境記者沙龍我們打什麼人,講什麼著的急。熊志宏,昨天拉著杜邦公司創辦了環境新聞獎,今天又在為這個百年老店在中囤發展中遇到的新問題能不能成為又一個警示世人的範例出著主意。劉鑒強為虎跳峽叫得急,驚動了國家領導,這份驚動能波及到,或者說能影響到決策者們修改他們手中的開發計畫和發展勢頭嗎?在中國特定的時期,特定的環境下,感受著_樁樁、一件件發生在我們這代人身邊的事兒,在這些事兒中,交織著人與自然,人與人。政府與民間的關係。即使不誇海口,我寫的這本書就是一部中國民間環保史。但我在寫的過程中,的確是時時刻刻在告訴自己,應該本著修史的態度記下發生在70世紀末、21世紀初,中國民間環保中的這些普通人做出的與他們的命運連在了一起的不普通的事。
讓女兒休學的媽媽
她要舉起綠色的大旗
能說、能文、能行——唐錫陽
做事,做人,都較真
七十五歲這樣走過
大學生綠色營
錯!錯!錯
一段始於大自然的愛情
官司纏身——王燦發
200萬訴訟費
綠色中國年度人物
官司從爭奪媒體開始
法律為誰做主
追求把建議變成行動——呂植
“你的大熊貓在我那兒”
還野生動物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科學家要有勇氣和骨氣面對自己的良心
用自己的方式服務社會——梁曉燕
NGO如何始終保持自身目標的清晰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鄉村圖書館的首席推銷員
哀莫大於善心無法表達,哀莫大於能力無法施展
她一定是我一生都認的朋友
江河的守護者
長江源——楊欣
藏羚羊迎著列車
藏羚羊的經歷
一條江和一個人獨走蒼茫
江源的民間保護站
楊欣的自述
富有的民間環保人——於曉剛
黃車已過
博士論文和戈德曼環保大獎
NGO應該參與到決策中去
我叫她運大姐——運建立
歲末年初漢江行
60歲的生日禮物
1+1>2
第一次經歷沒有黑夜的“一天”
牽掛南水北調
“綠色漢江號”啟航
為五斗米折腰
他在乎尊嚴——馬軍
相同與不同
江河的尊嚴
法律的尊嚴
中國水污染地圖的尊嚴
公眾的尊嚴
和野生動物打交道的人
為猴子請命——奚志農
它是只瘋了的金絲猴
面對三堆藏羚羊的屍體
為了野生動物的家
蝗蟲亘古不變的“秘密”——走近解密蝗蟲的陳永林
螞蚱與蝗蟲
沒有護照的國際“遊客
蝗蟲亘古不變的“秘密”
蝗蟲與氣候變化
漫漫“駝生”——袁國映
野駱駝的母愛
野駱駝和家駝的區別
荒漠戈壁上的流浪漢
野駱駝的家園
救救野駱駝
黑頸鶴的守護神——孫德輝
“候鳥”的我歌我泣——周海翔
為黑臉琵鷺設的帳號
V字不僅僅代表著勝利
鏡頭下的陽光與罪惡
他們關愛的是自然
從未得過獎的環保官員——牟廣豐
給民間環保組織以合法身分
向影視明星們鞠躬
請留下最後的生態江河
環保最能體現“三個代表”
與詩為伴的環保官員
相信大自然永遠是正確的——沈孝輝
女兒眼睛裡的爸爸
長白山自然保護區“人禍”二十年祭
人參、神山與江河
生態文化與生態文明
尋找長白山神秘花園
“感謝”沙塵暴——劉書潤
生態學與人情味
遊牧文明過時了嗎?
地球是五顏六色的
我的記者同行
思考總理正在思考的問題——蘇京平
無顏面對完達山
來自360度全景的震撼
170盤錄音帶
不是我比別人更聰明,只因為我比別人離炮火更近
我,不能沉默——熊志宏
她筆下的中國環保歷程
一個生命決定了她的人生
促成開創杜邦環境新聞獎
同事眼裡的熊志宏
張可佳和她的綠島
我倆兒
媒體裡的NGO
綠島譯叢
追求獨家新聞
新聞維護公眾利益才有生命力——劉鑒強
三峽的疑問
虎跳峽的牽掛
沒有河流的故鄉——我與綠家園
媒體與環境保護
走進自然,認識自然和自然交朋友
從關注江河到推動公眾參與影響公共決策
後記——記錄“野人”的足跡

導語

他們都來自民間,都出於自願自發。他們有的與國際環保界的知名人士保持著密切的關係;有的在中國率先打起了保護被污染,與被傷害的群體的大旗;有的從教育入手,以學者的思維,志願者的胸懷把自己“流放”在大山中,感悟自然,感悟民情,讓環境教育植根於民間;有的從保護大熊貓開始,到用藏傳文化以神山聖湖的名義宣揚人與自然的關係;有的在青藏鐵路上為遷棲中的藏羚羊攔車,為退縮的冰川打樁標記,讓後人知道冰川曾經在哪裡;……本書為我們講述的就這些中國民間環保大使們的公益故事。

前言

對“野人”的評價
我認為:環境保護是一個社會公益性非常強的事業,它不屬於國務院的一個部門,像交通行業、鐵道行業、建築行業,它不是一個行業。它關係到所有人。因為所有人都要喘氣,都要喝水,都要睡覺,都要吃飯。喘氣能不能喘清潔的空氣,喝水能不能喝潔淨的水,吃飯能不能吃到潔淨的食品,睡覺能不能不被噪聲騷擾?它涉及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它是社會公益性最強的事業,光憑一個國家環保部,用政府的行政行為是解決不了中國的環境問題的。
我和永晨說:我們不能老憑一種樸素的感情,一種義憤,一種感情,做一個憤青。我們要站得住,從國家法律的角度,從環保科技,從公眾參與的角度,參與程度要縱深提高。
牟廣豐
(國家環保部環評司巡視員)

後記

記錄“野人”的足跡
在一本書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把它抄錄下來,因為這段話比我自己的語言更能說出我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公益行動者在我們身邊慢慢地多起來了。每一個這樣的人周圍,都有一個小小的磁場,無聲地吸引著那些心性相近、情懷相依、理念相似的“同道”們。他們是一道道精神的清流,緩緩然而韌性地滲進在犬儒和物慾的生存狀態中日益板結的心田。這些公益行動者與眾不同之處,也許我們可以找出很多,但有那么幾條,仿佛與生俱來,融匯在他們的血液之中。“相較其他人,他們確實更為留意自己的直覺,遵從自己內心的願望,並有極為進取的行動能力,去追求自己的抱負,哪怕,這個抱負不被天下人認同。”——一個考察過世界上幾十個國家的民間公益行動者的研究者告訴我,在他或深或淺地接觸過的這類人士中,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這點。
我認識的,並寫出來的這些有“野性”生活的朋友,絕對是一個個留意自己的直覺,遵從自己內心的願望,並有極為進取的行動能力,去追求自己的抱負,哪怕這個抱負不被天下人認同的人。我確信。
讓我把他們的故事寫出來的另一內心衝動是,他們所經歷的事加起來,我認為就是中國民間環保“史記”。說得不知天高地厚一點,我這輩子想寫兩部“史記”,一部是2006年到2016年這十年中國西部的江河“史記”;一部,就是中國環保的領軍人物。當然,我或許截取的只是片斷,不能和司馬迂的史記相提並論。但我認為,這些片斷的代表性應該讓今天的人知道,也應該留給後人。
梁從誡先生是創辦中國第一個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的領軍人物。從1994年到我寫完這部書稿,自然之友是中國最大的民間環保組織的地位沒有改變。
廖曉義和她的地球村,與國際環保界的知名人士保持著密切的關係。這一關係使她具有了引領中國民間和國際民間環保溝通與合作的可能。她提出的用中國傳統文化關愛自然,是我們中國特有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手段,對世界的影響在未來我想會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魅力。
唐錫陽和綠色大學生營的故事是一個古稀之年人的年輕,他和馬霞的故事則是他生命中的浪漫。二者的結合,讓他的人生像火焰,燃燒著自己,照耀在一條條坎坷的小路上。在他用筆書寫著小路的延伸時,還在招呼後來者跟上。
王燦發,2007年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環保英雄。是他在中國率先打起了保護被污染,與被傷害的群體的大旗。
梁曉燕從教育入手,以學者的思維,志願者的胸懷把自己“流放”在大山中,感悟自然,感悟民情,讓環境教育植根於民間。
呂植從保護大熊貓開始,到用藏傳文化以神山聖湖的名義宣揚人與自然的關係。她交的朋友中有她的學生,也有穿著袈裟的僧人。
於曉剛,冒著被有關部門盯著“黃車已過”的境遇,發誓要在中國經濟發展的大潮勢不可擋時,除了要推動環境影響評價的實施以外,還要建立社會影響評價。
沈孝輝帶著我們在長白山找他的神秘花園,講著什麼是風倒木時,我知道,帶著朋友們實現長白山大穿越和尋覓難得一見的長白山野生動物,揭露天池裡根本就沒有什麼水怪都是他未來的夢。我願為他夢想成真加油。
牟廣豐被朋友們稱為官員里的另類,8小時以內是環保官員,8小時以外是環保志願者,敢說此話的官員,別說在中國,在世界又能有多少?當今世界上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的環評,歸老牟他們辦公室管,他有多忙,有多難,我們一般人不知能不能想像得出來。
楊欣蹲在青藏鐵路上為遷棲中的藏羚羊攔車,為退縮的冰川打樁標記,讓後人知道冰川曾經在哪裡。奚志農的故事中,那隻為昆明世博會做出犧牲的小滇金絲猴,死得如此悽惋。平遙攝影展中他們野性中國展區的那片草地和他火暴的攝影培訓課。運大姐站在中國第一艘民間監測水質的船上那份神情若定。劉書潤,背著小挎包的樣子,在草原上,還被人當成壞人嗎?他那對沙塵暴特有的“感謝”,沙塵暴領情嗎?馬軍網上《中國水污染地圖》中的黑名單“黑”了多少人;袁國映看著小野駱駝怎么從媽媽的懷裡生出;周海翔為流淚的天鵝流淚;給蝗蟲立“立戶”的陳永林。那一個個故事打動我的,是他們伸向世界的手帶著溫度;是他們看待人生的眼睛會淌淚的;是他們的心,對貧窮、災難、不公平,對他人的痛苦和制度的不人道,有著天然的敏感;還著對自然的大愛。在當今普遍性麻木的日常生活中,在與他人無異的瑣碎人生中,他們,可以聽到潛藏在自己內心的無聲呼喚;而一旦聽到,“躍然而起”成了一種生命的選擇。和我一起聽著這些故事,記下這些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這些故事的我的同行們:蘇京平,他的“人生熱線”里,有我們一起隔著大山,隔著大海的對話和傾訴。我和張可佳的交情里,留下了我們一起為江河的不能自然流淌,為讓記者們的腦子裡多塞點生態常識,多了解自然已遭毀壞如何挽救,這個月的環境記者沙龍我們打什麼人,講什麼著的急。熊志宏,昨天拉著杜邦公司創辦了環境新聞獎,今天又在為這個百年老店在中囤發展中遇到的新問題能不能成為又一個警示世人的範例出著主意。劉鑒強為虎跳峽叫得急,驚動了國家領導,這份驚動能波及到,或者說能影響到決策者們修改他們手中的開發計畫和發展勢頭嗎?在中國特定的時期,特定的環境下,感受著_樁樁、一件件發生在我們這代人身邊的事兒,在這些事兒中,交織著人與自然,人與人。政府與民間的關係。即使不誇海口,我寫的這本書就是一部中國民間環保史。但我在寫的過程中,的確是時時刻刻在告訴自己,應該本著修史的態度記下發生在70世紀末、21世紀初,中國民間環保中的這些普通人做出的與他們的命運連在了一起的不普通的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