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鳳仙是“名妓”嗎?蔡鍔與小鳳仙“相戀”嗎?小鳳仙“主動助蔡”出京了嗎?蔡鍔京津脫險的真相是什麼?蔡鍔參加過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嗎?他支持過孫中山為反對袁世凱專制獨裁而發動的“二次革命”嗎?誰是1915年雲南反袁護國起義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新疆是怎樣歸順南京國民政府的?張宗昌、禇玉璞直魯聯軍的最後命運是什麼?蔣介石、張學良1928年為何雙雙選擇和平統一方針?張學良既然選擇和平統一,又為何不顧蔣介石的迫切願望,一再拖延易幟的時間?他在爭奪什麼?有什麼鮮為人知的隱情?蔣介石為什麼能取得1929年討桂戰爭的勝利?國民黨“剿共”軍在哪些方面不如共產黨和紅軍?如何分辨歷史當事人記述中的歷史“虛假”與“真實”?日偽統治下的華北農村經濟何以會破產?是誰造成的?怎樣造成的?本書依據史實,認真回答了很多諸如此類的問題。
基本介紹
- 書名:追尋真實的民國
- 出版社:九洲出版社
- 頁數:254頁
- 開本:16
- 品牌:天下書盟
- 作者:曾業英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0821189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匡正訛傳多年的民國故事
揭示改變命運的關鍵細節
有幾份材料說幾份話,材料本身就可靠嗎?
小到小鳳仙的風流逸事,大到張學良的東北易幟
權威專家披露鮮為人知的歷史真相
揭示改變命運的關鍵細節
有幾份材料說幾份話,材料本身就可靠嗎?
小到小鳳仙的風流逸事,大到張學良的東北易幟
權威專家披露鮮為人知的歷史真相
作者簡介
曾業英,1940年9月生,江西於都人。1963年7月畢業於武漢大學歷史系,9月進入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1994—2005年任《近代史研究》雜誌主編。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華民國史。合著有《中華民國史》第二卷(1912—1916年)、《中華民國史》第七卷(1928—1932年)。獨著有《古調新彈——民國史事及其他》,主編有《蔡鍔集》、《尹昌衡集》(合編)、《護國運動資料選編》(合編)等。
媒體推薦
新浪讀書、搜狐讀書、騰訊讀書志聯合力薦。
圖書目錄
蔡鍔與小鳳仙究竟是什麼關係?
蔡鍔參加的是同盟會嗎?
蔡鍔支持過“二次革命”嗎?
到底是誰發動和領導了雲南護國起義?
陸榮廷何以遲遲未回響雲南護國起義?
新疆是怎樣歸順南京國民政府的?
張宗昌、褚玉璞直魯聯軍的最後命運
張學良何以多次推遲東北易幟
蔣介石何以能取得1929年討桂戰爭的勝利
如何辨別歷史當事人記述的真偽?
日偽統治下的華北農村經濟究竟怎樣?
蔡鍔參加的是同盟會嗎?
蔡鍔支持過“二次革命”嗎?
到底是誰發動和領導了雲南護國起義?
陸榮廷何以遲遲未回響雲南護國起義?
新疆是怎樣歸順南京國民政府的?
張宗昌、褚玉璞直魯聯軍的最後命運
張學良何以多次推遲東北易幟
蔣介石何以能取得1929年討桂戰爭的勝利
如何辨別歷史當事人記述的真偽?
日偽統治下的華北農村經濟究竟怎樣?
序言
本書所選11篇文章,是我在學習和研究民國史的過程中寫下的一些心得,大多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專業刊物,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組織編寫的《中華民國史》一書中發表過。它們的共同特點,或許可以概括為兩個字:求真。換句話說就是追尋真實的歷史。不管它們今後能在多大程度上經得起歷史的檢驗,但可自我告慰的是我勉力而為了。因為所涉皆為民國時期的史事,所以將這本小書命名為《追尋真實的民國》。
研究歷史,首要的任務是求真,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對待一切歷史問題。用恩格斯的話說就是“把歷史的內容還給歷史”(《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12月第1版,第650頁)。這是當下歷史研究者的共識,可以說已聽不到什麼人有異議了。但是,要真正做到這一點並不那么容易。就個人的體驗,似乎只有完整地走好以下研究過程的每一步才有可能。
首先,在入手研究某一歷史問題之前,除了必要的理清前人的成果,掌握相關信息之外,必須樹立一切從歷史實際出發的思想。“清空”思想中一切先入為主的關於這一歷史問題的觀念,不僅要拋開前人在一定意識形態影響下形成的觀念,還要拋開今天有些人在某種所謂“現實需要”的影響下不顧歷史條件和事實所形成的觀念,更不能預設某種想當然的觀念,以保持大腦的“一片空白”.為“還原”歷史創造良好的思想環境。因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毛澤東選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4月第1版,第791頁),真實的歷史結論只能產生於調查研究之後。先入為主的觀念,或想當然的預設,明顯違背了事物認識的一般規律。經過獨立研究,凡是符合歷史實際的,無論是前人還是今人的成果,均可也應全盤接受,否則,便只能棄而舍之,服從真理了。
其次,要充分占有史料,而且是原始史料,不是他人解讀過的飽含其價值取向的二手史料。何謂“充分占有”?一是要有一定的數量,形成證據群和證據鏈,不能僅僅依靠一兩件支離破碎的孤證。二是要有一定的門類,盡其所能,收集各種不同類型的史料,如原始檔案、當事人日記、來往函電、同時代的報刊輿論、社會傳聞、音像錄存、個人回憶、調查材料、有關文獻和實物,等等,形成綜合證據。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還要正反兼收,不能只蒐集與自己認識一致或所謂“正面”的史料,而忽略甚至拒不蒐集認識完全相反或所謂“反面”的史料。三是不僅要占有所研究的歷史問題自身的史料,還要進一步擴大蒐集範圍,占有與其關係密切的上下、前後、左右所有有關問題的史料,以便追尋它們與所研究的歷史問題之間的聯繫和發展變化規律。
第三,更要認真考辨史料,絕不可認為只要事事有出處,並非自己杜撰就行。要從大量記載中,整理出準確、可靠的史料,而且要忠實使用這些史料,不能斷章取義。因為各種公私記載,不論出自何人之手,從來“都有它的立場。既有階級偏見之不同,當權在野之不同,派別門戶之不同,還有事實根據之不同,因而有關同一事件或同一人物的記載各不相同。”(《黎澍自選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第145頁)甚至同一個人不同時期對同一事件的記載,也往往互相歧異,彼此對立。這就意味著這些公私記載,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有的是半真半假的。不是有人一味強調檔案的可信性嗎?可是今天某些官員的檔案,卻“年齡愈改愈小,學歷愈改愈高”,這樣的檔案能信嗎?不是說個人日記是寫給自己看的,不會造假嗎?可是誰能保證他記日記不是有選擇性的?不會有意迴避更重要、更惡劣的事和思想呢?這就有了一個何者為真、何者為假、真之所以為真、假之所以為假的史料辨析問題。不解決好這個問題,追尋真實的歷史,就只能是一句空話。
最後,在分析和歸納研究的最終結果時,要特別把握兩個基本原則,一是不能脫離具體的歷史環境,以今天的價值取向衡量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因為任何一件事都只能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發生,此條件下出現的事絕不可能同樣出現於另一條件之下,歷史是不會重複的;任何一個人都只能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活動,此條件下能做的事,另一條件下必定不能做,此條件下能成功的事,另一條件下必定不能成功。二是必須以全面的眼光看問題,用列寧的話說就是“從事實的全部總和、從事實的聯繫去掌握事實”。(《列寧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12月第1版,第279頁)個人理解,這“總和”和“聯繫”應包括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不能以偏概全,攻其一點,不計其餘,也不能只看一時一事,要看他一生的全部實踐,究竟有多少是經得起時間和實踐檢驗的,有多少是有益於社會進步和符合多數人需要的,有多少是有利於國家和民族大局的,是30%kE是90%,如果是後者就值得肯定,不必糾纏一時一事的是非得失。超越了這兩個基本原則,就難說是歷史真實了。
作為一次追尋歷史真實的研究過程可說是到此結束了,但對歷史自身的研究卻不可能就此止步。因為歷史真實是客觀的,既不容許有意識形態的曲解,也不容許有片面性或其他不實之詞,更不是自以為真實就可獲得公認的。由於這種客觀的公認的認識,也可能仍然難免如恩格斯所說,“由於歷史材料不足,甚至永遠是有缺陷的、不完善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6月第1版,第206頁),而且即使客觀的公認的認識也包含著相對性,需要不斷充實和發展,加以每個時代都要求了解前天和昨天,以加深對今天的理解,而歷史研究又是學術問題,更應允許人們提出異議,參加討論,只有永遠經得起異議,才可能是真正的歷史真實。因此,人們對歷史的研究一定是永無止境的,不可能一勞永逸。就此而言,本書也只能是永無止境的研究航程中一個小小的驛站,缺陷和不完善在所難免,衷心歡迎各位專家、讀者批評指正。
編入本書各文,大多照錄原文,僅有兩篇略有增補,但各篇的標題幾乎都有改動。為方便讀者查閱,原標題以注釋形式附於頁側,原載刊名及時間注於文末。各文方括弧內的文字為改正錯訛引文的文字。這次結集出版得到九州出版社的幫助,謹此致謝。
2013年2月於王府井大街東廠胡同一號
研究歷史,首要的任務是求真,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對待一切歷史問題。用恩格斯的話說就是“把歷史的內容還給歷史”(《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12月第1版,第650頁)。這是當下歷史研究者的共識,可以說已聽不到什麼人有異議了。但是,要真正做到這一點並不那么容易。就個人的體驗,似乎只有完整地走好以下研究過程的每一步才有可能。
首先,在入手研究某一歷史問題之前,除了必要的理清前人的成果,掌握相關信息之外,必須樹立一切從歷史實際出發的思想。“清空”思想中一切先入為主的關於這一歷史問題的觀念,不僅要拋開前人在一定意識形態影響下形成的觀念,還要拋開今天有些人在某種所謂“現實需要”的影響下不顧歷史條件和事實所形成的觀念,更不能預設某種想當然的觀念,以保持大腦的“一片空白”.為“還原”歷史創造良好的思想環境。因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毛澤東選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4月第1版,第791頁),真實的歷史結論只能產生於調查研究之後。先入為主的觀念,或想當然的預設,明顯違背了事物認識的一般規律。經過獨立研究,凡是符合歷史實際的,無論是前人還是今人的成果,均可也應全盤接受,否則,便只能棄而舍之,服從真理了。
其次,要充分占有史料,而且是原始史料,不是他人解讀過的飽含其價值取向的二手史料。何謂“充分占有”?一是要有一定的數量,形成證據群和證據鏈,不能僅僅依靠一兩件支離破碎的孤證。二是要有一定的門類,盡其所能,收集各種不同類型的史料,如原始檔案、當事人日記、來往函電、同時代的報刊輿論、社會傳聞、音像錄存、個人回憶、調查材料、有關文獻和實物,等等,形成綜合證據。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還要正反兼收,不能只蒐集與自己認識一致或所謂“正面”的史料,而忽略甚至拒不蒐集認識完全相反或所謂“反面”的史料。三是不僅要占有所研究的歷史問題自身的史料,還要進一步擴大蒐集範圍,占有與其關係密切的上下、前後、左右所有有關問題的史料,以便追尋它們與所研究的歷史問題之間的聯繫和發展變化規律。
第三,更要認真考辨史料,絕不可認為只要事事有出處,並非自己杜撰就行。要從大量記載中,整理出準確、可靠的史料,而且要忠實使用這些史料,不能斷章取義。因為各種公私記載,不論出自何人之手,從來“都有它的立場。既有階級偏見之不同,當權在野之不同,派別門戶之不同,還有事實根據之不同,因而有關同一事件或同一人物的記載各不相同。”(《黎澍自選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第145頁)甚至同一個人不同時期對同一事件的記載,也往往互相歧異,彼此對立。這就意味著這些公私記載,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有的是半真半假的。不是有人一味強調檔案的可信性嗎?可是今天某些官員的檔案,卻“年齡愈改愈小,學歷愈改愈高”,這樣的檔案能信嗎?不是說個人日記是寫給自己看的,不會造假嗎?可是誰能保證他記日記不是有選擇性的?不會有意迴避更重要、更惡劣的事和思想呢?這就有了一個何者為真、何者為假、真之所以為真、假之所以為假的史料辨析問題。不解決好這個問題,追尋真實的歷史,就只能是一句空話。
最後,在分析和歸納研究的最終結果時,要特別把握兩個基本原則,一是不能脫離具體的歷史環境,以今天的價值取向衡量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因為任何一件事都只能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發生,此條件下出現的事絕不可能同樣出現於另一條件之下,歷史是不會重複的;任何一個人都只能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活動,此條件下能做的事,另一條件下必定不能做,此條件下能成功的事,另一條件下必定不能成功。二是必須以全面的眼光看問題,用列寧的話說就是“從事實的全部總和、從事實的聯繫去掌握事實”。(《列寧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12月第1版,第279頁)個人理解,這“總和”和“聯繫”應包括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不能以偏概全,攻其一點,不計其餘,也不能只看一時一事,要看他一生的全部實踐,究竟有多少是經得起時間和實踐檢驗的,有多少是有益於社會進步和符合多數人需要的,有多少是有利於國家和民族大局的,是30%kE是90%,如果是後者就值得肯定,不必糾纏一時一事的是非得失。超越了這兩個基本原則,就難說是歷史真實了。
作為一次追尋歷史真實的研究過程可說是到此結束了,但對歷史自身的研究卻不可能就此止步。因為歷史真實是客觀的,既不容許有意識形態的曲解,也不容許有片面性或其他不實之詞,更不是自以為真實就可獲得公認的。由於這種客觀的公認的認識,也可能仍然難免如恩格斯所說,“由於歷史材料不足,甚至永遠是有缺陷的、不完善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6月第1版,第206頁),而且即使客觀的公認的認識也包含著相對性,需要不斷充實和發展,加以每個時代都要求了解前天和昨天,以加深對今天的理解,而歷史研究又是學術問題,更應允許人們提出異議,參加討論,只有永遠經得起異議,才可能是真正的歷史真實。因此,人們對歷史的研究一定是永無止境的,不可能一勞永逸。就此而言,本書也只能是永無止境的研究航程中一個小小的驛站,缺陷和不完善在所難免,衷心歡迎各位專家、讀者批評指正。
編入本書各文,大多照錄原文,僅有兩篇略有增補,但各篇的標題幾乎都有改動。為方便讀者查閱,原標題以注釋形式附於頁側,原載刊名及時間注於文末。各文方括弧內的文字為改正錯訛引文的文字。這次結集出版得到九州出版社的幫助,謹此致謝。
2013年2月於王府井大街東廠胡同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