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惑龍屬

迷惑龍屬(Apatosaurus), 蜥腳形亞目梁龍科。迷惑龍屬內有2個種,它們分別是:模式種埃阿斯迷惑龍(A. ajax)、路氏迷惑龍(A. louisae)。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迷惑龍屬
  • 拉丁學名:Apatosauru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爬行綱
  • 亞綱:雙孔亞綱
  • :蜥腳形亞目
  • 梁龍科
  • :迷惑龍屬
命名過程,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種群分布,繁殖方式,

命名過程

1877年,古生物學家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根據發現的部分化石建立了迷惑龍屬(Apatosaurus),屬名來自希臘語中的“ἀπάτη”(意為“騙人、欺騙”)和“σαῦρος”(意為“蜥蜴”),合起來是“騙人的蜥蜴”,因為迷惑龍化石中的人字形骨與其他恐龍不同,反而與著名的海生爬行動物滄龍相似。迷惑龍的模式種名為埃阿斯迷惑龍(A. ajax),種名來自希臘神話中的英雄大埃阿斯。
迷惑龍的命名者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迷惑龍的命名者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
1903年,古生物學家埃爾默·里格斯(Elmer S. Riggs)指出,雷龍與迷惑龍非常類似,應為同種動物。按照國際動物命名委員會的規定,最早建立的迷惑龍屬具有命名優先權,所以雷龍變成無效名,被歸入迷惑龍屬,名為秀麗迷惑龍(A. excelsus)。由於雷龍這個名字相當霸氣和受歡迎,所以大眾繼續使用這個名字,雷龍也因此成為迷惑龍的非正式名稱。1989年,美國郵政管理局發行了一套恐龍郵票,其中就包括雷龍。當時許多學者指出,雷龍是無效名,但是美國郵政管理局解釋道,雖然科學家使用迷惑龍這個名稱,但是大眾更熟悉雷龍。
1915年,在猶他州發現的一具包括有頭骨的恐龍化石暗示,秀麗迷惑龍的頭骨應該是較長的,但是這一觀點因為遭到了很多權威學者的反對,最終不了了之。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古生物學家根據大量的研究材料和發現才終於確定,秀麗迷惑龍長有著狹長扁寬的頭骨和棒狀的牙齒。它們終於找回了屬於自己的腦袋。
到21世紀,迷惑龍屬內已經有了四個有效種,它們分別是:模式種埃阿斯迷惑龍(A. ajax)、秀麗迷惑龍(A. excelsus)、路氏迷惑龍(A. louisae)及小迷惑龍(A. parvus)。在雷龍被併入迷惑龍屬後,質疑的聲音就一直存在,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古生物學家羅伯特·巴克(Robert T. Bakker)。巴克在20世紀90年代系統研究北美洲侏羅紀的大型蜥腳類恐龍時指出,雷龍很可能是有效屬。不過他的觀點並沒有得到同行的普遍支持。
2010年,葡萄牙新里斯本大學的伊曼紐爾·特紹普(Emanuel Tschopp)、奧克塔維奧·馬特烏斯(Octavio Mateus)及英國牛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的羅傑·班森(Roger B.J. Benson)組成了一個研究團隊,他們計畫通過研究15年來最新發現的化石,對蜥腳亞目恐龍進行系統發育學分析。在之後的5年時間裡,研究團隊無數次走訪了美國和歐洲的各大博物館,他們一次次在庫房中尋找所需要的化石材料。研究團隊最終分析了81個蜥腳亞目恐龍的化石個體(其中49個屬於梁龍科),總結羅列出了477個不同的生理學特徵。在研究中,團隊辨別出了迷惑龍屬內不同種間的差異。就這樣,在經過充足的分析對比之後,雷龍重新成為梁龍科,梁龍亞科下的獨立屬。2015年4月,來自葡萄牙和英國的古生物學家在4月7日的《Peer J》上發表了一篇名為《梁龍科的物種級系統發育分析與分類學修正》(A specimen-level phylogenetic analysis and taxonomic revision of Diplodocidae(Dinosauria, Sauropoda))的論文,這篇長達298頁的論文的核心就是,雷龍重新變成了有效屬。
重新獨立之後的雷龍屬不僅包括了原有的模式種秀麗雷龍,而且還包括迷惑龍屬下的小迷惑龍和原雷龍屬(Eobrontosaurus)。雷龍屬下包括有三個種:秀麗雷龍、小雷龍(B. parvus)及胸飾雷龍(B.yahnahpin),而迷惑龍屬內有了2個種,它們分別是:模式種埃阿斯迷惑龍(A. ajax)、路氏迷惑龍(A. louisae)。

外形特徵

迷惑龍化石中的人字形骨與其他恐龍不同,反而與著名的海生爬行動物滄龍相似。
迷惑龍的頭骨迷惑龍的頭骨
迷惑龍的頭骨,其外形扁寬,小牙齒集中在嘴巴前面,雷龍的頭骨與其相似。

棲息環境

大部分時間棲於陸上,小部分時間棲於水中。

生活習性

迷惑龍屬主要為陸生動物。它們骨骼的特徵並不表明它們生活於水中,實驗表明它們的骨骼完全能支持它們龐大的體重。

種群分布

尚不明確。

繁殖方式

尚不明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