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應變嗣位
耶律璟,契丹名耶律述律,是為
遼太宗之長子,其母為靖安皇后蕭皇后。會同二年(939年)三月,耶律璟受封為壽安王。
天祿五年(951年),世宗
耶律阮應北漢皇帝
劉崇的請求,召集各部首領商議出兵攻打後周,援助北漢。九月,耶律阮祭祀東丹王
耶律倍亡靈後,設宴招待群臣和各部首領,事後喝醉,
耶律察割等沖入內帳,殺死了耶律阮。耶律阮被殺害後,
耶律屋質逃出,帶救兵與耶律述律(耶律璟)趁機鎮壓叛亂,奪取帝位。群臣上尊號為天順皇帝,改元應歷,是為遼穆宗。
鞏固統治
應歷二年(952年),太尉忽古質謀反,事泄被殺。三月,遼穆宗以
耶律撻烈為
南院大王。六月,國舅政事令蕭眉古得、宣政殿學士李遆等密謀南奔,事情泄露,詔令公布其罪狀。七月,政事令
耶律婁國、林牙耶律敵烈、侍中耶律神都、郎君
耶律海里等密謀叛亂,被拘捕。眉古得、婁國等伏誅,李遆杖責後被釋放。
應歷三年(953年),
耶律李胡子耶律宛、郎君耶律嵇乾、耶律敵烈謀反,事情敗露,供詞中牽涉到太平王
耶律罨撒葛、林牙耶律華割、郎君耶律新羅等,於是將他們全部拘捕,耶律華割、耶律嵇乾等伏誅,耶律宛及耶律罨撒葛都被釋免。
應歷四年(954年)正月,後周太祖
郭威去世,養子晉王
柴榮嗣立。二月,後周攻打北漢,遼穆宗命政事令
耶律敵祿救援北漢。五月,忻、代二州叛變北漢,遼穆宗派遣南院大王
耶律撻烈幫助耶律敵祿征討忻、代等州。十一月,彰國軍節度使
蕭敵烈、太保許從贇上奏遼穆宗,忻、代二州的戰事取得大捷。應歷五年(955年)四月,後周又攻打北漢,北漢遣使來契丹求援。十一月,北漢國主
劉崇去世,其子劉承鈞遣使到契丹求嗣立國主之位。遼穆宗冊封
劉承鈞為北漢國主。
應歷八年(958年)四月,遼南京留守
蕭思溫攻下沿邊州縣,遼穆宗遣人前去勞軍。五月,後周軍攻陷束城縣。六月,蕭思溫向遼穆宗請求增兵,請求遼穆宗御駕臨幸南京。而遼穆宗忙於射獵,無暇顧及後周的攻掠。七月,遼穆宗於拽剌山射獵。一直到九月,遼穆宗還在諸山射鹿,不視朝。十一月,北漢遣使來朝告知後周入侵緊急。此後多次來朝,遼穆宗不理。
應歷九年(959年)四月,後周皇帝柴榮親率諸軍北伐契丹,遼寧州刺史王洪以城降。之後,領兵水陸俱下,益津關(位於今河北霸州境內)、
瓦橋關(今河北雄縣城西南)降。遼
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刺史劉楚信舉州投降。五月,瀛州(今河北河間)、易州(今河北易縣)被後周奪取。同月,後周以瓦橋關設定雄州、益津關設定霸州。先鋒都指揮使
張藏英在瓦橋關北破遼騎兵數百人,攻下固安縣。後周出師連收三關三州,共十七縣。因周主柴榮病重而撤軍,遼幽州幸得無恙。
應歷九年(959年),王子耶律敵烈、前宣徽使
耶律海思及蕭達乾等謀反,事情敗露,被拘捕訊問。政事令耶律壽遠、太保楚阿不等謀反,被誅殺。穆宗用鎮茵石狻猊打死近侍古哥。耶律李鬍子耶律喜隱謀反,供辭牽涉到李胡,李胡被捕死於獄中。
昏聵暴虐
應歷十四年(964年)五月,遼穆宗率眾於白鷹山射獵,又至於浹旬。六月,又獵於玉山,遼穆宗在外射獵幾個月都不返京城。八月,又到磑子嶺射鹿,獲四鹿,大肆賞賜
虞人(掌管苑囿之人),之後才還宮。十月,近侍烏古者進石錯等物,遼穆宗賜白金二百五十兩。以掌鹿矧思代斡里為閘撒狘,賜金帶、金盞,白銀二百兩。十一月,冬至日,遼穆宗宴飲達旦。從此開始,遼穆宗晝寢夜飲,不理朝政。十二月,遼穆宗以黑兔祭神。同時,烏古發動叛亂,掠民財畜。僧隱征討
烏古失敗,僧隱和乙實戰死。
應歷十五年(965年)正月,遼穆宗以樞密使雅里斯為行軍都統,虎軍詳穩楚思為行軍都監,調撥突呂不部軍三百人,統合諸部兵馬討伐烏古。烏古
夷離堇之子勃勒底堅持不發動叛亂,遼穆宗下詔褒獎他。二月,烏古部殺其酋長窣離底,其餘眾人投降,不久又發動叛亂。三月,近侍東兒進羹匙和筷子不及時,遼穆宗親手持刀刃刺殺他。同月,大黃
室韋酋長寅尼吉叛亂,五坊人四十戶也叛變投奔烏古。掌管田獵的虞人沙剌迭偵查天鵝延誤了日期,遼穆宗對其加炮烙、鐵梳之刑而死。四月,小黃室韋也發動叛亂,雅里斯、楚思等率軍攻打,被室韋所敗,遼穆宗派遣使者前去詢問。並以禿里代雅里斯為都統,以女古為監軍,率輕騎進討小黃室韋,在派軍征討的同時,仍令
撻馬尋吉里持詔招諭小黃室韋。五月,雅里斯以撻凜、蘇二群牧兵追至
柴河,與小黃室韋作戰不利。不久,庫古只上奏小黃室韋酋長寅尼吉逃亡到了敵烈。六月,敵烈來降。七月,雅里斯上奏烏古到達河德濼,遼穆宗遣夷離堇畫裡、夷離畢常思前往追擊。烏古又攻掠上京北榆林峪的居民,遼穆宗遣林牙蕭斡前去追討。雅里斯等與烏古作戰,作戰不利。直到十月,常思與烏古作戰,才最終擊敗烏古。十二月,遼穆宗更加暴虐,以近侍喜哥私自回家,殺其妻,之後又殺近侍隨魯。
應歷十六年(966年),冤殺近侍白海及家僕衫福、押剌葛、樞密使門吏老古、撻馬失魯。此時遼穆宗不僅濫殺,而且愈發熱衷射獵、飲酒。三月,遼穆宗東幸射獵,射獲鴨鵝等物,皆飲達旦。七月,遼穆宗諭令:凡皇帝行幸之處,必須設立高大的標識,命令百姓不得進入禁地,違者以死罪論處。閏八月,遼穆宗觀看野鹿入馴鹿群,立馬通宵飲宴;九月,以重九宴飲,夜以繼日;十二月,遼穆宗又到酒人拔剌哥家,復幸殿前都點檢耶律夷臘葛家中,宴飲連日。
應歷十七年(967年)正月,討伐烏古勝利,夷離畢骨欲獻烏古俘。四月,遼穆宗殺馴鷹人敵魯;五月,又殺馴鹿人札葛;六月,支解養雉人壽哥、念古,殺馴鹿人四十四人。九月,於黑山、赤山射獵,一直到月終。十月,遼穆宗又殺酒人粹你;十一月,殺近侍廷壽,豕人阿不札、曷魯、術里者、涅里括。不久又殺鹿人唐果、直哥、撒剌;十二月,手殺饔人海里。次年三月,殺鶻人胡特魯、近侍化葛及監囚海里,仍剉海里之屍;四月,殺彘人抄里只;五月,殺鹿人頗德、臘哥、陶瑰、札不哥、蘇古涅、雛保、彌古特、敵答等。遼穆宗的濫殺和暴虐程度可見一斑。
黑山之變
應歷十九年(969年),下詔太尉
耶律化哥說:“朕醉中處理事務有誤,爾等不應曲意聽從。待朕酒醒之後,重新向我奏明。”自立春一直飲酒到月底,沒有上朝聽政。
二月十六日,遼穆宗曾殺死前導末及益剌,並在挫骨揚灰後扔掉。二月二十二日,遼穆宗在
懷州進行
春蒐,射中一隻熊,
蕭思溫及夷離畢牙里斯敬酒祝賀,遼穆宗喝得酩酊大醉,回到黑山下的行宮。就在當夜,遼穆宗趁醉索要食物,但無法得到,便要殺人。不甘心坐以待斃的近侍小哥、盥人花哥聯合
庖人(廚子)
辛古等共六人趁遼穆宗酩酊大醉而將其弒殺。時年三十九歲。蕭思溫與南院樞密使
高勛、飛龍使
女里等迎立耶律賢,是為遼景宗,追上耶律璟廟號穆宗,附葬於
懷陵。
保寧五年(973年)十一月,小哥、花哥、辛古等弒殺穆宗的兇手都被抓獲,全部處死。重熙二十一年(1052年),上諡號孝安敬正皇帝。
為政舉措
政治
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遼穆宗和一般的皇帝一樣,對異己力量進行了排斥。原來和遼世宗關係近的大臣,或者罷官,或者不再重用。比如耶律頹顯,本來對他繼承皇位立下了大功,遼穆宗也許諾他給本部大王之位,但因為耶律頹顯老是念念不忘遼世宗對他的恩情,所以,穆宗很不高興,給他大王的許諾也就束之高閣了。對於敢公開反對他,進行謀叛的人,穆宗也毫不手軟地鎮壓。
除了鎮壓之外,穆宗還禁止大臣們隨便議論朝政。許多大臣就是因為議論朝政而被貶官、罷官的。952年六月,穆宗即位不足一年,擔任
政事令的國舅蕭眉古得和宣政殿學士
李澣商議投奔
後周,李澣給在後周做官的哥哥李濤寫信,說
契丹的君主不好,只知道喝酒遊獵,沒有大志向,建議後周用兵。最後事情泄露,蕭眉古得被殺,
李澣被處以杖刑。事情剛剛平息,在七月,遼世宗的弟弟
耶律婁國又想自立為帝,被穆宗絞殺,同謀
耶律敵獵被凌遲處死。
應歷三年(953年)十月,李胡的兒子耶律宛也來爭奪皇位,還涉及到了自己的弟弟,連原來世宗的重臣耶律安搏也牽連在內,結果,安搏死於監獄中,其他人被處死,而弟弟和耶律宛卻被釋放了。
應歷九年(959年)十一月,四弟敵烈主謀反叛,被平息後,隨從者被殺,敵烈卻被釋放了。為了警示眾人,穆宗還專門進行大規模的祭祀天地祖先活動。
應歷十年(960年)七月,政事令耶律壽遠和太保楚阿不等人謀反,最後都被處死。十月又發生李胡兒子
耶律喜隱的叛亂。穆宗將李胡父子都抓進了監獄,李胡死於獄中。
遼穆宗愛用嚴刑峻法,專門在京師修築“百尺牢”來關押囚犯。如果獐鹿、野豕、鶻雉等獵物遺失死亡,或者私自回家、告假逾期、應召不準時或者奏對不合自己意思,甚至一些飲食上的小問題,他就會遷怒無辜之人,處以
炮烙、鐵梳之類的酷刑,或者親自揮刀殺死,然後殘虐屍體,“斬擊射燎,斷手足,爛肩股,折腰脛,劃口碎”,最後扔在野外。被他這樣虐殺的有一百多人。
遼穆宗剛即位時,聽信女巫肖古之言,取人膽做長生不老藥,所以殺了很多人。後來知道上當受騙,就用
鳴鏑叢射以及
騎踐的方式將肖古虐殺。他也曾後悔自己濫用酷刑,要求大臣切實進諫,但大臣都畏懼他,很少能匡救他的過失,即使偶爾進諫,他也不聽。他想殺養雉人壽哥、念古時,殿前都點檢耶律夷臘葛就進諫道:“壽哥等殺死所掌管的雉,畏罪逃亡,按法律不應處死。”遼穆宗聽了後更生氣,將壽哥等斬首後肢解了,又將被關押的65名養鹿人中的44人殺死,其餘痛打一頓,他又想殺倖存者的一些人,因王子必攝等進諫而作罷。到他在位後期,暴虐程度變本加厲,他對太尉化葛說:“朕醉中有處決不當者,醒當覆奏。”但只是說說而已,並無真正的悔意,以致最終被殺。
不過,遼穆宗的嚴刑峻法主要適用於身邊的五坊、掌獸、近侍、奉膳、掌酒人,“上不及大臣,下不及百姓”。有時也會出台一些有利於百姓的法令,如在應歷十六年(966年)發現有侍從楚古等故意將皇帝巡行時禁人通行的標識在深草中埋的很低,以便更多人誤闖,然後趁機勒索財物,然後下旨禁斷,一旦再有這種害民行為,就處以死刑。
經濟
遼穆宗時期,國家重視發展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後人評價他在位時期“省徭輕賦,人樂其生”。
農業方面,《遼史》曾兩次提及遼朝應歷年間雲州(今山西省大同市)地區的農業發展情況,雲州即遼西京大同。應歷二年(952年),"九月甲寅朔,雲州進嘉禾四莖、二穗。"《遼史·食貨志》記載:"應歷間,雲州進嘉禾,時謂重農所召。保寧七年(975年),漢有宋兵,使來乞糧,詔賜予粟二十萬斛助之。"以上事例可以證明遼朝重視農業生產,雲州地區在當時是糧食高產地區,甚至可以供應他國。遼穆宗本人更是注重農業發展的禮儀,如"擊土牛禮"以及多次因天氣乾旱而舉行祈雨儀式。應歷十九年(969年),"春正月己丑,立春,被酒,命殿前都點檢夷臘葛代行擊土牛禮。"
遼中央政府還因遼南京(今北京市)發水減免賦稅以減輕農民的經濟負擔。遼應歷三年(953年)冬,"駐蹕奉聖州,以南京水,詔免今歲租。"遼與後周交戰之際,蕭思溫曾請示增加兵馬守衛幽州,遼穆宗卻答:"敵來,則與統軍司並兵拒之;敵去,則務農作,勿勞士馬。"從遼穆宗和蕭思溫的對話可發現遼朝此時重視恢復生產發展而不輕易勞煩兵馬。另外,遼朝常年對中原地區的對外征戰掠奪了大量的農業地區的勞動人口,為遼代農業的發展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以及先進的生產技術,有利於遼穆宗朝農業的恢復及發展。
外交
遼穆宗在位時,南朝的政權是
後周,後周的改革使各方面的實力大增。應歷四年(後周顯德元年、954年)二月,周世宗剛剛即位,
北漢的
劉崇便想趁機進攻,覺得周世宗在服
孝期間必定不會出兵,於是要求遼派兵相助。穆宗派
耶律敵魯去助劉崇,又讓楊袞率領一萬
鐵騎兵和奚等部五萬人,出兵一起攻打
後周。後周世宗柴榮不顧
馮道的阻攔,決意親征。三月,兩軍在
高平(今山西高平)展開了激戰。楊袞見後周軍隊軍紀嚴明,提醒劉崇不要輕敵,但劉崇卻根本不聽,反而出言不遜,楊袞氣得領兵閃到一旁觀戰。開始時,北漢軍隊占了些便宜,但在周世宗的督率下,後周軍反敗為勝,將北漢軍徹底擊潰。後周軍乘勝緊追,幾乎將劉崇全殲。楊袞因為沒有參戰,領兵返回遼。
應歷九年(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四月,後周世宗在徵發
南唐大勝之後,取得了南唐的江北十四州,國力驟增。他趁穆宗朝遼國勢下降的有利時機,領兵大舉北伐,取得了三關的勝利。三關即
益津關(今
河北霸縣境內)、
瓦橋關(今河北
雄縣舊南關)和
淤口關(今河北霸縣東)。
後周世宗命
韓通從
滄州經水道進入了遼朝境內,結果遼刺史王洪進投降。然後,韓通和
趙匡胤等將領領兵水陸並進,先後拿下三關,幾乎都是接受遼朝守將的投降而得,兵不血刃。但周世宗由於多年勞累過度,病死於軍營中,後周由此退兵,穆宗也返回上京。以後的戰爭就是遼和北宋的了。趙匡胤在統一南北的問題上採取了先南後北的策略,結果喪失了良機,等他平定南方之後,再回頭想統一北方時,遼已經不再是原來穆宗時的弱勢了,反而對宋構成了威脅。
北宋建立之時正值遼穆宗統治後期,即北宋建隆元年(960年)至開寶二年(969年)。遼與北宋之間並沒有正面軍事衝突,雙方的軍事衝突皆因北漢而起。遼穆宗朝制定對外政策時絲毫未放鬆對北宋的警惕與防禦,嚴守燕雲地區。遼朝多次出兵擾亂宋軍進攻燕雲地區的計畫,遼應歷十三年(963年)春正月,"宋欲城益津關,(遼)命南京留守
高勛、統軍使
崔廷勛以兵擾之"。遼應歷十七年(967年)春二月,"高勛奏宋欲城益津關,請以偏師擾之,上從之"。
宋朝對外採取“
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方針,並沒有延續周世宗北伐遼朝的戰事,而是集中精力征服南方政權。由於遼穆宗朝施行暫緩南進中原、退守幽雲的政策,宋朝北部邊界相對安穩,為其實現統一中原的目標提供了絕佳的外部環境。宋朝在統一南方各封建割據政權的道路上勢如破竹,分別於應歷十三年(963年)滅亡荊南,應歷十五年(965年)滅亡後蜀,降服南唐、吳越及南漢,基本實現了南方地區的局部統一。
五代十國時期眾多封建割據政權中,
北漢可謂是與遼朝聯繫最為緊密且時間最長的政權。遼朝與北漢的同盟關係不僅影響兩國的對外政策還深刻地影響著中原政權割據鬥爭的態勢。北漢對
後周發動多次軍事進攻但收效甚微,損失慘重,後周強有力的軍事還擊直接威脅其政權穩定,
劉崇多次求助於遼朝。遼穆宗繼位後,北漢除第一時間派遣使臣來遼朝進行弔祭外,隨即又向遼朝貢獻弓箭、馬鞍等大量軍事物資。
應曆元年(951年)冬十月,遼朝派遣軍隊助力北漢攻打後周的
晉州(今河北省石家莊市),但由於後周軍隊的頑強抵抗擊退了兩國同盟軍的進攻,同盟軍士兵丟盔卸甲,連夜遁逃。遼應歷二年(952年),北漢因屢敗於後周,遣使求援於遼朝,遼朝派遣大將
高模翰領兵擊退後周軍隊。遼應歷四年(954年)二月,"北漢主聞
周太祖崩,喜甚,遣使詣遼請兵",兩軍大戰於潞州高平的南原。後周因世宗親征軍隊士氣高昂,遼朝與北漢的同盟軍如九龍治水,各管一攤致使軍心渙散,”最終劉崇大軍割須棄袍,落荒而逃,"崇與親騎十數人逾山而遁"。
此外,遼朝除援助北漢出兵後周還助其平定國內叛亂。遼應歷四年(954年)夏五月,"忻,代二州叛漢,遣南院大王撻烈助敵祿討之",遼軍成功擊退後周將軍
符彥卿並獲眾多戰利品。這一階段,遼朝與北漢之間的往來主要集中於軍事,北漢為得到遼朝的應援對其可謂是稱臣稱侄、畢恭畢敬,國內諸事均向遼朝稟報。遼朝不僅助北漢渡過亡國危機,更重要的是利用北漢拖住後周的主要作戰力量,緩解遼朝軍事壓力,利於遼朝國內集中精力解決政治危機。
應歷五年(955年)十一月,北漢劉崇病逝,次子
劉承鈞繼位。雙方之間往來相較劉崇朝軍事上的互動更加頻繁。北漢自知僅依靠自身實力尚不足以抵抗後周及
北宋的征伐,其仍需藉助遼強大的軍事實力。應歷九年(959年),後周北伐與遼朝正面交鋒,遼朝潰不成軍連失瀛、莫等州,遼朝乃求援於北漢以共同抗擊後周,"世宗北伐契丹,下三關,契丹使來告急,承鈞將發兵,而世宗班師,乃已。”應歷十年(960年)春正月,後周遣殿前督點檢
趙匡胤於北伐途中的
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宋朝。宋朝建立之後,趙匡胤承襲後周統一中原的事業。
遼應歷十年(960年)六月,"漢以宋兵圍石州來告,遣大同軍節度使阿剌率四部往援,詔蕭思溫以三部兵助之"。北漢的存亡直接威脅著遼朝邊疆的穩定,故遼穆宗出兵援助北漢這一重要的軍事壁壘。這一階段,從北漢多次告知遼朝本國軍政大事可知遼朝加強了對北漢的控制,但新任皇帝劉承鈞卻想逐步擺脫遼朝的控制找回應有的自主權。遼穆宗因劉承鈞私自改元、援助
李筠、殺段常等事情而遷怒於北漢,並且可以肆意地斥責北漢皇帝。可見,兩國關係中遼朝高高凌駕於北漢之上。北漢由於身處遼朝庇護之下無法擺脫其控制,只得委曲求全靠貢奉財物以求自保。
遼穆宗時期,遼朝除與中原的後周、北漢兩個鄰近政權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之外,其與江南南唐的聯繫亦密切非常。南唐共歷三世,存國僅39年,然南唐與遼朝之間的聯繫卻長達二十餘年之久。遼穆宗述律初立之時正值南唐中主
李璟統治後期,遼朝與南唐的雙邊關係也發展至末期。遼應曆元年(951年)冬十一月,"漢、周、南唐各遣使來吊",這是遼穆宗繼位後南唐首次遣使至遼。南唐在遼穆宗時期使遼次數較前代增多且更為頻繁,如遼應歷二年(952年)其四次出使遼朝,僅三月份就出使兩次,如此頻繁地出使別國在各朝代外交史上亦屬罕見。
應歷三年(953年)三月,"南唐遣使來貢,因附書於漢,詔達之",南唐通過遼朝間接向北漢傳達書信,三國之間如此親密的行為舉措證明三方己經確立同盟關係。縱觀穆宗一朝,南唐與遼朝之間的互通往來多見南唐頻繁使遼,而關於遼朝遣使南唐的記載卻少之又少。
高麗位於遼朝東南的
朝鮮半島,雙方往來始於遼太祖朝。遼穆宗朝與高麗失去聯繫,《遼史》中關於穆宗時期高麗的記載極少,而高麗與中原政權之間的往來卻屢屢出現在文獻之中。高麗與北宋之間的密切往來甚至威脅到遼朝東部邊疆地區的穩定統治。高麗依附於中原政權與遼朝此時的政治影響力減弱有極大關係。中原後周,北宋強勢崛起,實力雄厚可與遼朝分庭抗禮,而穆宗朝因前朝戰事和國內貴族謀逆頻發導致國力損耗,實力略顯疲軟。遼朝此時集中於國內建設和對峙中原早己無暇東顧,故高麗遂順勢而為依附於中原政權。
歷史評價
人際關係
軼事典故
綽號睡王
遼穆宗在即位之初平定叛亂穩定政權之後,覺得帝位已無後顧之憂,於是更加放縱。晚上喝酒作樂,直到第二天早晨,然後白天就大睡其覺,政事便放在了腦後。因此得了個“睡王”的稱號。
嗜好打獵
穆宗的遊獵不分季節,不管寒冬還是盛夏,只要高興,便去遊獵,朝政全部交給蕃漢諸臣打理。他常去的地方有黑山、赤山、大保山,一年四季就在這些山里狩獵。
不近女色
穆宗“體氣卑弱”,不喜歡看到女人,早年
述律平曾想給他立妃,他以有病為由推辭,即位後,雖然後宮很多,但從未臨幸過,侍奉他的都是宦官。
三關還漢
後周攻遼河北之戰時,遼失三關三州,幽州告急,而穆宗卻說:“三關本漢地,今以還漢,何失之有?”
人物爭議
關於遼穆宗的漢名,有三種說法:
遼穆宗本名耶律璟,但是在宋人的史書中都稱之為“耶律明”,如《
續資治通鑑長編》開寶二年(969年)就說“契丹主明為帳下所弒”。這並不是說耶律璟改名為耶律明,而是因為中原人的避諱。後周時,太祖郭威追尊高祖郭璟為信祖,“璟”字遂成為後周的廟諱。後來宋朝繼承後周以後,也繼承了這種稱法。
相似的,後周世宗南征南唐獲得江淮之後,南唐中主李璟對後周稱臣,李璟自己把名字改成了李景,也是出於這種避諱。
遼碑誌中,“明”字往往缺最末兩筆。統和十八年(1000年)《劉宇傑墓誌》、統和二十六年(1008年)《常遵化墓誌》、統和二十六年(1008年)《王悅墓志銘》、重熙五年(1036年)《張嗣甫墓誌》、乾統十年(1110年)《
寧鑒墓誌》、天慶四年(1114年)《
王師儒墓志銘》等等,均如此。這應該就是避穆宗名諱。此外,《遼史》中記載党項領袖
李德明名字為李德昭、宋朝為避契丹諱而將
明道年號改為
景祐。還有一個證據是,“耶律璟”另有其人,鹹雍八年(1072年)《創靜安寺碑銘》中提到遼朝大臣
耶律海里的漢名為“璟”,並無避諱的痕跡,可知遼穆宗名諱非“璟”而為“明”,或者如《
契丹國志》中所載,他將名字從“璟”改為“明”。
有學者根據遼代金石文字認為,遼穆宗最初只有番名,“明”為
遼聖宗追加之漢名,聖宗改制後的遼代金石於“明”皆缺筆處理。金代避金太祖
完顏旻之嫌名“明”字,或更其漢名為“璟”。
陳大任修《
遼史》時,“璟”為章宗
完顏璟名諱,不知復更為何字,至
元朝修《遼史》時統一為“璟”。
影視形象
2015年電視劇《大宋傳奇之趙匡胤》:
張承好飾耶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