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古

烏古又作烏古里、於厥、於厥里、於骨里,有人認為“嫗厥律”為烏古之別譯。來源於南北朝時的烏洛侯,唐時為室韋中的烏羅護(烏羅渾)部。唐末,室韋族解體,以部名獨立活動。遼時,居地東接室韋部,西鄰敵烈、蒙古,南與契丹族地相鄰,大體上以海勒水(今海拉爾河)為中心,包有額爾古納河及呼倫湖以東一帶地。內有烏古部與三河烏古部之分。它與敵烈同為契丹北邊的大部族。以遊牧、漁獵為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烏古
  • 又名:烏古里、於厥、於厥里
  • 別譯:嫗厥律
  • 來源於:南北朝時的烏洛侯
歷史沿革
阿保機叔父述瀾為夷離堇時,已開始北征於厥;阿保機任撻馬狘沙里後,又對其進行征討。後經過多次戰鬥,它才被迫向契丹國稱臣納貢。然有遼一代,烏古部對遼時叛時服,因此烏古部節度使多以契丹人為之。為了分而治之,阿保機從降服的烏古人中取6000戶置涅離部(亦稱烏古涅刺部),921年(遼神冊六年)又從涅離部中撥出一部分別置圖魯部,皆為阿保機所統18部的成員,分屬西南路招討司和東北路統軍司。遼聖宗中期後,烏古與敵烈常連兵抗遼,聖宗又以俘獲的烏古部人置斡突蠱烏古部, 成為聖宗時的契丹34部之一,戍黑山北。遼末生女真崛起,契丹貴族為了“一部或叛,鄰部討之,使同力相制”,將留居故地的烏古人與敵烈部東遷到烏納水(今嫩江,一說為今鄂嫩河),“以扼北邊之沖”。遼亡,烏古人除有一部分參加耶律大石的西征外,余多歸服女真。金末元初,逐漸融合入女真、蒙古之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