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由來,位置境域,主要山峰,地理環境,地質構造,地貌特點,氣候特徵,植被,水文,資源概況,草場資源,林木資源,礦藏資源,草藥資源,開發保護,旅遊開發,生態保護,社會經濟,社會政治,民族宗教,農牧業,林業,交通孔道,峽谷隘口,交通線路,地圖信息,
名稱由來
迭山,即疊山,較早記載見於清光緒《洮州廳志》:“疊山橫雪”。但疊山位於疊州之北,疊州之名則始於北周。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北周始於疊川置疊州(治迭部縣電尕鎮吉愛那村南),蓋取山川重迭之義。於合川(電尕然鬧村)置西疆郡,轄合川、樂川(四川若爾蓋縣鐵布區一帶)二縣。西疆郡及疊川縣均屬疊州轄。《迭部縣地名志》認為“疊州“是藏漢兩種語言的組合名稱。”疊“是藏語地名“帖武"(迭山地區土著部族)一詞的首字音譯,選定漢文譯寫用字時,既注意了語音的準確性,又兼顧了符合當地地形特徵(山巒重疊)的字義;‘州’是漢語行政區劃名。’’由此可得出如下結論:“迭部”系藏語音譯而得名,源於古代部族名稱。在今譯寫漢文時,含有藏漢兩語組合之潛義,選用“選"(疊)字,寓以群山重疊之義; “部”是藏語語尾,有“部族’’: “部分”地區之義。“迭”與“部”組合起來,亦含有“疊州部族"、“疊州地區"之寓義。“疊山”之名始於何時,尚無定論。
“迭”字,則是1980年代“疊”漢字簡化的結果。
位置境域
迭山,位於甘肅處甘南州境
卓尼縣與
迭部縣交界之處,習慣上將其迤西的華爾乾山,光蓋山統稱為迭山(迭山山脈),取山體重疊連綿之意。大致範圍是:西起
卓尼、
碌曲、
若爾蓋三縣交界、東到迭部縣東界,大約100多公里長;北到
洮河南岸、南到
白龍江北岸,大約30多公里寬。其大部山體海拔3500米以上均為裸岩,長年積雪。《洮州廳志》所錄洮州八景之一的“雪橫迭山”即是對此壯麗景觀的寫照。
主要山峰
迭山山系,為西傾山脈南支自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伸入
甘南州境內,經夏河、碌曲而東,成為卓尼與南鄰迭部縣之間的界山,其總名稱叫迭山,從西向東的主要山峰依次有:魯給克(海拔3826米)、阿米達勒山(3836米)、德隆伊嘎瑪(4092米)、華爾乾山(3931米)、姜欠雜日乾(3860米)、割瓦隆(4162米)(102.822761,34.283455)、達尼扎果(4458米)、光蓋山(4700米)、久波隆(4663米)、扎伊克(措美)(4920米),還有卡拉麻蓋山(103.024557,34.292522)、曬個日化山、桑布梁(103.024557,34.292522)等。
迭山山系迤東延伸至迭部縣境後山脈偏向東南,主要山峰有:納雜,海拔高4425米;大西山,高3807米;普乍山,高3718米;端耀山,高4076米;莫蘭木山,高4455米。
迭山,為州境內第一大山,其主峰扎伊克(亦稱措美)位於卓尼縣木耳鄉與迭部縣桑巴鄉之間,海拔高4920米,海拔高度居群峰之首。
錯美(措美)(103.196959,34.24461),藏語山名,意為“湖爺’’。卓尼縣誌稱”伊克嘎(扎伊克嘎海)“,位於迭部縣
卡壩鄉境北部、卓尼縣
木耳鄉南,地處北麓
大峪河、南麓尼欠曲和安子曲的源頭,海拔4920米,是迭山主脈脊線最高峰,亦為州內群山之冠。在藏區稱為“措曼加毛”,意為“女性國王”,是藏區信教民眾祭祀祈福、禳災避邪的聖地。
高日道耀(103.439071,34.193207),藏語音譯名,義為“長梁母山”,以山樑較長而得名,山頂呈圓型。位於旺藏鄉東北12公里,北依迭山主脊,四周與迭山群峰縱橫連體相接,難分主次。
鐵傑日(103.196959,34.24461),藏語山名,含義為“額中山",即山體形似前額突起而得名;亦稱鐵尺梁。位於縣境東北部臘子鄉境內。系迭山主脈脊線東延。該山是岷迭古馱道的最大天然障礙。1972年經由此山修通岷(縣)代(古寺)公路,路面從山根至山頂藤條狀蜿蜒盤繞山樑27道,17公里。
莫老(103.653155,34.144522),位於桑壩鄉中部班藏村北,藏語山名,因山體形似一尊巨型神像對天祈禱,故得“莫老"之名,義為“祈禱"。當地民間還流傳有頌揚山神祈天穰災之功德的歌謠和神話故事。山峰裸露,最高點為石峰,挺拔矗立,高聳入雲。海拔4455米,為縣境第三高峰,長年積雪不化。1935年長征紅軍曾途經該山南麓,東越加爾梁向臘子口進發。
古麻山(骨麻山)(103.653155,34.144522),海拔高度4781米,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桑壩鄉與尼熬鄉交界處。骨麻山為迭山山脈的第2高峰,山腰的骨麻湖又名為"玉湖",以湖色碧綠而得名。位於縣境東北桑壩鄉黑拉村西北部的半山腰處。海拔3820米,湖呈橢園形,面積約3500平方米,水深5米以上,湖水入出自控,湖4周是茂盛的原始森林,大片的古柏,杜鵑林,平坦的草場。
虎頭山,當地人稱“瑪莫“,意為“仙女峰“。位於迭部縣城南側,白龍江南岸,因山形酷似“虎頭“而得名,海拔4320米。虎頭山是當地民眾朝拜的聖山,也是迭部縣最著名的景點之一。峰頂石岩裸露,四季白雪皚皚。虎頭以下遍山森林茂密,青松蔥籠,四季如春,蒼翠欲滴。背側南坡的“措讓”神湖清澈見底,湖水碧波如境,輕泛漣漪,遊人到此,如臨瑤池。
光蓋山(103.211332,34.310951),因該山峰海拔3300米以上處均為裸露的石灰岩,長年積雪皚皚故名。其主峰久波隆(亦稱久波光卡)位於卓尼縣卡車鄉境內,海拔高4663米,部分山巔高度達4700米,為甘南州境內第二高山。
光蓋山迭山主脈脊線西延一段稱光蓋山,位於益哇鄉北部,海拔4000餘米,走向東西,山體猶如一條巨蟒蜿蜒盤踞縣境北緣,形成巨大的天然屏障,阻隔南北。上部基岩全裸露,峰巒犬牙交錯,高聳人云,形態奇特怪異。若從南、北某山之巔遠眺,百里石峰煙波浩渺,璀璨生輝,白雪皚皚,恢宏壯觀,實為迭山奇景之一絕。素以“迭山橫雪"為一大景觀。
華爾乾山,位於
卓尼縣尼巴鄉境內,與四川省
若爾蓋縣相鄰,主峰稱拿欠卡(亦稱達尼雜果,4458米)(103.024988,34.292462),海拔高4321米。華爾乾周圍一脈數峰,其名稱有德隆伊嘎瑪,高4092米;華爾,高3979米;姜欠雜日乾,高3860米;割瓦隆(102.822474,34.283276),高4162米;達尼雜果,高4458米等。其中各峰因海拔高度各異而並錄於此,以正各類地圖示名的差異。
地理環境
地質構造
迭山山區為中高山侵蝕構造區,山體海拔平均4100米以上,最高處達4920米,相對高差在1000米以上。區內峰高谷狹,基岩裸露,由西向東的軸心谷——白龍江河道與南北岸眾多南北走向的溝谷形成交叉橫切的地貌特徵。在這一構造區的山間盆地中,分別接受了侏羅系、白堊系和第三紀的沉積。
迭山一線,山頂有上中石炭統出露,裸露岩石呈巨厚塊狀灰岩,結晶灰岩,底部為砂礫岩,上部含殛石結核。在中石炭統出露的岩石中還夾雜少量頁岩、砂岩。南麓地區全呈厚層一塊狀的灰岩結晶灰岩,部分地區有泥盆系中統海相碳酸鹽岩夾碎砂屑岩出露。
在洮河南岸地區的迭山中部地段,均為下三疊統出露,呈海相砂岩、板岩,底部有薄層灰岩。洮河沿岸及迭山腳下的溝谷地域,則均為中三疊統出露,呈海相砂岩、板岩、灰岩。其中在卡車、納浪兩段,有第四繫上更新統的沖洪積層出露。
地貌特點
迭山山脈,亦可分為兩個自然地理區:一是迭山主脈,呈東西走向,海拔高度3600米-4488米,相對高差1500米-1900米。西延稱光蓋山。最高峰錯美,海拔4920米,為本州群山之冠。山脊多在4000米以上,是白龍江水系與洮河水系的分水嶺,亦是長江和黃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地勢陡峭,基岩大部裸露地表,山脊走向近東西。為侵蝕構造型高山地貌。區內森林茂密,植被覆蓋率80%以上。迭山山脈為基岩裸露的冰蝕高山。海拔在3600米以上有冰川侵蝕遺蹟,坡度陡峻,基岩裸露、流石遍布。整個山系植被覆蓋率達到95%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50%以上。
二是迭山主脈南北兩麓地區。南麓,即益哇、當多、哇壩、普若、安子、尖尼、讓尕、桑壩、臘子等溝河上游地區,溝谷狹窄,坡陡土薄,地塊零星,為土石森林高山深谷地貌和高山草原沼澤地貌。二是上列各溝河中下游地區,主要山體和溝系方向基本一致,南北走向,山體均由迭山主脈肋骨狀向南翼輻射。海拔高度2000米-3600米,比高800米-1600米,為侵蝕構造型中高山地,各溝河沿岸為土石、山地溝壑地貌,土壤多為褐土和黃土,土層較厚;部分為農田分布區。
迭山以北地區,為侵蝕構造、構造剝蝕、侵蝕堆積的低山丘陵構造區。因受太子山南坡斷裂帶與迭山-西傾山北坡斷裂帶控制,中、東部地域平均海拔3500米左右,西部及迭山北坡山麓地帶平均海拔3800米左右,相對高差在300-500米之間。此區由於長期受蝕和構造作用,多呈現低丘殘山、寬谷、盆地等蝕原相間的高山高原丘陵地貌特徵。洮河水系切割的中岱地形,重巒疊嶂,溝谷縱橫。區內除海拔在3600米以上部分為裸露的岩石外,其餘均為茂密的森林和溝谷山地草場,植被覆蓋良好。洮河沿岸的河谷地帶,形成許多衝積灘地。有著名的車巴溝、卡車溝、大峪溝和馬燁倉,地形相比南坡較緩,分布大量的高山草甸,成為該區主要的畜牧業基地。
氣候特徵
迭山地區,氣候溫和濕潤,冬不嚴寒,夏無酷暑;春季風多雨少,秋季陰雨連綿。年平均氣溫6.7℃,夏季最高33.8℃,冬季最低零下19.8℃。年均降水量500-730毫米。年均無霜期147天,年均日照時數2248.2小時,年均蒸發量1639.3毫米,年總輻射量每平方厘米119.7千卡。因高山與河谷相對高差較大,氣候的垂直變化顯著,高峰常年積雪,河谷氣溫較高。區域性氣溫差異亦很明顯,受地形影響,氣溫由東向西遞降,東部河谷台地年內可種植兩季或兩年三季農作物;而西端當多溝卻年內一季難能全熟,又因氣候的多種差異較大,澇、旱、雹、低溫等災害較為頻繁。
植被
迭山山體南北兩坡均為葉脈狀溝谷呈南北向展布,海拔3200米以下均有茂密的森林植被覆蓋,是甘南州境內面積最大的森林區。
陰坡均被茂密的森林植被覆蓋,山體陽坡大部分由灌叢、闊葉灌木林、荊棘和雜草相嵌覆蓋,多利用為草場;平緩地帶間有農田分布;谷間河岸開闊處則有耕地和砂礫灘涂相間分布。森林地帶主體土壤為暗棕壤和棕壤,農作物種植區主體土壤為褐土。
水文
迭山山系是黃河流域洮河和長江流域白龍江的分水嶺。北麓屬於洮河流域,南麓屬於白龍江流域。南麓水系有:白龍江及其支流哇曲、安子溝河、尖尼曲、臘子曲、桑壩曲,及一些山間堰塞湖。北麓水系比較大的有大峪河。
北麓洮河水系
黃河支流
洮河在迭山北麓卓尼縣屬中游區。境內河流以幹流洮河為軸線,大小支流網系呈放射狀分布。幹流洮河由西向東分兩段貫穿縣境,流經距離174公里。
大峪河,洮河南岸一級支流,發源於卓尼縣木耳鄉境內西傾南支的迭山主峰扎伊克嘎北麓,河源由桑布溝、阿角溝、旗布溝諸水匯成。大峪溝內峻岭谷壑縱橫,數條支流在扎烈村聚匯後水量突增。北流經扎那村入雲江峽,河岸緊束,寬僅5米左右,峽長200餘米,兩岸石崖對峙,河道迂迴曲折,崖間松柏青青,河水清澈見底。河水又北流經木耳鄉境拉路村、石灰窯村後注入洮河。全長81公里,落差1525米,多年平均流量11.06立方米/秒。多壩附近河面寬50米左右,水深近1米,流速每秒1.5米。
車巴河,洮河南岸主要支流,發源於縣境內的車巴溝垴、華爾乾山北麓,它又由尼巴大溝、江車溝、石巴溝、尕扎溝、陰家山河、石礦溝、郭卓溝等支流匯集而成,全長82.8公里,流經縣境尼巴、刀告、扎古錄三鄉轄境,在扎古錄鄉麻路村北流匯入洮河,集水面積107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28300萬立米。
卡車河,洮河南岸主要支流,全長43.4公里。主流源於光蓋山主峰久波隆北麓,由卡車溝、諾莫:納溝、車路溝、色樹納、郭扎等溝水匯流而成,在卡車鄉境內北流注入洮河。集水面積58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20500萬立米。
拉力溝水,洮河南岸支流,全長20.7公里。源於縣境內光蓋山系的分支色樹納主峰的北麓,北流至大族鄉拉力溝門村北匯入洮河,集水面積104.7平方公里,多年徑流量2720萬立米。
卓尼溝水,洮河南岸支流,全長約5公里,發源於卓尼溝垴,在木耳鄉卓尼溝村東北流入洮河,集水面積11.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210萬立米。
南麓白龍江水系
白龍江,發源於州境碌曲縣郎木寺鄉郭莽梁東峰德合拉布則北麓的曲哈爾登木西南,分南北兩源,源頭相距約3公里,平行東流至郎(木寺)-瑪(曲)公路與蘭(州)-郎(木寺)公路交叉處匯合入四川省若爾蓋縣境,過境長度約60公里,東流至奔巴塘復入州境迭部縣內。白龍江幹流自西向東穿流於州境內迭山、岷山兩大山系之間,沿途重巒疊嶂,溝深谷狹,兩岸最開闊處僅500米左右,形成小片灘地,如迭部的電尕、白雲、旺藏、花園及舟曲的立節、峰迭、大川等地。
哇曲,又名哇巴河,白龍江北岸一級支流。發源於迭部縣電尕鄉境迭山南麓。有二源,南流至吾子村匯合,又南流經哇巴溝,於電尕鄉西注入白龍江。全長42公里,年平均流量2.14立方米/秒,落差1380米。
安子溝河,白龍江北岸一級支流。發源於迭部縣卡壩鄉境迭山主峰措美南麓的江東乾瑪附近。東西兩源南流於日秀卡附近匯合後流經安子溝,於卡壩鄉政府駐地附近匯入白龍江。全長36公里,落差1515米,多年平均流量2.3立方米/秒。
尖尼曲,白龍江北岸一級支流,發源於迭部縣尼傲鄉境迭山主峰東南側的加嘎魯、古麻山附近,南流經尖尼溝後於溝口尼傲鄉政府駐地西側注入白龍江,全長25公里,落差1160米,多年平均流量2.03立方米/秒。
臘子曲,白龍江北岸一級支流,主源發源於迭部縣桑壩鄉迭山南麓的格熱隆哇,初稱格熱曲,東流進入臘子鄉境後與發源於五股子山南麓的臘子溝小溪匯合後稱臘子曲,又南流依次納入牛路庫、亞路庫、美路庫等小支流,沿臘子溝南流穿越舉世聞名的天險臘子口、臘子鄉政府駐地後於臘子、洛大、桑壩3鄉交會處與桑壩曲匯合。在洛大鄉代古寺北注入白龍江。全長56公里,落差1885米,多年平均流量12.72立方米/秒。
桑壩曲,發源於尼傲鄉北部迭山山脈納雜大山南麓。東南沿桑壩溝進入桑壩鄉境,沿途納入桑藏、隆哇等數條支流,又東南流經桑壩鄉政府駐地賽當寺後折向東流,出桑壩、臘子鄉境後於洛大鄉貢尖村西匯入臘子曲。全長41公里,落差1810米,多年平均流量4.44立方米/秒。
臘子水簾洞,位於臘子河上游臘子村南。洞口掩影在懸崖峭壁橫立的綠蔭叢中,一泓清流從石洞湧出,需從沒膝的激流中涉水進洞,洞頂開有數處大小不一、形態迥異的天窗,陽光從中射入,形成道道光柱射到洞底五顏六色的鵝卵石上,給石洞添色增輝。洞壁上懸掛著一泓懸泉清瀑,若在洞中高喊,會惹怒“泉神",噴撤水柱,實為自然奇觀。
錄壩湖,以地處洛大鄉錄壩村附近而得名,含義為“山谷湖’’。是本縣最大的一處高山堰塞湖,分上下兩個姊妹湖,兩湖相距100多米,中間築有兩座舊式平輪水磨。上湖較大,湖面約20000平方米·;下湖小,面積約2500平方米。源於錄壩溝的一條小溪從北向南把兩湖連通。湖色碧綠晶瑩,湖水清澈,四周環境秀麗。
永措,義為玉湖,以湖色碧綠而得名;亦叫古麻海,以地處古麻山而命名。古麻,即有“上部"之義,又有“高山紅光"即先見到太陽的山頭含義。位於縣境東北桑壩鄉境內黑拉村西北部的高山半腰處。海拔3800米左右,人跡罕至。湖面呈橢圓型,面積約3500平方米,水深4米-5米。四周山峰陡峭,湖岸柏樹成蔭。湖水來自周圍高山融雪和附近小溪,泄水無路,但從地下潛流而出,至5公里以外的石山裂隙中湧出成河。湖水入出自控,始終保持不漲不落的常態。古麻湖上空的天氣常能預報晴雨,聖湖似能“呼氣為雲",產生雲團,常為附近籌送雨雪,播撒“甘露"。當地民眾相傳海中有龍,奇蹟萬千,若近臨湖面,‘不能高聲疾呼,否則惹怒聖湖,剎時烏雲驟起,電閃雷鳴,暴雨傾盆,冰雹突襲。堪稱一大自然奇觀。
措讓,也叫“措拉色措”,含義有二:一為“辮子狀新湖”,二為“有圍牆的新湖’’。位於電尕鄉瑪莫(虎頭山)陽坡東側,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高山之巔。湖面呈長方形,面積約3500平方米,水深1米左右。水源主要是融雪和幾眼清泉,泄水處是一渠蜿蜒細流,汨淚消失在叢林之中。湖水碧波如鏡,輕泛漣漪,周圍山樑猶如院牆包繞湖面,北面緊靠裸岩主峰,皚皚白雪映照湖水,像無數玉鱗龍甲漂浮其中。湖左側(東)一道山樑臂膀似延伸到出水口,形成天然堤壩。在當地民眾中還流傳著有關此湖的一段神話故事:很早以前,此湖左側山坳里原有一百戶人家的村莊,故得村名“咱拜巴”,村里兩個年輕人一日帶獵犬去湖邊打獵,徒勞一天不但毫無收穫,反而誤斃獵犬於灌叢之中,遂懊悔不已,惱羞之餘拋犬屍於湖中,因玷污湖水而激怒湖神,霎時間,雷雨交加,山洪暴發,頃刻將咱拜巴村沖得無影無蹤,幾戶倖存者遷居附近四川地方。湖泊亦因此搬家,移於今址,與舊湖隔一條山樑。舊湖從此涸竭,湖底輪廓依稀可辨。
措洛瑪,湖名含義為圓形湖。位於尼傲鄉境北部,地處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草地上,面積17000平方米,水深3米-4米,淡水。
措代西,湖名含義為顛倒湖。位於尼傲鄉境北部,在措洛瑪湖東側。
麻蓋措卡,湖名含義為下邊湖。位於益哇鄉西北界的高山頂上。附近有高低兩座山峰,登上高峰鳥瞰低峰頂部即見此湖。
措沃瓦,義為木盤湖,湖形如盤。位於益哇鄉扎尕那西北,業日村東側小溪源頭。
資源概況
草場資源
迭山北坡卓尼縣境內山地,草場分布較廣。尼巴鄉,擁有草山地73.63萬畝,占全縣草場面積的八分之一強,居全縣第二位。各類牲畜年存欄3.9萬頭(只),約占全縣牲畜存欄總數的20%,牲畜存欄數居全縣第一位。全鄉為純牧區。大峪溝森林草場資源豐富,是全縣重要的牧、林業基地,草場面積85.75萬畝,居全縣第一位。拉力溝草山地35.93萬畝。卡車溝、車巴溝也重要的牧業基地,草場資源豐富。
南坡迭部縣山地,西部山原亞高山灌叢草甸天然草場面積107.14萬畝,占該區土地面積的32.90%,占全縣草場總面積的45.54%,草場以高寒草甸草場為主,占全區草場面積的88.40%。
北部迭山南坡亞高山草甸牛、羊、豬區天然草場面積49.59萬畝,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31.34%,占全縣草場總面積的21.08%。
臘子口牧場有天然草場面積8萬畝,其中可利用面積6萬餘畝,屬亞高山草甸草場和亞高山灌叢草甸草場,草質好,水源充足,發展養牛業條件優越。
林木資源
迭山南麓,南麓屬於白龍江林業局管轄的迭部林區,分布地域為舟曲、迭部兩縣全境。其中迭部林區包括白龍江上游、岷山以北區域。南接松潘,北連疊山,東起洛大,西至郎木寺。東西長125公里,南北寬50-75公里,森林面積約200000公頃。迭部林區是甘肅省最大最古老的原始林區,白龍江北的當多溝、益哇溝、尖尼溝、哇巴溝、安子溝、臘子溝的森林最為茂密,各溝的森林綿延達三、四十公里以上。
區內海拔1100-1700米山坡林地分布天然落葉闊葉林帶和人工經濟林木,主要分布區為迭部縣的卡壩、花園、臘子、洛大諸鄉和舟曲縣的巴藏、大峪、鐵壩等鄉。
海拔1700-2500米的淺山林地主要分布針闊葉混交林,主要分布在迭部縣的達拉、尼傲、旺藏等鄉和舟曲縣的大峪、博峪等鄉。海拔2500-3600米高山地主要分布暗針葉林,是白龍江林區分布面積最廣的林帶,遍及迭部、舟曲兩縣白龍江南北岸的各鄉有林地。另外,該林區內海拔3600-3800米高山林區還分布生長緩慢、林木低矮的針葉疏林;海拔3800"-4200米巔峰處分布白龍江林區(包括白水江中路河博峪施業區及迭部、舟曲兩個縣)用材林蓄積4213.3萬立方米,占全州用材林蓄積的79.58%;防護林蓄積2656.4萬立方米,占全州防護林蓄積的83.18%;特用林蓄積16.18萬立方米,占全州特用林蓄積的45.58%。
迭部林區,森林資源豐富,是甘肅省內的主要林區和木材生產基地。解放前,除當地村民就近選采少量林木用於蓋民房、水磨、畜棚,製作簡易農具、麥架、圍欄,修木橋和燒柴等民用之外,別無採伐外運先例。全境確係一塊未經開發的處女地。閉塞的交通保全了境內原始森林的完整。
北麓屬國有洮河林業局。西傾南支諸山溝谷亦是縣境內主要的林業區,有豐富廣袤的森林資源,由西向東分別分布在扎古錄、尼巴、卡車、大族,木耳、納浪等鄉境內。洮局所屬之大峪林場在木耳鄉,大族鄉轄區南岸的拉力溝是全縣主要林區之一,有洮河林業局的卡車林場設於此溝口。“拉力溝的木頭’’與。車巴溝的犏牛”、“喇嘛崖的石頭”、“卓尼族的丫頭”同為卓尼四最。
礦藏資源
迭部西部益哇鄉花爾乾山地區有少量煤儲藏,有雅安煤礦開採。鈾已探明儲量185.1噸。鐵礦:已查明礦點11處,總儲量14000萬噸:黑拉,位於縣境桑壩鄉北已探明遠景儲量5322.8萬噸;表外儲量1463.7萬噸;牙那北,位於益哇鄉,東探明儲量:D級(遠景)儲量234萬噸,表外儲量78萬噸;地質儲量,表內富礦210萬噸,貧礦258萬噸。總計780萬噸。饅頭山-帕熱,位於迭部縣城北電尕鄉境東,已探明儲量:D級儲量415.9萬噸,地質儲量49.93噸,總計465.8萬噸。派利-牙列巴,刀扎河壩,位於桑壩鄉道藏河壩村東約1公里處東,已探明遠景儲量238.9萬噸。
當多磷礦,位於益哇鄉當多村北1公里,近期工業儲量5萬噸。遂白雲岩下吾那一當多,位於益哇鄉下吾那溝及當多溝,探明儲量:8億噸。屬大型礦床。
沙金礦:主要分布於洛大鄉的洛大、代古寺,旺藏鄉的麻牙,花園鄉的水泊溝,桑壩鄉的賽當寺。礦脈分兩線,白龍江沿岸洛大花園九龍峽一線;臘子河入江處至翠古店子、人桑壩鄉至賽當寺一線。產於古河床堆積層中。最好的礦床品位可達2.1619/T和7.3199/T,一般0.359/T。礦床形態主要有兩種,洪積砂金礦、階地堆積砂金礦。此外還有礫岩砂金礦。民眾中相傳百餘年前曾大量開採,出現過淘金熱,並留有很多沙洞遺蹟。
草藥資源
迭山山區,是甘肅省的藥材主要產區之一。中藥材資源分布廣,產量大,質量好,為全省之冠。甘南州有中草藥653種,動物藥28種,礦物藥近10種。普查的363個品種中,甘南有227種,占62.5%。稀缺名貴藥材有麝香、蟲草、豹骨;特有藥材有岷貝、半夏、羌活、野黨參;在全省占主要地位的質量優良藥材有大黃、丹參、赤芍、秦艽、豬苓、紅芪、當歸等。據1984年的中藥材普查,全州中藥材蘊藏量有5243萬公斤,其中植物性中藥材儲量1742萬公斤。品種在200種以上的有舟曲、迭部兩個縣;在100種以上的有臨潭、夏河、瑪曲3個縣;在100種以下的有碌曲、卓尼兩個縣。主要藥材還有細辛、鹿銜草、甘松、七葉一枝花、鬼臼、沙棘、祖師麻、刺五加、五味子、南沙參、金櫻子、麥冬、兔絲子、雪蓮、狼毒、女貞子等。
中藏醫共用或藏醫專用的藥用植物有水母雪蓮花、藏黃連、裸莖金腰子、美麗鳳毛菊、卷葉貝母、短管兔耳草、二葉獐牙菜、甘青蚤綴、甘青烏頭、奇林翠雀、蘭石草、白苞筋骨草、西藏沙棘、紅花綠絨蒿、五脈綠絨蒿、狹葉紅景天、小絲紅景天、異葉米口袋、粗莖秦碎補、掌葉大黃、唐古特瑞香、紅花角蒿、鮮生馬莧蒿、猴頭菌、骨碎補、伸筋草、華山松、側柏、粗榧、祖師麻、五味子、藏麻(人參栗)、蒲公英、黑蕊虎耳草、沙苑子等。
開發保護
旅遊開發
迭山旅遊業發展潛能極大,至21世紀初,已經開發的有臘子口、大峪溝和扎尕那,形成比較成熟的保護和開發的綜合理由體制。
大峪溝景區,位於
卓尼縣城東南,沿岷麻公路東南行約10公里處即為大峪溝口,沿途景點有石媳婦碉樓遺址、博峪土司衙門故跡,力賽口子,雲江峽、旗布寺、三角石等勝景。直到4920米的迭山山脈,其上懸崖百丈,腳下林深苔滑,羊腸古道盤桓於其間,又有。鸚哥架”(古棧道)多段。這是古代洮迭間的又一通道,翻山即可達迭部。
卡車溝景區,位於卓尼縣城西南部,景區包括多架電站、陽壩古城、卓電古馱道、迭山橫雪、石門(光蓋山石門)天險等景點。從麻地卡吊橋渡洮河沿岷麻公路西行約10公里,即達卡車溝口,溝口右側的懸崖上,著名的古洮州八景之一“迭山橫雪”。越山至南麓,是洮州八景中原稱的“石門金鎖”。
車巴溝景區,景區位於卓尼縣境最西南部,包括迭當古城、峪古兒墩、麻路小鎮、貢巴寺院、尼巴山寨牧場等景點。車巴溝口的麻路藏語意為“下游部落”,沿溝直達華爾兒乾山北麓,可見巍峨奇嶺,白雪皚皚,澗底一徑,直通迭部,每當大雪封山,懸崖冰瀑萬丈。
臘子口臘子口至洛大景區,位於迭部縣境東部,包括臘子口鄉和洛大鄉境內。該景區的自然景象與其它景區既有相同之處,又有其獨特的景觀。主要景點有:錄壩湖、舉世聞名的革命勝跡臘子口戰役紀念地(縣政府在附近修建了接待遊人及來往車輛的臘子口賓館,為遊人觀光創造了食宿等必要的條件和服務設施)、八隆隧道、鐵尺梁(藏語名叫鐵傑日,意為“額頭山”,是甘肅省內公路盤山之最,亦是公路建設中的一大奇觀)、臘子水簾洞。
扎尕那景區,北自迭山主脊光蓋山,南至布崗山巔古城遺址。其景以迭山風光為主,而且是集迭山諸景於一處的最佳觀賞點。主要景點有:迭山雄姿.迭山主脊光蓋山,是洮疊古道必經之地。若從南而至,由迭部縣城朝北進入益哇溝到納加石門處,仰面北眺,便可二覽迭山橫脊雄姿。浩瀚的百里石峰,峻岩崛露,怪石嶙峋,融入天穹,而且光潔錚亮,無樹、無土、無雪、無垢、無任何異物,峭壁崢嶸,石峰聳秀,重巒疊嶂。碧空艷陽天,在烈日的照耀下煙波浩渺,璀璨生輝,巍峨恢宏,堪稱迭山奇景之一絕。若從山北臨、卓而來,遠望迭山l猶如盤龍巨蟒橫臥東西天際,終年白雪皚皚、恢宏壯觀,素有“迭山橫雪’’之稱。光蓋山巔尚有一對石峰對峙組成巨型石門,屹立於雪峰與藍天之間,稱為“迭部石門”。亦為一大景觀。清代詩人陳鐘秀有詩云:“迭山南望白無邊,雪積遙峰遠接天’’。史學家顧頡剛先生1938年從臨潭舊城東山南望迭山景觀時作詩道:“雪壓南山是迭州,石門金鎖望中收,白雲鎖住石門裡,添得雪山幾個丘?"從光蓋山巔鳥瞰迭、岷群峰,萬山蒼翠,雄渾肅穆,茫茫林海雪原,松濤洶湧澎湃,千峰聳秀,浩瀚恢宏,旖旎多姿,無限壯美,迭山風光盡收眼底。
扎尕那石城。扎尕那是迭山主脊光蓋山南麓一處地形奇特的自然奇觀。扎尕那本意為“石箱子裡",實際是一座完整的石城,俗有“閻王殿"之稱。地形既像一座規模宏大的巨型宮殿,又似用岩壁修築的一座完整的古城。正北是璀璨生輝、巍峨恢宏、雄偉壯觀的光蓋山石峰。其餘四周秀峰環拱,蒼松翠柏鬱鬱蔥蔥,猶如高峻渾厚、堅不可摧的城牆,把扎尕那4村一寺圍在城中,其中東哇村和拉桑寺院正巧座落在石城中央。城內左上角還有一道出城進山的北門(或內通道),是由石山斷裂形成的陡坡狀石質狹道,走向南北,長百餘米,寬僅數米,石峽兩面是垂直挺拔的岩壁,一泓小溪懸瀉而下,聲響如雷。此道亦是洮疊古道必經之險關。石城正南方,是一道石山對峙而成的“城門”,扎尕716第六編文化那4村及洮疊古道必經此門。城門外是一條走向南北的十里峽谷,恰似城外長廊,“長廊”南端高豎著兩道數百米高的對稱岩壁,猶如兩堵巨型“門墩”對成一座宏偉的石城“前門”,俗有“鬼門關”之稱,這就是納加石門。
虎頭雄峰,藏語稱瑪莫,意為美女山,神話傳為美女之化身。因山巔形似虎頭,故冠以“虎頭山”之名。位於縣城之南,舉目觀之,儼然一尊巨型猛虎,豎耳橫臥,巍峨恢宏,“虎頭"雙耳前翹,虎面朝北。“虎頭’’以下遍山森林茂密,青松蔥籠,四季如春,蒼翠欲滴,給縣城的自然環境披上了絢麗的盛裝。已被縣政府劃定為縣城南山風景林保護區。隨著氣象的變幻,虎頭峰時而浮雲飄繞,時而騰雲駕霧,時而藏匿迷霧,數日不露。夏日,從白頭雪峰至河谷麥浪,天工繪就一幅絢麗多彩的四季集錦圖,能同時欣賞到春夏秋冬各色勝景。’虎頭峰背側(陽坡),有一泓奇異的湖泊,名日“措讓”。此湖恰似鑲嵌714第六編文化在“虎脖”上的一顆珍珠,碧波如鏡,湖光瀲灩。
生態保護
1982年始建洮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6年12月6日,國家林業局西北調查規劃設計院全面完成了對甘肅省洮河自然保護區的科學考察活動,發現甘肅新記錄植物17種。2006年12月甘肅省政府正式向國務院遞交申請函,申請將洮河自然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9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北至北石山,南達迭山,東接岷縣,西連碌曲草原。洮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處於青藏高原向黃土高原的過渡帶,地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卓尼、臨潭、迭部和合作四縣境內,是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天然原始山地寒溫性暗針葉林生態系統、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及其棲息地。保護區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
社會經濟
社會政治
迭山地區地處青藏高原之緣,西接藏區,東連漢地,向稱“漢藏走廊’’。遠自秦漢至唐,為氐、羌、吐谷渾、漢族封建割據勢力交替統屬。三國東漢末至三國初,為魏、蜀相爭之地。至蜀漢建興六年(227年),蜀相諸葛亮伐魏,攻取武都、陰平二郡後,迭部遂歸蜀漢益州陰平郡(治今文縣)轄。境北迭山主峰成為魏、蜀之界山。蜀漢名將姜維於境東沓中屯兵種麥貯糧,曾由此越迭山攻洮陽(今臨潭境內),與魏將鄧艾戰於候和(今臨潭境)。蜀漢炎興元年(263年)姜維被鄧艾所敗,退出沓中,迭境即歸魏所轄。北周后,迭山南北先後置疊州、洮州,迭山地區大多在此行政區域內。唐代廣德後,洮、疊、芳、宕及河、岷、階州皆為吐蕃占領,世居各族一度淪為吐蕃屬部。中唐之後直至五代、北宋,藏區部族因吐蕃王朝內亂而種族分散,無復統一,形成各自為政,不相統屬的局面,多年從屬於吐蕃的吐谷渾、党項羌部也離蕃自立。北宋時,廝囉政權與中原王朝時戰時和,各州得失無常;金、元朝時設縣亦少,至明清,甘南地區的建置才大體定局。但由於中央政權實行土司制度,迭山地區長期處於土司管轄下。
明永樂四年(1406年)番人酋長些地率疊番達拉等族內附,永樂十一年(1413年)授指揮僉事兼武德將軍,並接管卓尼大寺住持大權,逐步成為政教合一地方政權的最高統治者。到第四代旺秀時被明廷賜姓名楊洪,始冠楊姓。由於楊氏世代承襲者效命朝廷,不遺餘力,因而封官晉爵,勢力範圍也隨之擴展,至清道光時,甘南地域之近半幾為其所統。轄卓尼、迭部2縣及舟曲、臨潭、夏河縣部分地域。民國建立,卓尼地區仍為楊土司屬地。1937年卓尼設治局成立。1949年9月11日,洮岷路保全司令楊復興率眾起義,卓尼和平解放。1950年,楊復興宣布廢除土司制度。10月1日,中國共產黨卓尼工委和卓尼藏族自治區行政委員會成立。1951年開始組建基層政府。1953年10月,卓尼縣(區域含迭山南部地區)成立,隸屬甘南藏族自治州。1954年,迭山南部地區上、下迭分別建立區黨組,1956年1月,兩個區(鄉級)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58年12月下迭區原屬地及原屆岷縣的洛大、臘子、桑巴等地域並人舟曲縣,組成龍迭縣;1959年1月上迭地區並人臨潭縣。1961年,撤銷龍迭縣,1962年1月迭部縣成立。
民族宗教
卓尼以藏族為主,藏族人口53448人,占全縣總人口的61.29%(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統計),迭山北麓尼巴鄉4106人,扎古錄鄉3774人,卡車鄉3153人,木耳鄉3612人,占了絕大部分。卓尼境內藏、漢、土屬民均信奉藏傳佛教。尤其是境內藏族民眾,更是信奉佛教為至聖,屬全民信教區。卓尼在元、明時期為安多地區之佛教中心,卓尼大寺(清廷賜卓尼寺名為“禪定寺”)的建立,使當地政教合一制度更趨完善,宗教寺院在人們心目中的統治地位更趨牢固。卓尼土司和僧綱根據當地民眾信仰宗教之心理,進一步確立了黃教的統治地位,限制了其它教派的發展,僅為當地土著原始宗教——苯教留下了一批供民眾在婚禮、祭祀山神、喪葬等活動儀式中的主持者,俗稱“阿尼苯本”。神山崇拜,是苯教到藏傳佛教共同擁有的一種信仰表達形式。迭山及其南部的岷山山峰的主要山峰都是藏族人民崇拜的神山。
迭部是全民信教的藏族聚居區。縣內藏族全部信仰藏傳佛教或苯教;只有解放後進入境內的單位職工和工商界經商、做工的漢族中,有極少數信仰基督教,回族則信仰伊斯蘭教。藏傳佛教寺院也主要分布在迭山地區,有:電尕寺、旺藏寺、賽當寺、拉桑寺、卡壩路寺、迪崗寺、當多寺、包合寺、茶古寺、乍日寺、桑周寺、拉路寺等。解放前,迭部屬藏族聚居區,其他民族極少。解放後,隨著外地於部的派入和境內林業、礦產資源的開發,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人口逐漸增加。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全縣人口中有18個民族,其中藏族人口為35953人,占總人口的71.60%;漢族13611人,占27.10%。
農牧業
迭山北麓、洮河北岸區為卓尼縣主要產糧區和林區。森林面積約800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一半以上,其中卡車溝、拉力溝、木耳溝、博峪溝、大峪溝五條溝內的木材更以其蓄積量和材質稱雄全縣。各溝內縱深處的開闊地帶,均為牧草豐茂的優質天然牧場,沿河岸處的沖積灘地,平坦肥沃,極宜各類農作物的生長。所以,此地又是全縣的主要產糧區和牧業區,牧、農、林兼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納浪鄉鄉境土地肥沃,資源豐富,為全縣主要的產糧區和中草藥種植基地,盛產當歸、黨參及各種野生藥材。木耳鄉區內地勢平坦,氣候溫和,是主要的產糧區。洮河北岸有插花的3個村委會,區內山大溝深,農牧兼營。一溝即大峪溝,內有3個村委會,區內再加上大峪河豐富的水力資源,更為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縣屬大峪牧場、多壩電廠及洮局所屬之大峪林場均建在此地。大族鄉廣闊的河灘川地適宜小麥、青稞、大豆、洋芋等農作物的生長,山川大量種植小豆、燕麥及油料作物。卡車鄉,著名的古城陽壩,就在鄉境西端之陽壩村。卡車溝又為兵家必爭之地,如三國時蜀、魏間的許多戰爭,就是以此為進退兵通道的。1958年,曾在溝內修通了卓(尼)電(尕寺)公路,但因無人維修養護而廢棄。轄區內有豐富的牧業草場資源,是全縣的牧業基地之一。種植農作物以小麥、青稞、大豆為主,油料:洋芋、甜菜次之。
車巴溝地區,是卓尼縣境內最大、最長的一條溝,主溝縱深一百公里左右,溝內森林茂密,草場廣袤,是全縣最大的牧、林業基地。牲畜存欄數居全縣第一位。全鄉為純牧區。車巴溝的犏牛即是當地的優良傳統畜種,是黃牛與氂牛雜交的畜種,以耐力強、體格高大健壯著稱,是耕地、拉車的理想役畜。溝內貢巴寺院護林中有聞名全省的優質紅柏木樹種,其枝葉可制高級薰香,樹本木材可與紫檀等香料木材相媲美。
大峪牧場,位於迭山北麓卓尼縣境東南部的大峪溝內,初建於1956年,是由甘肅省農墾局投資興建的,曾徵用卓尼縣柳林區多壩鄉大峪溝草場約15萬畝,直轄於省農墾局畜牧處。1966年初移交卓尼縣接管,稱卓尼縣大峪國營牧場,為縣轄科級生產單位。1976年2月,改稱為卓尼縣大峪國營種畜場,變體制為全民所有制企業單位。1986年又改為卓尼縣大峪牧場,為自負盈虧的全民所有制企業單位。海拔在2700-一3500米之間,適應當地優勢傳統畜種——氂牛的生長。1990年代有草山地15萬畝,牧群16個,1990年末牲畜存欄總數為2099頭(只),以牛為主,共2076頭,其中1827頭是氂牛,占總數的88%犏牛473頭,占總數的26%。
南麓,西部山原亞高山灌叢草甸氂牛、羊、馬區包括益哇、電尕、達拉、卡壩四鄉。全區土地面積325.63萬畝,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44.95%。1990年區內人口13067人(不含縣城人口)占全縣總第二章畜牧245人口的26.02%,有各類牲畜67607頭(只),占全縣牲畜總數的42.56%。其中牛33620頭,占本區牲畜總數的49.73%,內有氂牛16579頭,占全縣氂牛總數的60.70%;馬1555匹,騾245匹,驢74頭,山羊12355隻,綿羊9670隻,豬10088口。全區人均占有牲畜5.17頭(只)。
北部迭山南坡亞高山草甸地區,包括臘子、桑壩、尼傲三鄉。全區土地面積158.24萬畝,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21.86%。1990年區內人口8201人,占全縣人口總數的16.33%。1990年有各類牲畜26209頭(只),占全縣牲畜總數的16.50%。其中大牲畜10625頭(匹),占本區牲畜總數的40.54%;大牲畜中,牛9098頭,占本區牲畜總數的34.71%,馬690匹,騾516匹,驢261頭,山羊8119隻,246第三編經濟綿羊4353隻,豬3112口。全區人均占有牲畜3.20頭(只)。
臘子口牧場,創建於1984年。位於縣境東北端臘子口鄉境內,東與岷縣毗鄰,北與卓尼縣接壤。至1988年牛發展到1454頭,馬68匹,綿羊117隻;全場總產值8.068萬元,純收入4.48萬元,戶均純收入2488元,人均722元,比全縣農村人均收入平均數415元高出73.98%。其中,1984年最早進場的10戶牧民,戶均收入達到4360元,人均1090元。
林業
迭山山區林業生產是當地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山區林業資源歸屬國有白龍江林區。白龍江林區1952年開始開發建設。當時,為新中國建設的需要,在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下,經西北軍政委員會批准,白龍江伐木場籌備處在武都縣城北山藥王殿正式成立,至此開啟了林區開發建設的序幕。1963年經國務院批准全面開發建設,1966年正式成立林業部白龍江林業管理局,1969年下放甘肅省管理,同時將管理局下轄的南坪林業局劃歸四川,將洮河林業局和白水江林業總場劃歸白龍江林業管理局,後又將一部分森林劃歸地方管理。到21世紀初,全林區經營總面積1691萬畝,森林面積1338萬畝,占全省森林總面積的1/3,活立木蓄積量6366.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51.44%,其中林區內林木綠化率達到72.12%。其中,迭山林區占到較大比例。迭山地區林業主要歸迭部、洮河2個下屬林業局管轄。到1970、80年代,林區林業生產進入鼎盛時期,年產木材數十萬立方米。林區在從事森工生產的46年間,按照國家指令性計畫,累計生產木材1686萬立方米,生產纖維板3.5萬立方米,機製紙4.7萬噸,為社會提供了大量林副產品。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196億元,實現利稅35.6億元。完成更新造林145萬畝,更新造林面積為採伐面積的124%。
1998年,為保護長江、黃河上中游生態環境,白龍江林區積極回響黨和國家的號召,於當年9月16日率先在全省停止天然林採伐,啟動實施了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
截止1990年,迭部縣境內,甘肅省屬林業企業迭部林業局下轄迭山地區有益哇、旺藏2個林場;舟曲林業局在迭部縣境內設有臘子、安子溝林場,1992年移交迭部林業局管轄;縣屬林業辦有尼傲、益哇、桑壩3個林場。益哇林場1900年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5762.77萬元,累計實現利稅1603.02萬元。旺藏林場截止1990年底,全場形成固定資產550.61萬元,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3542.53萬元,實現利稅1031.38萬元。安子溝林場1990年共形成固定資產595.04萬元,累計生產木材61.45萬立方米,完成工業總產值4649.38萬元,實現利稅1778.90萬元。
交通孔道
峽谷隘口
臘子口峽,即天險臘子口。位於縣境東北部迭山東延南麓臘子鄉境內,岷(縣)代(古寺)公路58.7公里-59公里之間。峽道走向南北,長約300米,寬僅8米,東西兩面懸崖峭壁高達500米。臘子河由北向南奔流穿峽,地勢險要,素有“天險門戶"之稱,是甘川通道之咽喉。1935年9月和1936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先後長征經過臘子口,舉世聞名的“臘子口戰役”就發生在這裡。1972年修通岷代公路穿過峽谷,昔日天險變成暢通無阻的柏油通途。1979年於峽口北側1公里處建成2×500千瓦水電站一座。1980年8月21日甘肅省人民政府在南側建起“臘子口戰役紀念碑“,1990年又在紀念地建成接待旅遊觀光的“臘子口賓館”一幢。
光蓋山石門,亦稱“迭部石門",聞名於洮岷等地。位於縣境西北益哇鄉北部迭山主峰之脊,是由迭山主脈脊線兩座高峰對峙而成。從百里外的洮州地境遠望,酷似一尊天工鑄就的巨型山門屹立於藍天與迭山雪峰之間。“門墩"東西終年白雪皚皚,素有“石門金鎖"、“疊山橫雪"之稱。此石門是洮疊古馱道中進入迭境的一道最高的天然屏障,亦是第一道險關。行人到此,因高山缺氧、氣壓低,常會出現頭暈、氣短、四肢無力等不適之感。解放前,這裡常有匪盜出沒行劫。1957年曾修通卓(尼)電(尕寺)簡易公路,未久,又被冬雪埋沒路面而廢棄。
扎尕那石門藏語名“扎尕”,素稱石門,實為一道幽深的石峽。位於縣境西北益哇鄉扎尕那東哇村東。是由石山斷裂形成的陡坡狀石質峽道,走向近南北,長百餘米,南端寬僅數米,北段稍寬,東西兩面是數十米高的斧劈般挺拔垂直的岩壁。一股溪水順峽谷懸瀉而下,聲響如雷。置身峽中,看天一道縫,陰暗淒涼,寒然生畏。飛鳥誤入,迷途難歸。是洮疊古道必經之第二道險關。解放前常有山匪據險行劫。如今公路交通便利後,此峽除當地牧民往來山後牧場外,行人罕至。出石山南口,周圍地形恰似一處巨型庭院,北靠迭山石峰,四周秀峰環拱,蒼松翠柏掩映著稀疏的扎尕那四村(代巴、達日、業日、東哇),“庭院”南側出口處又是一道石山對峙而成的“庭院”前門。扎尕那俗有:“閻王殿”之稱。內有通道,南有堂門,真像一座規模宏大的廊、堂、院、門齊備的石城宮殿。
納加石門,位於縣境西北益哇鄉納加村北,是洮疊古道的第三道險關。走向南北。兩面數百米高的岩壁猶如兩堵巨型門墩巧對山門。益哇河從中穿過。舊時常有山匪憑險行劫,俗有“鬼門關’’之稱,即畏石門之險而言。北據扎尕那約5公里,成為“閻王殿”之外城門。如今,從扎尕那通往鄉、縣的簡易公路經由此門出入。
交通線路
岷代公路(岷縣城郊至迭部縣代古寺,甘肅省道210),是通往甘南林區的專用公路。起自岷縣南川巴仁口(甘川公路279公里+960米處),經馬場、翻越海拔3000以上的鐵池梁,沿迭部縣境內臘子溝各洛河南岸下行,通過臘子口和臘子鄉駐地,跨過白龍江,與兩(河口)郎(木寺)公路86公里+392米處相接,全長73.5公里,其中岷縣境內27.71公里,迭部縣境內45.79公里。公路通過的岷縣境內,沿線谷地稍寬,地勢較緩;迭部境內則高山對崎,山巒重疊,森林密布,峽谷陡峭,激流洶湧,地勢險要。岷代公路全線於1973年1月1日建成通車,全部投資615.37萬餘元。它的建成,對支援甘南“三線建設"、開發林區森林資源,進一步加強甘南州與相鄰地區的聯繫,起了巨大作用。公路通車的臘子口,兩山夾峙,一泓中流,自古被稱之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兵家要地。1935年9月中旬,中央工農紅軍長徵到達這裡,出奇制勝,一舉突破國民黨重兵防守的“臘子口防線",歷經跋涉,勝利到達陝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這裡建有臘子口戰役紀念碑。公路的建成,為過往行人緬懷革命前輩豐功偉績,提供了方便。
洮(州)疊(州)古馱道,由此經過,並由此向南通往疊、宕、松等州,向北通往洮、岷、河等州。1957年盤山逾脊打通卓(尼)電(尕寺)公路,旋因冬雪埋沒路面等故而廢棄。1956年卓尼人民在人民解放軍的援助下,修通了這條卓尼至電尕寺的公路,結束了前後山人民千百年來行路難的歷史。1962年後,縣境所轄上、下迭部分別劃歸迭部、舟曲兩縣後,才逐漸廢棄了這條通道。隨著戶外運動的流行,迭山山區險峻的地形、神奇的自然環境,吸引了無數戶外愛好者。諸多古道成為戶外愛好者穿越的線路。
迭山北麓卓尼縣卡車溝,為兵家必爭之地,如三國時蜀、魏間的許多戰爭,就是以此為進退兵通道的。
地圖信息
地址: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